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涵
摘 要:隨著新課程不斷推進和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已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學階段本身就是語文教學從字詞轉換為閱讀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培養審美情趣的關鍵時期。通過漢字教學對學生進行書寫基本技能的培訓和書寫藝術的欣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養成良好習慣,學用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關鍵詞:初中語文;漢字教學;教學現狀;有效策略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漢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字不僅是日常生活中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載文化、傳播思想觀念的信息模塊。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把握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引導學生學好漢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小學的語文課堂教育中,教師要不斷地強化學生對漢字的理解,還要讓學生理解漢字背后所蘊含的意義,最后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但是,目前在教學指導中,許多教師強調漢字的工具性,而忽視其蘊含的文化內涵。針對此,加強初中語文教學中漢字文化的發掘與研究則成為教師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引導學生探索漢字發展歷史
漢字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而在時間的積累下漢字中的文化意蘊也日漸豐富。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相當數量的漢字,并且對漢字的發展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探索漢字的發展,在識字的教學中滲透漢字文化的內涵,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學生的啟蒙學習,教師從小學階段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習慣。學習漢字是學生提高基礎文化知識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教師在漢字文化發掘中,應進一步從歷史角度出發追根溯源,引導學生感知漢字不同形體間的聯系,從宏觀上解讀漢字變化的過程,體會其中包含的文化理念。例如從最初的甲骨文開始,古人基于對客觀事物形象的捕捉創造文字,這也奠定了漢字基本造字法則;隨著歷史的推進,秦統一六國后,下達了“書同文”的命令,這是中華文化相互交流、走向繁榮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為便捷交流,漢字逐漸簡化,但是依然沒有脫離最初象形文字的本質。這些歷史知識能夠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熏陶,促使學生從歷史的脈絡中感受漢字本身的文化價值以及在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二、教師,學生要轉變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如今,我們許多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平時只注重學生的考分,不注重學生素質的提高,認為學生只要考試成績合格、優秀,自己的考核、評優、晉級不受影響就行了,還有些老師認為,書寫能力是小學老師該培養和強調的,初中科目那么多,只要完成作業就不錯了,哪有時間來強調學生的書寫,因此素質教育成了句空話,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也只不過是紙上談兵。教師應本著對黨、對人民、對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不計個人得失,不辱教師使命,轉變更新觀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著想,重視初中生的書寫能力,幫助學生轉變因作業多而不認真書寫的錯誤思想。向學生講明規范書寫的重要性。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先生曾為《人民教育》題詞:“我們從低段開始加強寫字指導,不一定要人人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成了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若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從郭沫若先生的題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明白練字的初衷,并不是要成為書法家,而是在練字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收獲更重要、更有價值的東西——一種認真、細心的習慣,這樣的習慣一旦養成,受益一生。
三、讓漢字造字文化走進閱讀教學
初中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本身包含漢字教學,在閱讀教學中適度地給學生進行漢字構形分析,一則引起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二則同時加深了印象。比如,講到《<論語>十二章》“一簞食,一瓢飲”的“簞”字時,注釋已經給出了“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的解釋,但學生仍有記不住的。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形聲”這一造字法,給學生分析,“簞,從竹,單聲。漢朝律令說,簞是小竹筐。簞的本義是盛飯或衣服的圓形竹器。”同時配以圖片和“簞”字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書體的整個流變過程,這樣一番專業而形象的解讀,學生就好奇了。不禁要問,“那老師,‘簡單’的‘簡’”是怎么回事呢?教師再一番解釋,“簡,用于書寫的狹長竹片。從竹,間聲。”“哦……”學生這時會對漢字產生一系列的聯想:“竹”字頭兒的字,以后遇到就會自覺地想到,跟“竹”有關,應該是個形聲字。學生作為兒童的天然思維同時能感受到我們先祖的創造智慧—能想到把生活中的所見所用發明成一個字—這不就是華夏文化的魅力體現嗎?有研究者說,“華夏民族在自己的兒童時期創造了漢字,其造字思維與個體兒童的思維具有相似性,兒童的心理特征、思維特征和認識特質使他們的漢字學習自然而有優勢。”可以說,造字法的課堂引入,鮮活地證明了這一點。
《論語》中“思而不學則殆”的“殆”是學生容易寫錯的字,可以同樣利用兒童思維與造字思維的相似性去分析從而來加深對它的理解,同時感受漢字的文化魅力。“殆,危險。從歺,臺聲。本義是危險。”學生由一個字,同樣能聯想到同偏旁部首的“殯、殤、殃”等常見字,能理解它們都是形聲字,且都跟“危險、不好的事”沾邊。這樣一來,漢字教學就是事半功倍—由一個字而聯想理解了一串字。這本身也能培養學生的漢字學習興趣。同時能讓學生根據漢字感受古人的智慧以及古人從造字中反映出來的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
結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發掘漢字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從歷史中追溯漢字的發展,從音形中理解漢字含義,從情感上體會漢字人文價值,進而深入對漢字文化理解,提升文化素養。因此,我們的漢字教學,要讓漢字像家人一樣,鮮活地陪伴學生的成長。在講究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教師的注意力不能偏離文化。
參考文獻:
[1] 殷豐有. 探究初中語文漢字教學的方法和技巧[J]. 新課程(下), 2019(6).
[2] 張文婷. 初中語文漢字教學研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9.
[3] 王麗芳. 漢字形象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漢字文化, 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