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工的心理健康狀態極大地影響著企業及社會的發展,健康的心理狀態是企業經營管理、和諧發展的堅實基礎。近年來,職工因心理問題導致的各類極端問題時有發生,據國家衛健委最新報告顯示,全國心理亞健康人數已經超過2億人,成年人患心理亞健康高達1.29億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中共中央、國務院2016年曾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衛生計生委(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宣部和全國總工會等22個部門共同印發了《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 (國衛疾控發〔2016〕77號),對職工心理健康和職工隊伍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黨中央、國務院相關文件精神,更有效地提高職工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不斷提高職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緩解職工的心理壓力,促進職工心理健康,工會組織要站在做好新時代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和維權服務工作大局的高度,不僅要維護職工的政治權益和經濟權益,還要維護職工的健康權益,把職工心理健康服務納入工會重要工作之中,切實做好職工心理健康服務。
首先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營造心理健康環境。一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把掌握職工隊伍狀況與多辦實事、解決職工之憂結合起來,換位思考,了解并理解職工疾苦,想辦法,出主意,訂措施。要真心實意為職工送真情、送溫暖,排憂解難,切實解決職工生產、生活、工作、家庭等實際問題和實際困難,真正做到用心工作、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讓職工切身感受到企業的關心愛護和大家庭的溫暖,從而使職工從心理上愿意親近企業,關心企業,維護企業,減少消極情緒和逆反心理,形成內部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輕松的工作環境。二是要運用好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強化廠務公開工作,落實職工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大力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工作氛圍,滿足職工的參與意識、參與欲望,最大限度地增加職工對企業的信任感。三是要積極倡導“八小時之內緊張有序,八小時之外豐富多彩”的服務理念。針對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的職工的特點,建設如“職工書屋”“暖心驛站”“母嬰關愛室”“心理減壓室”、職工健身房等文體活動中心;開展技能培訓、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等技術培訓、崗位練兵、勞動競賽及經濟創新活動;開展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大力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快樂的工作氛圍,幫助存在心理壓力和問題的職工消除煩悶緊張、對抗逆反等不良情緒,培育集體感、自豪感、滿足感、快樂感、安全感和歸屬感等良性情緒,幫助職工建立理性、進取、包容、感恩的健康心態。
其次是要拓寬訴求溝通渠道,搭建心理健康疏導工作體系。一是要經常深入科室、車間、班組等一線職工群體中,通過各種形式在職工中征集交流安全生產、經營管理、福利待遇、權益維護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加強宣傳解釋,采取有效措施,盡力解決落實。要面對面、心貼心地與職工交心談心,認真站在對方角度去傾聽職工呼聲,及時答疑解惑,真心換真言,真言換真情,凝聚企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寶貴力量。二是要壯大疏導陣容。要領導發動具有號召力和正能量的工會小組長、部門負責人、黨員、勞模骨干、老師傅作為重要的溝通疏導力量,以他們的影響力、公信力、號召力和先進性影響帶動身邊職工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陽光健康的心態,主動發現問題、積極溝通化解矛盾,妥善處理問題。三是要牢固樹立“職工群眾無小事”的理念,積極建立職工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整合各種優勢資源,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做到更有針對性、更具實效性地為職工解決心理健康問題,開展職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了解職工思想動態,關注他們的工作、生活、家庭、個人心理等方面問題。積極利用微信、局域網等網絡溝通方式,結合“工會主席接待日”“意見箱”等傳統方式,線上線下及時關注和解決職工所提意見和問題,確保職工反映問題條條有回復、事事有回音。拓寬反映職工訴求通道,傾聽職工心底的“聲音”,幫助他們查找各種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設計心理輔導內容,及時疏導,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松弛,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增強工作、生活的自信心。
最后是進一步提升工會干部心理健康輔導服務能力。工會組織要把職工心理健康服務作為工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廣泛開展工會干部隊伍心理健康輔導培訓。要注重解決職工中常見的、易發的心理問題,在提高職工心理素質和心理調適能力上下功夫,培養職工奮發進取、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注重解決職業和工作壓力引發的心理問題,努力提高職工面對市場競爭的情緒管理能力;注重解決利益調整和個人權益受損引發的心理問題,努力提高職工客觀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注重解決社會負面現象和人際關系引發的心理問題,努力提高職工正確對待社會復雜問題的自我控制能力;注重解決個人婚戀和家庭矛盾引發的心理問題,努力提高職工快樂生活的心理調適能力。要為廣大職工提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服務,讓職工始終保持高昂的工作熱情,為企業的有效發展、為社會的和諧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