本刊記者 張鵬
2月18日連線

人物:熊友明
武漢市漢陽區關工委辦公室主任
疫情發生后,熊友明是漢陽區抗擊疫情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的領隊。他與區關工委辦公室工作人員趙雨及其他2名工作人員一道,負責全區抗擊疫情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培訓和全區轉運病人調度,搬運分發抗疫物資,參與方艙醫院和隔離點建設,服務援漢醫療隊后勤保障等工作。
志愿任務十分鐘被搶完
“你好,我們正在搬運酒精到國博方艙醫院,有什么事稍后聯系。” 這是記者與熊友明接通電話后聽到的一句話,之后他就匆匆掛斷了電話。晚些時候,熊友明給我回了電話。他說:“大年初二,我接到了上級的命令,開始籌備這個工作,到現在已經過去20多天了。一開始真沒有想到問題這么嚴重,后來隨著信息的不斷披露,我和伙伴們都很擔心疫情的發展,不過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好這項工作的決心。”
“老婆和孩子都回老家了,家里就我一個人,相當于我是自行隔離,做起工作來就更沒有后顧之憂了。”記者問他的家人是否擔心時,熊友明還不忘調侃一句。不擔心是假的,他告訴記者,每天都會與家人報聲平安,互道珍重。
“武漢現在最急需的物資是口罩、消毒酒精、洗手液、洗衣液、奶粉、羽絨服等。我和伙伴們現在每接到一單任務,就要用最短的時間把這些物資轉運到指定地點。這段時期,我們總共運送了30至40噸物資。”


記者問到現在面臨的最大困難時,他長嘆一聲說:“面對疫情處處都是困難。因為是特殊時期,每一名志愿者都必須自行駕車到指定工作地點,所有物資搬運全部靠人力,不能喝水,不能擦汗。吃飯就別想了,也沒有地方可以吃飯。只能等一天的任務完成后,大家各自回家吃飯。還有一些志愿者被分配到方艙醫院和隔離點服務,那里的工作就更加特殊,工作時間更長,每天要在12個小時以上。為了確保家人及其他人的安全,不能回家,只能是單獨居住,他們付出更多。”
“疫情發生后,我們到現在一共招募了300名志愿者,以80后、90后為主,也有少數的70后。” 記者聽到熊友明的志愿者隊伍人數后很感慨。不過他在簡短的沉默后說:“現在需要志愿者的地方很多,這個數量還遠遠不夠。其實我最擔心的是他們的安全,擔心他們被感染。”此時,可能又有了新的任務,他匆匆掛斷了電話。
當天晚上,他給記者回復了一段微信:“這些志愿者都非常可愛,對于分配到的每一項任務都能按時按要求完成。每個任務派發到群里,都會在10分鐘之內被搶完。因此,許多志愿者調侃,抗疫的工作基本靠搶,反應晚了就沒機會了。特殊時期,雖然不能喝水,不能吃飯,但他們對待工作不會有一絲的懈怠,更沒有一句怨言,他們只希望武漢早日戰勝疫情。”
2月19日連線

人物:向婭麗
武漢市關工委辦公室主任
疫情發生后,向婭麗負責防疫捐贈物資的收發調配、財務賬目和志愿者報名信息的統計工作。以支部為單位下沉對接社區防疫工作。
孩子跟著媽媽上一線
記者與向婭麗接通電話時,她首先介紹了所有負責的工作,對于自己承擔的職責很明晰。然后她對記者說:“剛開始時,心里想著做好防護,不太可能被感染。但隨著每天數字的公布,心里也越來越忐忑。特別是我住的小區,已經確診59例,出現疑似病例七八十例。甚至身邊的親戚、同事、朋友也有的被感染了。此時,我感覺這個疫情的勢頭比我們想象的要大,要嚴重。”
記者知道她是一位四歲孩子的母親,讓她談談孩子時,她一下子就變了一個人。她說:“過年期間,小家伙出現了咳嗽發燒癥狀,當時把我嚇壞了。還好,送到醫院檢查,排除了新冠肺炎,很快就好了,真是萬幸。病好了之后,小家伙像換了個人,知道疫情是什么,新冠病毒是什么。在家里小家伙還加入了‘小小志愿者戰疫行動計劃’,天天在網上打卡,向小伙伴們宣傳抗疫知識,要勤洗手,講衛生,不然就會被隔離,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當記者再三追問有什么困難時,她告訴了記者一件很少有人知道的事。她說:“我和愛人都是公務員,按要求都要到一線去防疫。我們家先生負責火神山項目的后勤保障,從大年初二就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后來我也要下沉到社區防疫,照看孩子就是我們遇到的一個特別大的困難。孩子的姥姥、姥爺在老家沒有辦法回武漢,只能接80多歲的奶奶來照看一下。但上班第一天,天特別冷,還下著大雪,奶奶沒能接來,我這天還必須到崗位上,沒辦法只好帶著孩子去一線。別的同事看到我都很驚訝,怎么把孩子帶到一線了,趕快回去吧。說實話,帶孩子到一線我滿是愧疚,現在想起來真的很后怕。但當時孩子很乖,自己戴著口罩一聲不響的畫畫,還讓我給她錄制防疫視頻。”聽到這個信息,記者也是十分驚訝。跟著媽媽到一線抗疫,這可能是全國最小的志愿者,大家都應記住這位小小的志愿者,她的名字叫咪咪,向她致敬。
孩子只有四歲,對于媽媽的依賴一定很多,記者想知道她是如何處理的。她說:“小家伙當然想讓我天天陪伴在她身邊。我跟她說,我要出去幫助更多的人,要為他們服務。小家伙說好吧,那你早點回來,一定要保護好自己。” 最后向婭麗跟記者說:“這個時候已經到了抗擊疫情最關鍵的時刻,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放松,小家伙她最理解媽媽了。”
2月20日連線

人物:李彥
武漢市洪山區關工委辦公室主任
疫情發生后,李彥負責洪山區志愿者的報名、統計、郵件回復、調配使用和服務工作。
看到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就看到了希望
“采訪我就算了,我和其他關工人做的事情基本一樣,你多宣傳宣傳別人,武漢疫情這么嚴重,蠻多好人都在默默地奉獻著。”其實聯系李彥很多次了,她總在忙,總是回復我這樣一句話。有時留言給她,也是很長時間才回復,這次終于接通了。她告訴記者:“孩子爸是武漢鐵路局葛店南的副站長。疫情發生后,從大年三十到現在一直也沒有回過家。每次打電話過去,都說不上幾句話就掛了,我知道他很忙,只能讓他注意安全。現在家里只有我、孩子和75歲的婆婆。我所住小區天天都有誰確診、誰疑似的信息,這也讓我很擔心很害怕。最讓我揪心的是我的孩子晴晴。她今年高三,馬上要高考了,武漢封城前一天才放假,現在只能上網課。遙遙無期的復學和高考倒計時讓我很無奈。之前在陽光高考網上申報的兩所高校也杳無音訊,不知道會怎樣。”記者聽到她的述說,不知如何安慰,知道她的孩子很優秀,這場疫情打破了無數家庭的安寧和原有的計劃。但她突然話鋒一轉,跟記者說:“只有做起事來,在忙碌中在充實中才會讓我忘記害怕和焦慮。特別是看到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進來,無私地去奉獻愛心,我就很感動很振奮,我覺得看到他們就看到了希望。真的希望疫情很快過去,一切都好起來。”



交談中,李彥用得最多的字是“忙”。她說:“每天要把更多招募志愿者的信息發布出去,要打上百個電話,回復數不清的短信,向一線配置更多的志愿者。”“但在忙碌中也遇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在我手機的短信里,經常會收到一些陌生人的留言:姓名,自備車,家庭住址,想出一點自己的綿薄之力。不好意思口才不是很好,想做一些實質性的工作,不計報酬……。看到這些信息我們心里總是暖暖的,在這個時候,還有那么多人要做志愿者。”
“宋衛華就是志愿者中的一員,他是廣埠屯小學湖工分校黨支部書記,也是學校關工委主任。我安排他進入了洪山青年志愿者隊伍,他從此開始了的疫情防控志愿行動。”“除幫助轉運物資外,宋衛華在2月4日還聯合學校老師發起了捐款,當天就收到7200多元。買了方艙醫院急需的整理箱、衛生紙、紙抽、方便面等物資。他還親自駕車送到了方艙醫院。之后他開心地對我說,誰叫他有志愿者服務車隊的通行證呢,其他的人都出不來。這是多么可愛的志愿者呀。”通話結束時,李彥非常感謝我的采訪,不是因為我宣傳了她,而是能讓她有機會跟記者說說心里話。聽得出來,她很不容易,特別是在這個時期這個城市。
記者手記
結束了三個人馬拉松式的采訪,記者沒有一絲放松的感覺。采訪雖然結束了,但他們為了戰勝疫情,還要繼續投入到工作中,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放松和懈怠。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關工人,也是普普通通的武漢人,在武漢還有數不清像他們這樣的人。在疫情到來時,他們有過彷徨,有過恐慌,有過害怕,但他們不曾有過放棄。他們是一群可敬可愛的人。武漢是一個英雄的城市!武漢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