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提出三個方面政策措施。一是拓寬靈活就業發展渠道,二是優化自主創業環境,三是加大對靈活就業保障支持。前兩項主要是政府職能,第三項除政府要提供政策扶持外,社會組織也有責任或有能力提供必要的支持或條件,這其中,自然少不了與勞動者權益密切相關的工會組織。
關于“加大對靈活就業保障支持”的要求中包括: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創業培訓范圍;把靈活就業崗位供求信息納入公共就業服務范圍,鼓勵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專業化服務;研究制定平臺就業勞動保障政策,依法糾正拖欠勞動報酬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大對困難靈活就業人員幫扶力度,對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范圍等。以此對照工會工作,可以說都是工會正在做或能夠做的。
不過,工會要為靈活就業者提供服務,一個重要前提是,先把他們組織到工會中來。
近年來,各級工會緊抓組建工作不放松,大都是在成建制、上規模,至少是相對固定就業的勞動者(包括農民工)較為集中的企業 (地方)努力,無形中忽視了分散或流動的靈活就業群體,使他們中許多人處于無組織的狀態。
在市場經濟日漸成熟、勞動就業日益多樣化的背景下,靈活就業者越來越多了,不僅有進城謀生的農民工,而且有為數不少的城市失業勞動者。他們的社會身份模糊、就業崗位不穩、勞動報酬不高,社會保障不足,而且因為找到一份工作不易,不懂或不敢主張自身權益。這種弱勢使他們對于尋求保護、依靠組織,有一種必然的要求與渴望。特別是那些失業工人,許多原本就是工會會員,對工會有了解、有感情,更希望得到工會組織的幫助。這正是工會發動和組織他們入會的重要基礎和條件。
工會組織要擴大覆蓋面,提高組建率,當然不能忽視人數眾多、有入會愿望的靈活就業者的客觀存在。把他們組織起來,吸收入會,不僅能夠有效地為他們說話、辦事、維權,而且有利于擴大工會的社會影響,樹立工會的良好社會形象。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地方工會對于靈活就業者的組織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項目工會、工地工會、樓宇工會等組織形式,吸納了眾多靈活就業者入會。這里我們更看好社區工會——它不因項目的完成、工地的撤消或樓宇業主的變化而更改,而且面向更多、更分散的靈活就業者,更適合這個群體的特征。
組織起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工會能夠為自己的會員說話、辦事、維權。而且由于靈活就業者的勞動特點,工會需要面對的用工單位或雇主會更多、更分散、也更復雜,這就要求工會不僅要“四面出擊”,而且要更細更深入,還要不斷摸索新的方式方法,在突破與創新上有新發展。這本身就是對工會工作的促進。
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是勞動者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對拓寬就業新渠道、培育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作用。工會要把服務好靈活就業者作為服務大局、穩就業和保民生的重要舉措,有所作為,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