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玉 溫楚鋒 劉甜甜
摘 要:兒童審美培養作為美育培養主要環節,越來越多人關注兒童審美的培養,兒童繪本作為兒童日常閱讀材料,繪本擔任著兒童在閱讀中不僅學到知識,也能提升兒童審美認知能力。繪本與水墨藝術的結合對提高兒童審美和發揚民族特色具有明顯的優勢。本文從繪本對兒童審美培養,中國傳統水墨藝術對兒童水墨培養角度出發,闡述了中國傳統水墨繪本對兒童審美培養的價值。
關鍵詞:繪本;審美培養;傳統水墨;價值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中心的黨中央極其重視美育,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兒童審美培養是兒童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在兒童日常生活中,兒童讀物陪伴兒童整個時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美國學者杜京通過對5000名學齡兒童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閱讀能力強的幼兒和讀物的優選之間有較高的相關性。”一本優秀的兒童讀物對兒童有著積極的影響。傳統水墨形式與繪本結合,不僅構建民族文化身份認同做到從兒童抓起,并且對兒童審美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水墨畫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是我們中華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傳統水墨藝術體現民族文化思想精髓運用到中國藝術當中,與現存的流行繪本相比起來與眾不同。
一、繪本促進兒童審美發展
1.有利于兒童審美能力提高
視覺作為人類感知覺中最重要知覺之一,對兒童獲取信息和認識視覺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圖畫是兒童認識知識的窗口,是兒童成長階段教育最多的內容,圖畫體現的風格、內容、思想情感、社會概況等都能夠被兒童所感知。
繪本是以繪畫的主體,附有少量文字解釋的圖書。具有敘事功能與啟蒙角色。繪本設計依據兒童心理特征出發,兒童對于圖形的理解與接受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隨之豐富。圖像符合兒童審美的表征,以此為基礎的設計用最附有自然的圖畫營造妙趣橫生的故事情節,在孩子拿上手的瞬間獲得眼睛上的愉悅,沉浸在一種美妙的情境當中,從而對繪本中的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優秀繪本每一頁的精心設計都是藝術精品,無論是色彩、技巧和風格都會帶給兒童高級的視覺感受與潛在的影響。聯合國兒基會特聘藝術教育專家胡曉佩老師指出經典繪本里有著視覺藝術所有的元素:宏大的畫面,精細的細節、細膩的畫功、豐富的情感、新奇的創意等等。因此繪本為兒童提供了優質的視覺體驗以及留下了深刻的視覺印象,開啟兒童對美的啟蒙,引領兒童感知美的途徑。對日后兒童審美能力的進步提供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有利于兒童審美心理的建構
模仿是人類天生的本能,特別是兒童,在兒童的成長階段,會有無意識與有意識的模仿,兒童不僅會模仿現實生活身邊的成人,繪本中的生動的人物形象也會是他們模仿的對象。在兒童審美培養要讓兒童處在處處潛移默化的接受美的熏陶中,繪本中給兒童描繪出氣勢磅礴的自然景色和情節跌宕的故事同時也會引起兒童對繪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產生感情,比如對正面人物的喜愛與崇拜,對負面人物的鄙夷與不解等等。在兒童欣賞閱讀的過程中全身心投入作品描述的故事情節中,會隨著主人公的視角嘗試整個故事線,有歡喜有悲傷等感情;比如偉大的秦始皇,統一前的艱辛和統一六國后的喜悅,兵馬俑的燒制與完成的震驚,兒童對秦始皇的崇拜油然而生。好像身臨其境感受到秦始皇當時的雄心報復,忍辱負重。這都增加了兒童的情感體驗,不是單純的統一六國的開心結局,重要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艱辛過程,堅韌的內心;歷史故事中負面的人物,繪本并不是以直接的說明壞與好,更加的隱喻與幽默氛圍,符合兒童的審美需求。引發兒童對好與壞,善與惡的思考。促進兒童在現實生活中學習繪本中人物的優秀品德,有助于兒童對現實生活和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與情感,促進兒童建設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二、中國傳統水墨藝術對兒童審美培養
1.中國傳統水墨畫藝術符合兒童審美發展
兒童審美心理發展與兒童所處的年齡階段有著密切的關系。美國著名的藝術心理學家、當代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H·加德納提出的兒童審美認知發展的五階段理論為:第一階段0-2歲嬰兒知覺時期,嬰兒對簡單的幾何圖形、色彩以及簡單的節奏具有認真能力;第二階段2-7歲,符號認知階段符號認知階段。兒童開始掌握圖像、手勢、聲音、數、形式和語言等多種符號的意義。但因相應知識不足,不易掌握藝術品的整體特征。他們還可以依據再現物的類型對繪畫作品進行分類,但不會以藝術品的風格或形式方面判明藝術品的類別。他們已能區分色彩和線條的“響亮”或“安寧”等表現性。在精心設計的條件下,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審美能力。第三階段7歲-9歲,寫實高峰階段。兒童拘泥于寫實原則,并以此為尺度來判斷藝術品的優劣,如認為攝影優于繪畫。他們很難接受抽象性作品或藝術家對不存在事物的描繪。第四階段9歲-13歲,寫實終結和審美感受初期。由于對既定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和適應,不再死守原先堅持的寫實原則,而是學會了合理地背離原則,開始注意形式技巧以及形式本身的表現色彩。他們對繪畫的風格漸漸有所感悟,開始喜歡不同風格的藝術家。同時,對非再現性的繪畫有了一定的興趣。相應的習作摹仿已能不同程度地考慮到線條、色彩配合、背景設置、明暗對比和透視等因素。這時的兒童十分相信訓練的重要性,對特定效果的追求十分迫切。第五階段13歲-20歲,審美參與危機階段。青少年因藝術批判能力的提高而不再“創作”,并對他人的創作努力漠然置之。在審美標準方面,他們可能因相信“趣味無爭辯”而忽略藝術中特定價值標準的存在。
在兒童審美培養過程中,為了繪本的適應兒童審美發展,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特質,比如符號認知階段的兒童,對掌握多種圖像的意義,而水墨藝術當中的“計白當黑”的表達方式與幼兒兒童審美認知特點利用簡單圖像理解畫面傳達信息相一致。例如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繪本,保冬妮、朱瑩、朱宗順為繪本《點點》設計的封面,畫面中三滴墨點暈開在雪白的紙張上,墨色深淺不易,給人一種迷離不失美感的感覺。圖案雖然簡單但是明了,有助于開發幼兒對圖像視覺能力。在第四階段寫實終結和審美感受初期階段的兒童,會注意形式本身的表現色彩,對風格有所感悟,對非再現性的繪畫有一定的興趣。繪本當中水墨藝術的一種和諧的美學意境,講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思想都會透過水墨繪畫語言形式傳達。繪本創作時靈活運用墨色,用墨色深淺層次、干濕變化對事物進行描述,會制造出抽象的畫面意境,簡約素雅的風格。傳統水墨氣韻與繪本產生的碰撞,整體氛圍感效果更加突出。
2.傳統水墨藝術有利于兒童心理建立審美典范
傳統水墨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粹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也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傳統水墨藝術處處透露著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等的哲學思想,在畫面布局中講究主次、虛實、疏密、濃淡、矛盾又統一,這與中國傳統觀念相同;“利用簡單的線條表達豐富的情感”,不求形似,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主要通過事物“寫胸中逸氣”,達到思想的升華。極具人文素養。
傳統水墨藝術不僅會提高兒童審美能力,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兒童的認知能力,培養了兒童的藝術修養;在感知中國傳統美術文化時,接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促進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傳統水墨藝術傳達出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情感會促進兒童自己民族的認同感,了解到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繪畫相比并不遜色,甚至有些方面優于西方。以水墨作為形式經典故事作為內容,更加符合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整體氣氛,給人自然的樸素、淡雅、不做作的感覺;實現傳統內容與傳統形式的統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在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作出的重要決定,于 2013 年 11 月 15 日正式公布。見《光明日報》2019 年 11 月 30 日。
[2]孫曉光.傳統水墨藝術在兒童繪本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7(05):27-28.
[3]劉麗敏,蔣云.水墨繪本——傳承與趣味的融合[J].新課程,2015(07):54-55.
[4]陳烈,劉丹萌.繪本藝術對學前兒童審美認知培養的價值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5(06):95-96.
[5]百度百科美國心理學家H·加德納審美認知發展
[6]楊若蘭.基于兒童繪本的功能性研究談繪本書目推薦[J].福建圖書館學刊,2018,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