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作品的學術價值的體現通常伴隨著極大的滯后性,許多優秀的作品和藝術家或被埋沒在藝術史或者同方向的創作群體中,經過多年才得以展現其優秀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美術;學術價值;可觀測性;滯后
回溯美術發展的歷史,一方面,幾乎每一次美術研究的發展都伴隨著極為直觀的體驗,例如自十九世紀開始的對來自宗教歷史題材的文學性的擺脫以及波普藝術對藝術與生活關系的闡釋和無數藝術家對繪畫藝術形而上的探索。另一方面,美術創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試想,如果諸如莫奈和梵高這樣的畫家的誕生能夠推遲至少三百年的時間而生活在十九世紀,其藝術價值的顯現是否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再向前追溯也是如此,例如威尼斯畫派的大師維米爾便是提早了數百年打開了對構成與形式繪畫研究的大門,我們不禁會想,如果維米爾不是遇到了那位宛若知己的畫商能夠給予其足夠的物質支持,他是否會被迫融入到當時面向商業的小畫派當中去,倘若真是如此,那便是藝術史上的一次無法估量的損失。可惜的是,真正的藝術家注定是要充當一個殉道者的角色的,在漫長的藝術史中無數有才華的藝術家或一生落魄為藝術而殉道,或是為五斗米折腰而淡化了其對藝術真理的追尋。至于現當代更是如此,類似于過去藝術家與社會刻板觀念以及官方沙龍的斗爭仍舊在繼續,例如大同大張對國內現代藝術的開辟,哪怕在許多年后得到了對其藝術價值的肯定,當年他慘淡的人生結局仍舊無法彌補他的經歷對藝術史的損失。而在高校中,對官方主題性展覽的刻意迎合實際上也充當了類似于過去威尼斯小畫派和依附于官方沙龍的許多畫家的角色,使得繪畫在一定程度又再一次脫離了對本體的研究。這些美術研究學術價值的顯現的滯后實際上給藝術形而上的探索和發展帶來了不小的阻力。
一般來說,一件真正的藝術品的誕生與其學術價值的產生應該至少是同時發生的。就像是卡拉瓦喬作品中所流露的人文關懷和對宗教及社會刻板觀念的挑戰,只是就當時的維度來參照的話,最多是留給后人一個令人唏噓的話題罷了。但倘若我們將視角再進一步放大到一個足夠宏觀的角度去審視整個美術史的話,不難發現,幾乎每一次藝術理念的萌發都是以造型技法的一次成熟為前提的。較為眾所周知的就是19世紀時以印象派為先頭不斷演進的現代藝術的出現便是源自安格爾對古典學院派藝術研究的登峰造極以及攝影術的迅速普及。在創作理念不斷萌發的狀態被當世所接受的前提下,大批創作者的價值所在得以極為直觀的在大眾和歷史面前展現出來,繼而吸引大量的學者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然而理念的東西從來都是內蘊的,難以被觀看者理解的。觀看者在感知作者所傾注在作品中的藝術理念時,也需要具備相對應的知識和經驗,或者說,具有不同知識和經驗的觀看者,從作品中所感受到的理念也不盡相同。雖然許多藝術家非常樂意讓觀看者在自己的作品中獲得不同的感受,但實際上這也對作品學術價值的顯現造成了一定的阻礙。鋪天蓋地的作品加上難以理解的創新點,以及一些超前之作的出現等原因,顯然又使對美術作品學術價值的發現回到了上文中關于藝術價值存在的多重矛盾之中。正如阿姆海恩在《藝術與視知覺》中所表達的困境一樣——“在我們這個時代,藝術是一種不確定的東西。原因在于,我們對藝術大量的談論和思考”。
美術作品的創作以及展覽的舉辦和參與被納入科研成果量化的考評體系中。研究者的創作是作為一個研究成果而誕生的,而每年全國所舉辦的大大小小的美術展覽賽事則起到了一個相當于學術刊物的,研究成果展示的載體的作用。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與其所占地位相應的功能相較,個體的藝術品所帶來的學術價值難以及時地得到具體的體現。觀看者對作品的理解,大多還是停留在像與不像,是不是能看懂和題材等文學性的表達上,至于其背后作者真正的意圖則往往會遭到雪藏。而當代的藝術家在美術的研究上也多以群體的方式存在,以某一時期和地區為單位匯集成一個學術研究的溫床,不斷地為其當代和后世的藝術家和學者提供創作和研究的基礎。故,單個藝術家或藝術品作為個體的學術價值則難免被大量的掩蓋和埋沒。對研究的投入難以得到及時的反饋,或者基礎研究與進一步的實踐難以得到及時的有機結合。仔細回想歷史上被現今學者所熟知的大師以及他們所作出的革新,很難相信這全部都是依靠他們的一己之力完成的。事實上,不論是國內外,美術研究的開拓者們總是會自發的聚集起來共同創作和探討當時最前沿藝術理念,其中自然是不乏富有學術價值的觀點和作品出現,但能夠長存于藝術史上,被后世不斷研究和發掘的卻只有站在金字塔尖的幾位大師。因此,美術研究的溫床無形中受到了壓縮和裁剪,而少數被歷史埋沒的優秀作品在后世被重新發掘出來,對其的研究也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實際上是一種學術資源的損失。
綜上所述,對美術研究成果的價值體現往往是不完全的滯后的。美術作品的學術價值的體現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上會呈現出不同的結果。例如隨著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發展而產生的美術療愈這一學科就是藝術品價值新的形式的體現。對其價值的體察主要依靠對其藝術思想和創作手段在一定時空中的創新性的界定,立足于者所處的時空環境,對其作品進行客觀的分析是當下一個次優化的選擇。
參考文獻:
[1]向寶云 盧衍鵬.對人文社科科研量化管理兩面性的反思[J]中國高等教育2007(1)
[2]貢布里希 藝術與錯覺[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9,6
[3]阿姆海恩 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2
[4]黃迎新.理論建構與理論批評的互動 美國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研究二十年綜述[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2)
作者簡介:潘劼(1995.12.27—),男,滿族,籍貫:浙江寧波人,貴州民族大學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