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宣雯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 鄭州 454000)
共享空間其實早有出現,遠到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羅馬卡瑞卡拉浴場大空間、萬神廟中庭空間均屬于共享空間的范疇。現代共享空間是由美國建筑師約翰·波特曼于1967年在設計亞特蘭大海特攝政旅館引入的一種建筑空間模式,他創新的垂直中庭改變了所有的酒店設計形式,形成了“酒店中庭類型學”,可以說,他用“中庭”革新了酒店設計,因此被譽為“中庭之父”。如今的共享空間,是指公眾共同使用的空間,基本功能是滿足人們對環境的不同要求,合理規劃人們的活動區域,并促進彼此之間更多的交往。一般還具備展示、休閑、集會、交流等多種功能。這里所指的共享,不僅僅是空間的共享,更是人的行為的共享。
共享空間的功能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一般安置在建筑物的中心部位,四周安置一系列不同功能的空間,并通過共享空間串聯起來。共享空間此時既作為交通樞紐,又是人們的活動中心,同時也是空間序列的高潮,具有多功能的特點。
共享空間一般與走廊、連廊綜合布置,在垂直交通的設計上,一般通過電梯、樓梯、平臺進行各層空間的聯系。當建筑中的人流過于集中時,共享空間此時可以起到緩解人流、促進空間流動的作用。同時,在建筑中放置共享空間,可以讓人們自由選擇行為方式,為人們提供休閑放松、自由交流的場所。
一是指往往沒有確定的形態,其范圍與周圍空間沒有明確的邊界,正是由于這種不確定性,促使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可能性。這種模糊的空間邊界可以作為讀書會、展覽空間、同學會、小組討論場所等;二是指空間形態的靈活性,空間可以由可移動的家具限定,在使用者使用的同時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調整改變,這種空間形態往往更加靈活。
圖書館共享空間是隨著圖書館建筑形態的發展而進一步演變的。最初的圖書館主要采用閉架的管理模式,圖書館功能上的藏、借、閱主要由管理員協助,藏書與借閱空間劃分明確,形態較為單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的招生規模和整體水平的不斷進步,教育模式也隨之產生改變,學生們對自由學習的需求逐漸增大。學習模式的轉變迫使圖書館空間的改變。傳統的閉架閱覽方式向開架式轉變,這時,藏閱空間與閱覽空間的界限發生模糊。
電子科技迅猛發展使得電子書逐漸取代了紙質書,因此,圖書館的功能已不局限于以往的閱讀功能,而是更加注重構建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功能——為人們交流、休閑、娛樂、放松身心提供更好的場所。這迫使圖書館的功能不得不發生進一步的轉變。高校共享空間在提供學習閱讀的場所的同時,更要為學生提供小組討論交流、課設陳列展覽、學生休閑娛樂的功能。讓高校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更能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健康交往。
在點式圍合中,通常會有一個核心空間,其余功能空間則圍繞核心空間設置。如圖書館空間會將中庭閱覽區及交流開放區作為核心空間,其余閱覽區圍繞其排列。這種形態開放性較強,很多圖書館空間均采用了這種形式。
線式圍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導向性較強,通常會形成一個空間序列。例如圖書館空間會形成中央軸線關系,核心空間圍繞其排列,也是重要的交流共享空間。
復合式即為點式和線式的融合,是現代圖書館較常使用的形式。點式圍合的向心性與線性圍合的導向型,空間更加自由豐富,也更具有趣味性。
上下貫通式界面分隔即為墻面和頂面、地面是直上直下的關系,中庭交通空間沒有交錯。這種空間形態規整,采光效果好。
退臺交錯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上而下收縮型,此類空間上大下小,多采用螺旋上升形式,形態較為自由。另一種是由下而上收縮型,此類空間呈退臺狀,雖對陽光有所遮擋,但在不影響采光的同時,又能形成灰空間,給人以安全感。
在圖書館共享空間的設計中,與門廳結合的共享空間形式是最常見的室內設計手法。大多為與門廳結合的閱讀空間和流動型閱覽空間。但該策略的缺點是:門廳往往是人流集散場所,對處于共享的讀者而言,視線干擾強,有時還會受到噪音的干擾。因此,在一般的設計中,與門廳結合的共享空間常作為休閑娛樂空間而不作為流動性閱覽空間。當與門廳結合的共享空間有作為閱覽區的需要時,常通過室內設計的手法解決不利因素。例如:可通過家具、綠化隔斷,形成一個個的學習組團,根據室內家具或綠化的不同可構成不同的交流空間。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見圖1)1層空間則是與門廳結合的共享空間形式,空間不僅視野開闊,也能根據不同的需求形成不同的學習組團。荷蘭LocHal圖書館(見圖2)則是用門廳結合休閑娛樂空間,從而形成了相同的效果。
圖1 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
圖2 荷蘭LocHal圖書館
樓梯作為交通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聯系上下層時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在豐富空間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許多現代化的設計中,設計師們經常利用樓梯,通過改變踏步高度和寬度的方式,將不同高度的踏步相結合,形成既可以聯系上下層,又可以停留閱讀的空間。這種通過樓梯結合通高空間的設計,往往能成為閱讀者青睞的地方,也是一個方案的設計亮點之一。它豐富了建筑空間形式的同時,營造了一種隨意輕松的閱讀氛圍,打破了以往傳統圖書館的肅穆安靜的氛圍,也為不同讀者閱覽地點提供了多種選擇,滿足其個性化需求。
圖3為荷蘭LocHal圖書館,圖4為瑞典達拉那大學多媒體圖書館。
圖3 荷蘭LocHal圖書館
圖4 瑞典達拉那大學多媒體圖書館
通過中庭設計,將室外自然景觀引入建筑室內。該設計手法將室外輕松的氛圍帶給閱覽者的同時,也滿足了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并且在白天,中庭成為建筑物的主要照明方式,自然光的引入不僅使讀者感到舒適,同時也降低了建筑能耗。無論是有頂棚的中庭或是無頂棚的庭院,均達到了相同的設計效果。
圖5為我國昆明理工大學圖書館,圖6為德國斯圖加特市新圖書館。
開放復合式的閱讀空間則最大化地體現了共享這一理念。隨著數字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并不能只局限在互聯網上,因此亟需一個互動性空間。高校圖書館空間則更應與時俱進,在滿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時,也促進高校師生的放松交流。
圖5 我國昆明理工大學圖書館
圖6 德國斯圖加特市新圖書館
高校圖書館最根本的功能便是提供閱讀空間,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進入圖書館的目的已不僅是閱讀。高校有充足的教室供師生看書學習,因此,為了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則應增加非正式的學習空間供讀者使用:如多變的學習空間、休閑交往空間以及研討學習空間等多元復合性的空間。多樣化的空間提供不僅能夠滿足不同讀者的需要,更能激發使用者的熱情。例如讀書閱覽與休閑娛樂空間相結合,在滿足閱讀的同時也能增加人際交流。
自然光、清新空氣、綠色植物是處于都市繁重壓力下居住者的福音,對于圖書館建筑更是如此。光線通過樹葉間隙產生漫反射,樹影婆娑灑在讀者身上、書本上,圖書館此時就是“光的圣殿”。由于很多高校圖書館空間單調、缺乏設計感,此時生態設計則是未來建筑的發展方向,向著將生態與建筑設計融為一體的方向演變。
每所高校的圖書館,是高校師生精神寄托所在,是一所高校的歷史淵源代表,反映了它獨特的魅力。因此,無論社會以多快的腳步發展,保持建筑設計的獨特性,將設計與高校特色結合才是好的設計,這也是高校圖書館與社會圖書館的區別之一。
傳統圖書館空間是呆板、單一、死氣沉沉的。空間類型也是一成不變的。未來圖書館則是向著共享多元化空間演進。基于人類心理學的研究:親密者相距兩臂內,約1.5 m;不識者相聚四臂外,約3 m;排斥者相聚六臂外,約4.5 m。以上的交往距離是研究者的劃分,但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往往包含多種距離,因此對于建筑設計,空間的多變性與靈活性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在設計中多運用家具、隔板來限定空間,而非用不可移動的墻面,是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
共享空間的設計,在建筑設計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圖書館作為校園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師生們精神空間的寄托,是學生課外交流學習的重要場所,在學生們的大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高校圖書館更應該緊跟時代步伐,滿足讀者多樣化的空間需求。
[ID:009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