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都市的年輕人似乎已經離不開外賣了。到飯點兒叫外賣、下午茶叫外賣、半夜餓了叫外賣,這成為了城市生活的常態。同時,一些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店,因外賣興起而搖身一變成為“網紅”店;一些原本高大上的“傲嬌”名店,也因外賣興起轉而做起了接地氣的套餐。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些更加“懂你”的外賣店背后,大多有著專業“軍師”的操刀。這就是隨著外賣行業興起而誕生的全新職業——“外賣規劃師”。
月薪過萬,每天都要走街問店
90后女孩王榮出生于浙江湖州,大學畢業后,她來到杭州,做了兩年的電商網站的運營,在辦公室天天對著電腦,工作比較枯燥。后來聽朋友介紹外賣運營規劃師,她覺得這行還挺新奇的,于是辭職加入“美團外賣”平臺,成為了一名外賣運營規劃師。
前期入門是這個行業最辛苦、最難熬的時間,王榮入職第一個月瘦了10斤。因為一些運營上的專業知識自己也不懂,當初壓力很大。外賣運營規劃師需要的是基礎溝通能力和店鋪運營知識。一個店鋪從在平臺上線開始,像店鋪起名、Logo設計、裝修風格、活動力度、菜品定價、菜品搭配還有包裝盒設計等都是王榮的工作范圍。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一方面做商家的顧問和助手,一方面提升用戶的體驗感。比如有些商家店名直接叫某某先生,客戶看上去都不知道到底是賣什么的,這種名字肯定對客流量有影響。有家料理店叫無二和食,名字確實很特別,但客戶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了解店鋪,所以“診斷”過后,王榮就建議店主將店名改成無二和食·精致料理,這樣更直觀。
目前,王榮所在的平臺在杭州已有百名以上“外賣規劃師”。他們各有自己負責的“蜂窩”。簡單來說,就是各自負責不同的區域。王榮負責的片區有500家左右實體餐飲店,目前,已有約300家入駐了她所在的平臺。
把握外賣流行趨勢是“外賣規劃師”的職業素養,而江湖地位的建立來自不斷巡店試吃。王榮上門先不談別的,在她看來東西好吃才是根本,外賣運營規劃只是為了讓美食更好、更快地被發現,“酒香也怕巷子深”。最多的一次,她一天吃了40多份外賣,對于這位愛美姑娘來說,唯一可以慶幸的是她有吃不胖的體質。
有了試吃,才能對店鋪有整體的了解,才好下刀整改。王榮做完店鋪診斷后會出一個運營報告,為商家做競品的比較、周圍商圈的分析、設計爆款,在此基礎上進行視覺優化、品牌故事的打造、設計營銷活動、設置折扣滿減和付費推廣。折扣的設置是新手常常踩坑的地方。王榮說:“之前有同事,給店鋪設置滿30元減15元的優惠,再送一瓶飲料,結果一個中午就送了三箱飲料,商家虧大了,他被投訴了。”
每天上午,是王榮的晨會和梳理、分析數據的時間。他們作為一個團隊,前期會有師父帶領,她和其他同事通過內部交流和大數據分析,協商問題商家的對策。外賣運營是很復雜的一件事,涉及的指標和數據比較多,他們通常是梳理之前的案例,通過店鋪的各項指標的浮動,分析出問題,拿出解決方案。
下午,王榮就開始走訪自己轄區內的門店。對商家挨個上門走訪,幫商家分析數據和解決問題。對于自己片區內的美食,現在王榮可是如數家珍:“那家的雞架特別好吃,用料好又酥脆;這家冒菜店的女孩子特別多……”
王榮的同事基本上都是90后,大部分是男生,女生不到10個人。之所以女生這么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工作太辛苦。每天雷打不動地外出走訪商家,帶給王榮的不只是經驗的積累、薪資的提升,還有曬黑的皮膚。王榮覺得,其實女生在這個行業也有很多優勢,例如更加注重細節和用戶體驗感。從一開始負責80多戶商家,到現在已成為300多戶商家的區域負責經理,她的月平常工資是八九千元,店鋪運營好的時候會過萬元。
“規劃”一下,不溫不火的小館子搖身變“網紅”店
由于外賣運營規劃師的工作性質,王榮的休息時間非常少,甚至談不上過周末。一些商家如果遇到了問題,晚上、周末都會微信或者電話咨詢她,如問她“今天訂單比昨天少了50單可咋辦”“推出的菜單效果一般要怎么改進”等等,她看到后就要及時回復,可以說每天24小時在線為商家服務。
現在的店鋪都會主動擁抱互聯網,上線外賣平臺,贏得新機會。迄今為止,王榮和她的團隊已經幫助了1300多家傳統商戶“起死回生”,讓店鋪煥發新的活力。
有家在外賣平臺上很火的米線店叫“炸舌”,僅僅開展外賣業務兩年左右,這家店已經有了約20家加盟店,而其總店就在王榮所負責的片區。但兩年前剛開始做外賣時,這家店不溫不火。當時這家店還沒有針對線上體驗去做出相應的完善,比如那時“炸舌”并不叫“炸舌”,而是叫“特色米線”,這在線上并不能吸引年輕人的興趣。再比如當時米線類食品因為有湯,長時間的配送容易影響口感。
王榮走訪這家店后,根據片區的消費者市場和用戶興趣給店主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議,不僅名字和頁面更加時尚,還最早對湯、米線分離配送。所以其訂單量如今已經達到日均200單以上。
還有一家干鍋老店,剛剛入駐美團時,每五六天才有一單生意。王榮當時分析,這家店不論線上和線下銷售方式并無區別,都是整鍋菜品出售,每單要80元以上。但該片區的外賣客戶以32歲以下人群為主,平均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對整鍋干鍋需求不大。于是,她為干鍋店老板設計了新的線上定位,重置菜單,做適合上班族的單人套餐、雙人套餐等。幾個月后,該店的單量已上升到日均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