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璐
在講道理的時候,如果能抓住對方的失誤,用同類遷移的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有一年,河南魯山縣一帶兩季遭災:夏季里的一陣冰雹,使地里的收成減少了五成;秋季遇上大旱,地里只有三成的收成。
秋收過后,官府就派人下來收皇糧了。老百姓向村官苦苦求情,讓他向縣太爺稟明災情,免了這一年的皇糧。
魯山縣的縣官聽了村官的稟報后竟說:“夏季收了五成,秋季收了三成,這樣加起來不就是八成嗎?收了八成,這就不賴了,皇糧一分也不能少!”
村官把縣太爺的話帶回來,催大家趕緊交糧,窮困的百姓們一籌莫展。
村里有個姓宋的孩子,排行老三,人雖小卻十分機靈,村里人都稱他宋三才子。他聽說后,就請村官給縣太爺捎個信兒:“我們村遭了災,沒錢交皇糧。明天有人會到縣衙上跟他說理。”
第二天,縣官早早地坐在了大堂上,專等說理的人來,好給他個厲害瞧瞧。

一會兒,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走進大堂。縣太爺一見就把臉沉了下來,厲聲喝道:“一個小孩子家懂得什么,回去叫個年紀大的來!”
宋三才子說:“我已經九十九歲了,還小嗎?”
“胡說!乳臭未干的小家伙,竟敢在這里戲弄本老爺。”縣官聽了,氣就不打一處來,命左右的衙役,“把他給我轟出去!”
“別忙!”宋三才子不慌不忙地說,“我爺爺九十歲,我九歲,加起來不就是九十九歲了嗎?”
縣官把驚堂木一拍:“瞎扯什么?有這樣算年齡的嗎?”
宋三才子笑答:“我們村夏季收了五成,秋季只收了三成,老爺又為何把兩季加在一起當八成收呢?”
縣官無言以對,只好向朝廷稟明情況,減免了該村的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