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麗梅

詩歌是感情的宣泄,適合朗誦,若將詩句穿插在演講中,聲情并茂地表現出來,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一位演講者在《留十八分鐘給自己》中是這樣開場的:“現在,正是月亮升起的時刻,請允許我給大家朗誦一首關于月亮的詩:‘我愿是滿山的杜鵑,/只為無憾的春天;/我愿是繁星,/舍給一個夏天的夜晚;/我愿是千萬條江河,/流向唯一的海洋;/我愿是那月,/為你再一次圓滿……/如果——如果你對此生還有眷戀,/我就再許一愿,/與你結來世的姻緣。’接下來的十八分鐘,就是我們的‘姻緣’。”在演講者的朗誦聲中,聽眾早已在詩歌的情懷里沉醉了,此時導入演講主題,自然能吸引人。
在一次國際大專辯論賽中,有一位選手做了最后的陳述演講,她說:“剛才和對方辯友傾談主觀和客觀,我們現在不如拿一個具體的客觀實例來談一談。(她舉起一朵玫瑰花)請問對方辯友,在大家眼中,這同一朵花是不是有著不同的美的感受呢?傷心的人會說‘感時花濺淚’,高興的人會說‘花兒對我笑’,憔悴的人會說‘人比黃花瘦’,欣喜的人會說‘人面桃花相映紅’。換一個角度,有人說花是有情的,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有人則說花很無情,‘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原因是什么?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客觀是‘花自飄零水自流’,可我的主觀卻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因此,和客觀的唯一相比,主觀是多么的豐富啊!”在這里,選手嵌進了精彩的詩句,自然拉高了演講水準,容易博得聽眾的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詩句特別適合放在演講的結尾,能起到意蘊豐富、余音繞梁的效果。比如,在呼吁大家勇敢面對困難的演講中,我們可以用“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高爾基《海燕》)來發出呼吁。又如,在廉政演講中,我們常會聽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