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20年2月綜合報道】 2019年12月11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會議(COP 25)召開期間,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干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在一次有關聯合國第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 7)的小型會議上表示,為確保全球成功實現向清潔能源的轉型,需要更多地使用核能,包括將其作為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電廠的后備能源。
此次會議主題為“加快能源轉型以支持可持續發展和《巴黎協定》”,重點關注可能對實現第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即“每個人都能獲得價廉、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化能源”,產生重大影響的倡議,并通過向低碳能源技術轉型來推進氣候行動。
目前,世界距離實現《巴黎協定》氣候目標還有很大差距。約三分之二的電力仍然來自于化石燃料。盡管可再生能源投資不斷增加,但2019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仍達創紀錄的新高。
格羅西表示,要扭轉這一趨勢,并使世界走上實現氣候目標的軌道,將需要更多地部署水電、風能、太陽能、核能和電池蓄能等低碳能源。我們不應該將核能和可再生能源視為相互競爭的關系,而需要利用所有可獲得的清潔能源,以確保經濟上可承受的可靠能源供應。
核發電量目前僅占全球發電量的約10%,但占低碳發電量的1/3。核能每年可避免約2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核電機組在運行期間幾乎不會排放溫室氣體或空氣污染物,并能夠滿負荷全天候運行,因此能夠可持續地穩定提供低碳電力,而可再生能源是間歇性電源,需要后備電廠與其匹配。
格羅西指出,目前有30個國家在使用核電。“與許多人的看法相反,核能的利用仍在繼續增長。”過去5年有37臺核電機組建成投運,另有55臺正在建設。四個國家正在建設其首座核電廠,另有約25個國家正在積極考慮引入核電。
“在未來幾年,技術進步和新融資模式的出現可能會提高核電的經濟吸引力、安全性和成本效益。例如,小型模塊堆使核能可以在小型電網和偏遠地區得到使用,并能滿足多種能源需求。”
以世界核協會(WNA)為首的全球核工業制定了到2050年核發電量在世界總發電量中至少占比25%的“和諧”目標。這需要將核發電量提升至目前水平的三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建設約1000 GWe核電裝機容量。
格羅西還談及核技術在幫助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負面影響方面的作用,包括開發耐旱、耐極端溫度和耐鹽的水稻和大麥新品種,使用核技術來尋找和管理有限的水資源等。
(信息來源: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世界核新聞網站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