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間萬物以萬法輾轉,佛教以社會,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思想,哲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形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就好如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述“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聾子”一樣,我們所處在這個社會必須要走在科學路上,同時又有著堅毅的信仰。可謂無間然,祖祖輩輩在這片高原上創造了藏族唐卡這一美術。它以自身成套的系列美術體系,完美的闡釋了應有的尊重。加之萬物成理,師法展現,承襲中華兄弟文化之精髓。佛教的載體,百科全書式的“唐卡”也無時無刻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而作為專業方面來講,康·格桑益希先生所著作的《藏傳佛教美術》一書中是這樣解釋“唐卡”的。“唐卡”它的字面意思指寬廣和平坦的意思,而用途是苯教徒傳教步道的時候,用彩緞裝裱而懸掛用來供奉的佛龕狀掛軸畫。
關鍵詞:繪畫藝術;步驟;唐卡;價值
一、神圣不變的繪畫步驟
制作唐卡是一個復雜精細的過程,每一步都要慎重,不然一筆畫錯全圖將會前功盡棄。只有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工藝繪制,唐卡才能展示出它獨特的魅力。因此制作一幅完整的唐卡需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1.第一步是準備材料,指創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些材料和工具,如(畫布、繃繩、石膏、木膠、顏料、小碗等)用來磨布的一塊石頭(表面較為粗糙;形狀較為扁型;要用來打磨畫布)。
2.第二步是繃展畫布,用針線沿著畫布的四邊把它縫在備好的畫框上使畫布繃緊,慢慢調整畫布的方正,畫布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直到看起來布面平整松緊均勻。然后要把準備好的木膠涂在畫布的兩邊,等完全曬干后將石膏涂在畫布的正反面。
3.第三步是打磨布面,畫布的打磨要選擇一個晴朗的天氣,要在畫布底下安置一個光滑平整的木板,之后在畫布上噴點干凈的水。然后用備好的石頭進行打磨,必須要在畫布雙面反復進行打磨三至四次,每一次打磨完畫布都要先晾干,等畫布晾干完全平整光滑的時候,才算是很成功的磨完了畫布。
4.第四步是起草構圖與造像度量,起草構圖是繪制唐卡最關鍵的一步,因為底稿的設計關系到整幅作品的質量,在畫布上先用鉛筆確定好中軸線,畫布上量好整幅作品的尺寸大小,確定每一尊佛像的大小位置,構圖必須要嚴格按照比例尺進行作畫,比例尺定好以后再畫佛的肉身,之后再畫袈裟、寶座、裝飾、法器等。最后設計背景的時候可以有自己獨特的創新點。
5.第五步是配制顏料,磨顏料也要特別用心,因為一般用的顏料是土料,它是粉末狀的要加木膠和清水來攪拌,尤其加木膠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它的濃度,后期唐卡出現的顏色開裂翹起等現象都是因為當初配制顏料加膠過多了,所以這些最基礎的工作一定要做扎實。
6.第六步是給唐卡著色,上顏色的時候要先用傳統的平涂法先給面積較大的天空、大地上色,然后依次給袈裟、景物、動物等瑣碎部分上色,最后再給佛像的身體上色。
7.第七步是唐卡的暈染,暈染是為了給畫面增添立體感,通過暈染的方法可以使兩種顏色過度自然流暢,更能給畫面賦予質感。點染它講究以點染為主,暈染時要用毛筆筆尖蘸取少量顏料,像針刺一樣進行反復點染。
8.第八步是唐卡的勾線,我們常會聽到唐卡大師級別的人說:“唐卡,說白了玩的就是線條”,其實,唐卡就是在線的基礎上成為繪畫的一種整幅作品的勾線主要會用粗線和細線,線條的顏色主要用深藍色和深紅色。還用到少量大紅色,云朵、山水和樹葉是用線頭和線尾較細,中間較粗的深藍色線條來勾的。袈裟的褶皺和花瓣的形狀是用線頭和線尾較細,中間較粗的深紅色線條來勾的。通常情況下佛像的肉身和面部輪廓會用沒有粗細變化的大紅色細線來勾勒的。
9.第九步是描金,磨金是將純金磨成細粉末,加少量的水和木膠調勻之后要勾在唐卡的各個部位,袈裟的花紋、圣樹和葉筋、法器等都勾了金線。勾金線時金紋之間一定要留一定的空隙,否則勾出來的花紋就很亂。畫到這一步,很多畫家都會習慣性的在作品上部中央兩側用金線勾出太陽和月亮,有吉祥和圓滿的用意。
10.最后一步是給佛像開眼,也就是給佛像畫五官,話說眼睛是打開心靈的窗戶,果不其然,唐卡的繪制也不例外,這一步驟畫好了會起到整幅作品的點睛之筆,兩眼的眼白要用白色涂,兩眼的眼角要用淡淡的橙色暈染,不管是眼白還是眼角兩邊必須等寬,最后用墨點出了眼仁。一幅唐卡的成敗,開眉眼這一步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
二、多元文化的影響及自身的吸收
公元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崩潰,唐卡藝術自然而然也就消亡了。公元10世紀吐蕃王朝分裂割據時期,向當時的領近的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地區學習繪畫藝術,因此我們可以不難發現如阿基寺、托林寺的壁畫有明顯的外域特征。尤其到12-13世紀印度波羅藝術風格成為當時的主流影響。公元13世紀中葉結束了400年的分裂割據時代。公元14中-17世紀中,這一時期正式宣告模仿外域風格時期的結束,從此唐卡繪畫藝術正真走向本土化。公元17世紀中-1949年,藏族唐卡藝術傳入內地、蒙古地區,由于當時的清代皇帝也信仰佛教,唐卡藝術是傳播佛教的主要載體。實際上,唐卡從未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在嚴格的教規和造像度量的制約下,師徒之間一代又一代傳誦著唐卡繪制的意義,并不斷遵守傳統的繪制步驟和法則。在這傳播過程當中,只是新的外來文化與本民族特色的不斷互相交合,在這種潛在的過程中,繪畫風格緩慢又不間斷地在改變著。當今的唐卡藝人在繼承前輩畫師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勇于創新出現了一些畫風新穎的世俗畫藝人,他們在傳統唐卡的基礎上系統學習了素描、水彩等繪畫技法,作品題材越來越新穎,構思巧妙,技法多樣。唐卡藝人的足跡踏遍了世界各地,汲取了海內外文化藝術的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創造出令世人驚嘆不已的藝術作品。唐卡藝術,以它博大精深的藝術力量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成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卡藝術既吸收了漢地文化元素,又繼承了藏民族自身藝術風格,經過不斷地傳承和變遷,形成了鮮明的時代及地域風格特征,因此其內涵也變得更加包容與豐富。
三、唐卡的價值
1.唐卡的歷史價值
有些唐卡主要以史實為依據,表現歷史上曾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各種活動。如表現松贊干布生平業績的歷史題材。其中有贊頌藏漢民族友誼的作品,如文成公主進藏故事,都繪制在寺廟醒目的位置。畫面通過使唐求婚、五難婚使、公主進藏等情景,描繪了貞觀15年唐蕃聯姻的歷史事件。大昭寺、布達拉宮中的歡慶圖,再現了文成公主駕抵邏娑時,吐蕃人民以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的歡迎場面。布達拉宮紅司西平措大殿中,一幅五世朝見順治圖,記述的是公元1652年五世赴京、覲見、游樂等各項活動和歡迎盛況。
2.唐卡的經濟價值
雖然唐卡藝術的歷史悠久,但唐卡藝術真正進入市場的時間并不長。上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藝術品收藏市場剛剛興起時,唐卡的價格一般也就兩三百元。但自從20世紀90年代起,唐卡藝術品進入收藏市場后,唐卡收藏市場就開始升溫,很多唐卡的價格突破了千元。從2006年起,因為唐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收藏出現了十分明顯的升溫態勢,基本上每年價格都會翻倍。雖然在我國唐卡價格越來越高,但與國外相比不僅價格整體偏低,而且仍屬于小眾收藏。
3.唐卡的審美價值
唐卡藝術構圖飽滿、色彩艷麗、線條優美、圖案繁密、大量用金、工筆重彩。由于藏族人民的生存環境,審美視覺養成了對三原色的偏愛,喜歡紅、黃、藍、綠、白等純色。在色彩方面,唐卡一般強調色彩的對比,使畫面更具有跳躍性和節奏感。在線條方面,唐卡對線條的使用十分講究,尤其是金線的運用,使得唐卡具有“金碧輝煌”“奪人眼球”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康·格桑益希.《藏族美術史》.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12.
[2]關卻呼尼瑪.西藏藝術研究[J]唐卡繪畫藝術的審美特征期刊論文,2009(1).
[3]杜瑪格西·丹增彭措.《彩繪工序明鑒》.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12.
[4]丹巴饒旦.《藏族傳統繪畫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6.
[5]丹巴饒旦.阿旺晉美.《西藏美術史略》.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3.
[6]伯果.土旦才讓.《藏傳佛教美術簡史》.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13.8.
[7]根秋登子.《藏族傳統美術概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12.
[8]伯果.土旦才讓.《藏傳佛教美術簡史》.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13.8.
[9]德拉才讓.《唐卡畫教程》.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5.
[10]王家鵬.《藏傳佛教唐卡》.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5.
作者簡介:拉布珍(1996-)女,藏族,青海祁連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藏傳佛教藝術)。
校級課題“高僧題材在繪畫中的流行與演變”項目編號:2021XJG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