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王隴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心腦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威脅國民健康的頭號殺手,其中腦梗塞(腦卒中)是導致老年人死亡和致殘的首要原因。對此,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院士給出了腦卒中風險評估“8+2”模式的相關建議。

高血壓是腦卒中最常見且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治療高血壓可以有效降低腦卒中的發生。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舒張壓每下降5~6毫米汞柱,腦卒中的危險會同比下降42%。僅僅控制收縮壓,也可以將腦卒中發生率減少1/3。王隴德院士說:“在所有腦卒中的患者中,至少50%是高血壓引起的,尤其對于危險的出血性腦卒中(腦溢血)而言,高血壓更是其直接誘因。”因此他建議,檢查血壓很方便,成年人每年至少要檢查一次。
血脂異常是代謝綜合征的主要表現,會引發腦卒中、冠心病等諸多疾病。血脂是血液中各種脂類物質的總稱,其中最重要的是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膽固醇可分為“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濃度超過正常值后,就會在血管內逐漸形成斑塊,就像潛伏在動脈壁上的“腫瘤”。斑塊越多、越大,越容易引起阻塞,從而誘發冠心病、心肌缺血等。可以說,高血脂是心肌梗死的“元兇”、腦血栓的“幫兇”。研究表明,60%的男性和45%的女性在冠心病發作時沒有任何先兆,且第一次發病的表現可能就是猝死。

糖尿病是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并發卒中者,腦梗死比腦出血多,且以多發性梗塞居多。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卒中發生率遠遠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男、女糖尿病患者并發卒中的相對發病危險分別增加3.4和4.9倍。
心房顫動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有明顯關系,60歲以上的人群中,7%~30%的卒中由房顫所致。在房顫引起的卒中概率增高里,非瓣膜病房顫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15%~20%;而非瓣膜病房顫引起的缺血性腦卒中是無房顫者的5.6倍,風濕性心臟病合并房顫則高達對照組的17.6倍。房顫伴高血壓者發生缺血性卒中時,梗塞面積會更大,預后更差。房顫患者應用抗凝劑,可降低栓塞的發生率。
吸煙是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每天吸煙1~20支者,比不吸煙者發生卒中的危險性增高3倍;每天吸20支煙以上的人,則高5倍。吸煙越多、吸煙年齡越早的人,發生卒中的機會就越多。吸煙被證實是缺血性卒中的一個確定性的危險因素。吸煙可使出血性卒中的風險增高2~4倍。在所有卒中死亡的病例中,12%~14%系吸煙所致。被動吸煙也是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其風險較主動吸煙者又高出一倍。
久坐不動會導致人體內新陳代謝的改變,影響脂肪代謝,減弱酶的活性,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流緩慢,從而更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中國18歲以上居民83.8%從不參加鍛煉,僅有11.9%的居民經常鍛煉。其中,城市居民約占不鍛煉者的73.2%。
肥胖的中老年人容易患高血壓、糖尿病,常合并高脂血癥,所以也容易發生卒中。中國成人的體質指數應是18.5~23.9為好。如能將體質指數控制在這一范圍,可防止人群中45%~50%的慢性病危險因素聚集,可防止10%~20%的冠心病、腦卒中發病。
有卒中家族史者,遠比無卒中家族史者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更高。這個高危因素不能改變,所以必須堅持定期體檢,警惕風險。
如果上面這8個問題占了3個以上,這些腦卒中的高危人群就要進一步做兩項檢查。
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液中積累超過一定濃度時,就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凝血過程,造成血栓。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猶如“火上澆油”,在導致腦卒中發生上有協同作用,兩者同時存在時,則可使腦卒中發生風險增至近12倍之高。
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頸動脈就是全身動脈的一個窗口。頸動脈狹窄的常見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即頸動脈壁形成斑塊。當這些斑塊增大或破裂時,就會造成頸動脈狹窄或栓塞,使遠端灌注壓下降,導致低灌注性腦梗塞。在腦血管病猝死事件中,腦梗塞占80%。突然發生腦梗塞會使患者致死、致殘,嚴重時會造成大面積的腦組織缺血,導致失語、偏癱等,嚴重者還會猝死。大多數家屬覺得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但是專家認為,60%的腦梗塞由頸動脈狹窄所造成,患者如果能提前發現自己有頸動脈狹窄癥,及時通過手術疏通血管,就能預防突發性的腦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