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合組織核能機構網站2020年6月24日報道】 2020年6月24日,經合組織核能機構(OECD/NEA)發布四份政策簡報,介紹了核能可以在新冠病毒疫情后經濟復興計劃中發揮的四方面作用,即實現經濟高效的碳減排、創造就業機會、解鎖融資和促進低碳彈性電力基礎設施建設。
核能機構表示,新冠病毒疫情對全球經濟和能源部門均產生了重大沖擊,凸顯了在重大突發事件期間保障電力供應可靠性和彈性的重要性。隨著各國政府對經濟復興和創造就業機會的廣泛考量,可以愈發清晰地看到,經濟刺激計劃應當鼓勵建設既能夠在重大突發事件期間保障電力供應,又符合長期環境目標和能源安全目標的能源系統。
核能機構表示,各國應投資建設具有彈性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創造和保持穩定的高價值就業機會,以實現公平、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簡報強調,核能投資已被證明能夠創造大量高技能就業崗位,在保障能源獨立性和供應安全的同時廣泛促進增長,并有助于增強應對地緣政治沖擊的能力。
第一份簡報題為《核能與電力系統實現具有成本效益的碳減排》。簡報指出,在疫情后的復興計劃中,若要實現氣候目標和經濟目標的協調一致,則需將成本放在能源政策的核心位置。建設無核電的低碳電力結構將大幅增加建設支出,并威脅供應安全。因此,要實現具有成本效益的碳減排,需要對電力市場進行結構性改革。
第二份簡報題為《核能項目為新冠病毒疫情后復興計劃創造高價值就業機會》。簡報指出,疫情過后,經濟復興計劃應當為創造就業、促進經濟發展并繼續推進能源轉型提供絕佳機遇。核能投資能夠創造大量高技能工作崗位,加快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步伐,并增強能源供應彈性。同時,這些項目還能產生溢出效應,促進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
第三份簡報題為《在新冠病毒疫情后經濟復興過程中解鎖對核能基礎設施的融資》。簡報指出,疫情過后,各國政府應鼓勵投資核能這類低碳彈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并建立適當的政策和市場框架,支持低碳電力的安全和經濟發展。要在經濟復興過程中獲得核能帶來的好處,政府為核能項目提供針對性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并且這種政府支持應當能夠吸引私營企業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投資核能基礎設施建設。各國政府面臨著一個窗口期,應當及時作出支持核電建設項目的決定,以推進核電造價的持續降低。核電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有利于核工業在實踐中學習,從而使相關反應堆設計能夠沿著其學習和成本曲線發展。
第四份簡報題為《新冠病毒疫情后利用核能建設低碳彈性電力基礎設施》。與食品安全和醫療保健服務一樣,電力供應安全也是一項基本的公共必需品。核能不僅為保障電力供應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還有助于在電廠及系統層面推進低碳彈性基礎設施建設。核電建設項目和現有核電機組的長期運行,不僅能夠在短期內促進經濟增長,還能夠在長期內以具有高成本效益的方式支持低碳彈性電力基礎設施的發展,從而在疫情后經濟復興中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