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俄羅斯十九世紀繪畫藝術中的苦難性對國家精神的塑造。俄羅斯民族的苦難性對其繪畫藝術創作的風格影響極其深遠,眾多優秀的俄羅斯畫家應時代而生。在畫作被欣賞的同時,亦能喚醒人們對自己生活環境與社會現實的感知,從而產生精神共鳴。十九世紀的俄羅斯繪畫作品大多具有悲劇色,這些作品像是反映真實生活的一面鏡子,將俄羅斯人民尤其是底層人民的苦難反映出來,同時也展示出來俄羅斯民族積極、樂觀、堅韌的國家精神。
關鍵詞:俄羅斯繪畫;苦難性;精神共鳴
十九世紀俄羅斯發生了多件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件。這一時期的事件、思想潮流等等幾乎都被十九世紀俄羅斯偉大的文學家們用手里的筆桿寫進了自己的作品當中,比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等,這些作品無一不呈現出十九世紀的俄羅斯帶給這個民族的苦難,上到達官貴族的精神貧乏與苦痛,下到市井小人物的悲慘命運,與此同時,俄羅斯繪畫藝術也展現出非凡的影響力,許多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畫家們的畫作中體現出了他們對俄羅斯人民的熱愛與同情,這些優秀的繪畫作品震撼了人們的心靈。
一、苦難:陰郁的俄羅斯民族色彩
1.俄羅斯民族地域苦難
十九世紀時俄羅斯的疆土已橫跨歐亞大陸:北達北冰洋沿岸、西到波羅的海、喃至高加索、黑海、里海,東臨太平洋西岸。國土遼闊、一無際涯帶給羅斯民族帶來的既有優勢也有缺點,可以說俄羅斯廣闊的國土面積是其地理特征之一,俄羅斯民族的生活與土地密不可分,農業經濟和長期的農奴制不僅使農奴、也使自由人深受影響,任何人都擺脫不了它(奴隸制)不祥的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影響,俄羅斯的氣候并不宜人。地處高緯度和中緯度地區,尤其是處于寒帶的俄羅斯國土,從9月開始的冬季一直到次年的4月,平均氣溫低達零下四十攝氏度。這樣的氣候對俄羅斯民族性格也有很大的影響。
2.俄羅斯民族變革時代的苦難
十九世紀的俄國所處時代正是大變革時期,尤其是1861年農奴制改革前后,俄羅斯人民在沙皇黑暗殘酷的統治下尤為悲慘。改革所帶給俄羅斯人民和他們的家庭生活的影響十分巨大,悲劇性的命運在十九世紀的俄羅斯隨處可見。俄羅斯人的苦難情結古而有之,拉季舍夫在《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中說:我認為僅僅喜愛幸福,那簡直是不怎么體面的……我深信人不會拒絕真正的苦難。俄羅斯人民嘗盡了戰爭帶來的痛苦,但是這個民族卻沒有停下腳步,在痛苦中依舊堅強地前進,樂觀積極地面對未來。
二、十九世紀俄羅斯繪畫藝術中蘊含的苦難
1.俄羅斯上層社會的精神苦難
十九世紀俄羅斯繪畫題材大多都是圍繞俄羅斯人苦難的遭遇而進行創作的,不論是社會最底層的農民還是上流社會的達官貴人,都有著自己顯而易見或是不為人知的痛苦。批判現實主義畫家巴維爾·安德列耶維奇·費多托夫的《少校求婚》就是一幅與時代緊密相聯的畫作,將十九世紀俄羅斯社會不光彩的錢權交易赤裸裸的曝光,婚姻早已不是愛情的產物與結果,而是成為買賣。巴維爾的畫作創作深受俄羅斯大文學家果戈里的影響,他又被稱為“俄羅斯繪畫中的果戈里”。瓦西里·弗拉基米爾洛維奇·普基廖夫的《不相稱的婚姻》亦是此類題材的畫作,都真實地描繪出十九世紀俄羅斯的社會亂象與女性所遭受的不公與苦痛。
2.俄羅斯底層人民的生活苦難
俄羅斯社會底層人民題材的畫作中,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于1870-1873年間所創作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尤為著名,畫中描述了伏爾加河畔的烈日炙烤之下的纖夫群像,他們垂頭吃力地向前挪著,個個破衣襤褸,盡管面貌、身材各異,但表情卻已被生活的苦難折磨的呆滯、木然,整幅畫作的氣氛沉悶并且壓抑,畫家將對社會底層悲慘命運的同情融入了其中。俄國評論家波波諾娃曾這樣評論畫作:這種創作思想暗示了那些祖祖輩輩時代生活在伏爾加河畔的纖夫,他們都將倒在這塊用自己血汗灌溉的土地上。他們不論走到何方,都擺脫不掉悲慘的命運。
三、“苦難”——中俄繪畫藝術中的精神共鳴
如果說俄國繪畫中的苦難是對宗教信仰及民族命運的審美化,那么中國繪畫中的苦難則是對自身民族的悲憫。苦難本身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因,但是直到中國現代藝術的光芒得以照亮那些原本不見的晦澀角落才使其得以顯現。《流民圖》是中國繪畫困難意識的開創者蔣兆和創作于抗戰時期的日占區,作者目睹滿目瘡痍的中國,風雨飄搖的民族,悲憤油然而生,不顧自身安危也要創作《流民圖》借以表達對整個中華民族自身所遭受的苦難所展示出的復雜情感。中國的繪畫藝術至此更多了一層新的歷史使命——對民族自身的審視與擔當。中國繪畫中對苦難的表現另一個則是羅中立的《父親》,當時中國大地歷經風霜,人民生活困苦,羅中立以一個大巴山農民形象創作了《父親》,羅中立的《父親》是一幅巨大的農民肖像,因其巨大而使得畫面極具震撼力,《父親》里的肖像是一個干瘦枯槁的農民,這是中國千千萬萬農民的形象的代表,他勤,善良,對生活的苦難無怨無悔,他淳樸他辛酸他哀嘆過去又對未來有所期許,他滿臉溝壑飽經風霜他皮膚黝黑質樸無華。
繪畫藝術不是俄羅斯苦難終結的武器,也無法解決那一時代的問題,但是俄羅斯畫家們用他們赤誠的人盡可能地反映與提出那個時代所存在的現實問題,讓人們可以看到苦難的具象,揭示出現實社會的本質,將人們身體和內心的苦難全部表現出來。十九世紀這些俄羅斯繪畫藝術作品不僅僅是俄羅斯人的驕傲與俄羅斯文化的寶貴財產,更是世界文化的珍貴財富。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俄羅斯,其優秀的傳統精神給新時代的藝術注入了巨大能量,世世代代的藝術家們用畫筆傳承著俄羅斯民族精神遺產,他們將會推動新時代俄羅斯藝術繼續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昊琦.俄羅斯精神[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110頁.
[3]尼·別爾嘉耶夫.精神王國與愷撒王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6頁.
[4]聶作平.畫布上的聲音[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年,第234頁.
作者簡介:張輝(1980—),男,漢族,碩士,講師,黑龍江工業學院環藝與建筑工程學院。研究方向:藝術概論。
基金項目:2020年度黑龍江省省屬本科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項目名稱:論俄羅斯文藝中的苦難性對國家精神的塑造及對中國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