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當今,無論是國際教育研究機構,還是歐美一些教育先進的國家,甚至我國的教育部門,無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并將其作為核心能力來培養。《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思維品質確立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四個要素之一,提出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出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 2018)。英語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教學生積累知識,而是學思結合、發展思維(黃遠振2017)。在思維能力結構中,批判性思維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批判性思維是指理性的、懷疑的、無偏見的分析或對事實證據的評估。批判性思維技巧的構成包括 analyzing(分析),reasoning(質疑),evaluating(評估),problem solving(解決問題),decision making(得出結論)等。不管是面對學習任務還是社會生活,每一位學生都必須作出思考判斷,自己建構知識。批判性思維對于學生掌握、運用知識,智力參與,認識和應對世界至關重要。20世紀60年代,美國教育界興起了培養批判意識的教學改革,提倡在大、中、小學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陳則航、王薔 2016)。然而,我國在新課標頒布后才開始關注思維教育,才意識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當前初中英語教學存在重閱讀技巧培養、重篇章結構分析、重語言信息獲取、輕思維品質和思維技能培養等現象(袁晶 2019)。一些英語教師認為,在初中階段沒有必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其實初中生雖然英語水平有限,但是他們的心智已經進入了快速成長階段,能夠積極獨立思考,遇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能比較全面地思考或看待某件事情。因此,英語教師應當使之成為一種有意識、目標明確的行動,致力于激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學習、理解主題背后的關鍵概念和原則問題。
2018年在澳大利亞公派訪學時,多次接觸以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為目的的英語教學活動,發現教師教學的關鍵是指導學生立足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習對象進行批判性分析、思考、質疑及評價。也就是說,提升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關鍵是培養其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祁博士是西悉尼大學教育學院的老師,在讀完一段有關足球的文章后,一本正經地說:“我是來自外星球的外星人,第一次來地球,關于足球有很多問題要問你們。”于是課堂活動就從一個一個同學上講臺回答她的問題開始。“外星人”的前幾個問題比較簡單,如足球是什么、足球比賽有怎樣的規則等。后來的問題漸漸深刻起來,涉及團隊精神等,如“I’m so puzzled why people in the earth show so much enthusiasm to this small soccer but not the medical problem,the war or the refugees?”(我很困惑為什么人類對這樣一個小球投注這么大的關心和熱情,而對于醫療、戰爭或難民這些問題比較冷漠?)從課堂到課后,一直斟酌自己的回答并自我補充。但引起深思的是祁博士出題的思路——有時,在人們認為最正常不過的現象中,換一個角色身份進行提問,就會得到一個全新的設問角度。
在平時的英語文學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從文本框架內外所生成的個人態度、文化、社會發展、階級和價值觀等角度進行設問,尤其是當中的文化假定(指某個社會中經由教育而被接受下來的那些未經評估的,常常是隱含的信念)。《魯濱遜漂流記》是世界著名優秀文學作品,也是我國初中學生的必讀書目之一。澳大利亞的中小學教育對這部作品在批判性思維教學方面給出的建議如下:
1.Culture assumptions that indigenous people need to be“civilized”.(文化假定土著人需要被文明化)
2.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patriotic of conquest.(殖民帝國主義的歷史背景)
3.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sustainable future.(自然環境在未來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
4.Equal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 to maintain their culture.(土著人保留自己文化的平等權利)
5.Class structure.(階級結構)
以下是小學六年級學生在閱讀這部文學作品后的簡單問答:
——你覺得作者丹尼爾·笛福是個什么樣的人?
——應該是富有探險精神的大作家。
——為什么魯濱遜救了星期五之后,他們不是成為好朋友而是主仆?
——(思索),哦,作者有種族歧視……
這些設問毫無疑問會影響學生對這部作品的態度和對故事及角色的反應。跨越時空的文化、階級、閱讀角色、作者背景都可以成為設問的角度以點撥學生,引導他們發展批判性思維。
《素質教學》(Quality Teaching)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教育委員會頒布的對本州所有教師教育教學的一個統一要求和標準的文件,主要由“智力素質”(intellectual quality)、“優質學習環境”(quality learning environment)和“意義”(significance)三要素構成。文件中明確地列出了優質課堂的標準之一是教學內容中優質認知應當有“問題爭議知識”(problematic knowledge)成分,這恰恰就是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課堂提出的要求。只有課堂教學不僅灌輸知識、觀點,還提供思維角度和方法,學生才能真正發展思維能力。
可見,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批判性閱讀策略開展閱讀教學,深入解讀文本,從不同角度設問引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放性、評判性思維能力。受此啟發,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嘗試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中的推理、解釋、質疑和多元思維的能力。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6 T1 Section C閱讀課文King or Queen為例,本課介紹了國外學校為郊游籌款的有趣方式。教學內容是關于主題為“一日國王/女王”的抽獎活動。教學設計如下:
批判性思維中的推理能力是指學生在閱讀活動中能夠識別和確認論據,根據已有信息進行分析、推斷和猜測。推理的準確性受到兩個因素的制約,即文章中給出的信息如何影響推理和文章中涉及事件的了解程度,且后一個因素至關重要。由于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規則及東西方價值觀念的不同,在閱讀前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有助于他們全面、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
本文主要敘述了加拿大中小學會通過讓每一位學生花費1到2美元抽簽籌集春游資金,抽中的學生即為這天的國王或女王的活動。由此,他們可以獲得被校長服務一天的待遇。例如:坐在校長的辦公室里,用校長的電話、享用校長的午餐等。這樣的活動和中國學生的思維還是有很大差異的,所以在本課教學中,先向學生展示了多幅西方籌集資金的各種有趣的活動照片,如為殘障人士籌錢的圣誕化妝長跑,慈善捐款的擁抱拍賣等,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又讓他們接觸到了平時沒有觸及的西方文化價值觀,為下一步結合圖片和標題來預測和推理打下基礎。接下來,拋出了文章的題目和插圖,讓學生討論,預測文本內容,師生對話如下:
T:(給出文章標題)It’s also a way to raise money in Canada.Can you guess what it is about?
S1:Is it a play?
T:How do you know that?(要求確認證據)
S1:Kids can raise money by showing.
S2:I think it’s a game for kids.
T:Why do you think so?(解釋猜測理由)
S1:Because the words“king”and“queen”sound funny.(laughing)
T:Who do you think will take part in the game?(繼續深入猜測推理細節)
S2:Students.
T: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教師給出文章插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尋找證據)
S3: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s are teacher and students.
S4:Maybe the man is a headmaster.He is the King of the game.(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校長是國王的可能性比較大。)
S5:I think the king is the student in the picture.(貼近西方文化,從游戲的趣味性出發猜測)
(讓學生閱讀文章第一部分,驗證預測,完善信息。)
推理在閱讀理解中至關重要。在此教學環節中,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是學生推理的最大“攔路虎”。在解決完這個問題后,引導學生從標題和圖片中找到證據,合理推測,高效完成文本閱讀讀前環節。
批判性思維中的解釋能力包括使用范疇進行歸類、區分,理解、描述信息的特征和意義,以及使用特定的分類框架對數據、發現或意見進行分類等。文本閱讀中使用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主線和角色;引導學生自己繪制思維導圖,并解釋繪制過程中的邏輯推理過程,正是培養學生解釋、評價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過程。
文本的第二部分內容詳細介紹了游戲的玩法,主語有變化,動詞切換頻繁,導致學生容易混淆。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要求學生分析文本,畫出游戲的思維導圖,并作出解釋和評價。在解釋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熟悉和了解文本,在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中學會正確評估他人的作品,修正自己的思維導圖。學生最后一致同意:文中以學生和老師為兩條平行主線,游戲進行中動詞應呈層層遞進的關系,這樣能更準確地表達文本內涵,且魚骨圖可以作為合適的思維導圖之一。

對比分析孩子籌錢、獲取零花錢方式的差異是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教師設問角度單一,就不能很好地達到從不同角度出發拓寬學生思路、培養其批判性思維的目標。
例如,有的教師就文本拓展提出“Which way do you think is better to get your pocket money?”這樣的問題。問題本身設定了立場,思維含量不夠,且沒有文化的考量和質疑。如果換個角色設問,運用追問策略引導學生從獲取文本淺層信息到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總結,結合不同文化背景,讓他們多角度思考,最后得出結論,則是更好的思維培養過程。嘗試提出如下問題:
T:How do the kids in the west usually raise money or get their pocket money?
S1:Some interesting games,some show and housework.
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Ss:Interesting,amazing,independent.
T:If you were the kids in foreign countries,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ay to get the pocket money for kids in China.
學生的回答或許不那么完美、流暢,但答案精彩紛呈。有個學生說,中國孩子長大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和傳統,要給老人零花錢,所以與國外有所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課堂有了真正的思維碰撞,這樣的問題讓教育迸發出思維的火花。
初中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發展思維品質對于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目的地融入思維品質培養。英語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渠道。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多分析閱讀文本,思考語篇的文化價值,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思維基于知識并超越知識,無論著眼于立德樹人之根本,還是從學科教育的使命而言,為思而教應該受到英語教師更多的關注(黃遠振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