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德山為社區居民作講演報告
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新北站街道的凱旋社區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的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他沒有穿過一件昂貴的衣服,吃的是從市場買來的堆菜,家里小孫子用的鉛筆都是用筆筒套用到最后一點點筆頭,淘米的水用來洗菜澆花,房間里用的都是節能燈,但他卻將多年積攢下來的幾十萬元錢無私地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他就是全國學雷鋒標兵、道德模范張德山。
張德山生活簡樸,但他曾幫過的人無數。哪個地方遇到自然災害了,他捐款;困難家庭需要幫助了,他捐助。張德山資助過的困難學生就有20余人,但是這些被幫助的孩子只知道有人資助,卻不認識張德山本人,因為他從來不與被資助人見面。凱旋社區一家夫妻失業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本來是好事,可是面對大學的學雜費用一家人愁容滿面,孩子的學費從哪里來,這大學是讀還是不讀?“讀!必須讀!大學的費用我來出,一定要讓孩子讀大學。”這是張老的原話。一晃幾年,孩子大學畢業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研究生,畢業后找到工作,想與當初資助他讀大學的恩人張德山見一面,卻被張德山婉言謝絕。被資助的孩子和家長們都以張德山為榜樣,把張德山無私助人、關愛鄰里的做法傳承下去,實現了愛的傳遞。
張德山所居住的小區是一個老舊小區,為了美化環境,春天,他帶著老伴和孩子在小花園種花;夏天,給花草樹木澆水松土;秋天整理落葉、收集花種、整理殘枝;冬天,帶著孫子清除大院和街路積雪。他還二十幾年如一日義務清掃大院,治理整頓院內汽車亂停亂放。在他的帶動下,居民們都主動參與到大院的建設維護中,鄰里和睦,大院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美。大院自治的故事曾被《沈陽日報》等媒體報道。
張德山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引導著下一代。他在遼寧全省為青少年作巡回報告300多場,許多青少年聽了他的報告后都找他簽名,與他交流,向他尋求精神食糧;每年公務員培訓第一課都請他作報告,許多青年干部都被他艱苦奮斗“實實在在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全心全意為民”的精神打動;他去市委黨校講課,分文不要,飯也不吃,講完立即回家。
張德山每年都給中小學生講幾堂課。用他自己小時候的故事教育現在的孩子們。他說:“現在大家都生長在美滿幸福的家庭,住樓房,有電燈、電視,吃著大米和白面,魚肉不斷,穿的也好,無憂無慮多幸福。而我小學是在一個大廟里上學,坐的是石塊磚頭,別說暖氣,連爐子都沒有,上初中一天來回走10公里,中午只帶一個窩頭,喝著井拔涼水。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張德山用生動的對比打動一顆顆幼小的心靈,孩子們紛紛表示一定好好學習,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學本事,將來多做好事。聽到他們的心聲,看到他們笑臉,張德山心中無比快樂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