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兵/蔡怡楠 (汕頭職業技術學院)
潮汕合唱是用潮汕方言話的語言特征規律進行創作和演唱的一種潮語歌曲藝術表現形式,它運用現代合唱創作技法與潮汕音樂元素緊密結合,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地方方言是它最重要的特點之一,雖然它產生的時間不長,但由于它與潮汕文化傳統密不可分,充分展現了潮汕音樂的多元性、創新性和觀賞性,提升了潮語歌曲的文化品位,使潮語歌曲的表現形式有了新的突破,大放異彩,達到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因此,它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傳唱。
“潮語歌曲是潮汕地區新興的一種帶有都市流行音樂特質的‘潮汕話’歌曲。它是繼潮州方言歌之后在潮汕地區出現的一種新的方言流行歌曲。”[1]
潮語歌曲的問世,是在一定的社會思潮背景下產生的。自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文藝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文藝在不同層面上呈現出極其多元化的格局,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流行音樂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滲透力迅速進入國內。特別是港臺流行歌曲的涌入,粵語歌曲、閩南歌曲風靡大陸各地,一時成了時尚潮流。潮汕地區也不甘示弱,于是,有了1990年汕頭市廣播電視臺與汕頭海洋音樂家出版社聯合發起“潮語歌曲”的創作活動,并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潮語歌曲創作說唱的大賽活動。1992年再度舉辦第12屆。在1995年以后先后舉辦了屆。由于客觀原因,潮語歌曲沉寂一段時間。“2016年,汕頭電臺和汕頭市音樂家協會聯合舉辦《潮語歌曲排行榜》活動,讓更多音樂人的作品得到展示,聽眾可以投票從中選出最愛的10首作品。最終前十首將成為年度十大金曲,這極大地刺激了音樂人創作的積極性,他們攜原創打榜歌曲參與其中,從2016年到2019年,總共收到1000多首作品,為潮語樂壇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作品。[2]
從1989年到2019年,潮語歌曲走過30年。30年來潮語歌曲在變化中發展,也經歷了從無到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到目前為止,各種潮語歌曲創作已有幾千首之多,其中不乏流行的好作品。《一壺好茶一壺月》、《苦》、《故鄉是潮汕》《老同學》,合唱曲《月燈謠》、《俺是潮汕人》等。如今,潮語歌曲從潮汕到全國,到海外,傳遞鄉音鄉情,成為了一張潮汕文化的新名片。
隨著潮語歌曲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潮語歌曲欣賞和審美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因此,期待有很多雅俗共賞、品味更高的潮語合唱作品產生。“上個世紀90年代初,由四位潮汕音樂人‘四馬’署名創作的潮語方言歌《潮汕躍馬》合唱部分雖然只出現在開頭和結尾,但已初現潮語合唱的雛形”。[3]后來一部分旋律優美、意境悠深的潮語歌曲,如《水鄉晨曲》、《那一夜的月亮》、《一壺好茶一壺月》等也被改編為合唱。
隨著一些潮籍專業作曲家的加入,潮語合唱從創作手法到表現形式都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大大地提高了潮語歌曲的文化品位。如香港著名潮籍作曲家加頭指揮家,香港中樂協會創會副會長郭亨基先后改編和創作《濠江歌》、《故鄉月》、《俺是潮汕人》幾十首潮語合唱作品,把《一壺好茶一壺月》改編成無伴奏混聲合唱《今夜伴月回》,把達濠民間藝人創作于上世紀60年代的一首具有生活氣息的情調改編為《濠江漁歌》,他還創作了代表潮汕人敢于拼搏、具有開拓精神的《俺是潮汕人》合唱作品。還有新生代代表,畢業于星海音樂學院,現為汕頭市戲劇曲藝術研究室的作曲家依然伊洋活躍于潮語散曲的創作上,先后創作了《月燈謠》,《天上一粒星》等多首有影響的潮語合唱曲。成為多個合唱團演唱的必選曲目,他們仍為潮合唱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今的潮語合唱,成為了汕頭市高雅音樂會和潮韻的綜藝晚會的必選曲目,深受廣大觀眾的好評,收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1、反復法
“動機和短樂句的反復,無論在古典音樂及近代音樂中都是構成樂曲結構的一個基本原則。”[4]在《俺是潮汕人》[5]作品中,其一是核心音程材料(E—G—A)貫穿全曲,不管是在主體結構段落還是在附屬結構段落,體現了主題的統一性;其二是重復短樂句的手法,在尾聲段落的材料采用B段第三句對比句材料通過不斷重復的手法,加深聽眾對音樂的印象。在《月燈謠》[6]作品中同樣采用了引子材料的上行四度音程作為A段材料的發展動機。
2、變奏法
“所謂變奏,就是對所給的主題或動機,在旋律上、和聲上和節奏上以及性格上加以變化。”[7]避免單純的反復而給以裝飾性的、技巧性的變奏,這在音樂中是藝術本能的一種現象。在《一壺好茶一壺月》[8]作品中,13-32小節為B段,材料來自引子部分,在旋律和節奏層通過重復、分裂、時值擴大與縮小等手法擴充樂段結構。33-52小節為C段,C段材料是由引子和A段材料綜合變化發展而成。第33小節采用A段主題的音程擴大手法發展而成,這一段落采用模進、卡農、和聲變化等多種擴充手法,一氣呵成為20小節的綜合性段落。在《俺是潮汕人》作品中,13-38小節為A段,A段的a樂句將引子的核心音程采取倒影手法發展而成。29-81小節為B段,d樂句材料采用核心音程材料(E—G—A),通過加花的手法發展而成;e句材料同樣采用核心音程材料(E—G—A),通過時值擴大的手法發展而成,樂句結構擴大;f句為對比句,節奏上時值壓縮,形成對比。125小節至結束為尾聲段落,這一段落采用B樂段的對比句f,通過時值壓縮、重復等手法,同時結合A、B段材料發展而成,在材料運用上達到高度的概括性與統一性。
3、對照法
“在一個完整的作品中,僅以相反性格的對立是不能獲得藝術效果的。在必要形成對照的同時,還必須要有機地統一與協調。”[9]例如,通過共同的節奏或核心動機而獲得協調與統一。在《一壺好茶一壺月》作品中,A段材料,是由引子的大附點節奏型派生而成。C段材料是由引子和A段材料綜合變化而成,整首作品在結構上體現了主題材料的協調與統一性。在《月燈謠》作品中,引子的核心材料為上行四度音程,第14-21小節為A段,A段引用引子的核心材料上行四度音程(A—D,D—G);第22-29小節為B段,B段在結構的布局上,采用先緊后松的對比,與A段形成對比。
譜例1 《一壺好茶一壺月》
譜例2 《俺是潮汕人》
譜例3 《月燈謠》
1、線性和聲
在音樂作品中作曲家除了按功能邏輯不斷進行復雜化的挖掘外,另一條發展道路是從根本上否定功能邏輯,擺脫功能和聲框架的束縛。“強調和聲進行中的各個聲部的橫向進行,通過各個聲部進行中的線條化的聯系將和聲語言加以組織,這是現代和聲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10]近現代和聲的線條結構色彩斑斕,千姿百態。在《一壺好茶一壺月》第35-36小節,第二聲部首次出現變化音,半音化線條線性思維的運用在音響上帶來新鮮的聽覺效果,見譜例4。《俺是潮汕人》的B段出現唯一一處?B(第43小節),此處的變化音跟引子的使用不同,這里是旋律半音化線性思維的體現,見譜例5。《月燈謠》作品在合唱部分和鋼琴伴奏部分多處出現半音級進線條,例如51-52小節,第55小節,第59小節,第68小節等,同樣體現了和聲的線性思維,見譜例6。
譜例4 《一壺好茶一壺月》
譜例5 《俺是潮汕人》
譜例6 《月燈謠》
2、離調手法
“為增強和聲的動力性和色彩性,常需要突破單一的自然音調式體系,離調是歐洲大小調和聲體系的常用手法。”[11]在《一壺好茶一壺月》第35小節的?A理解為IV級和弦的離調,第36小節的?E理解為V級和弦的離調(重屬和弦),見譜例4。第40小節,第四聲部的?E為重屬和弦。第43小節第二聲部的?A同樣是IV級和弦的離調。在《俺是潮汕人》的引子部分,出現了全曲唯一一處?E音(第6小節),在此運用了IV級上的離調,中西技法的交融,使得此處音響耐人尋味。
3、變音和弦
“和聲中的變音既能增強聲部的傾向性,也能加重和弦結構的不協和度。”[12]《月燈謠》的引子部分第7小節采用了?III級九和弦,在引子部分中,調內自然和弦與變化音和弦的對比,在音響效果上具有新奇的特質。同時,這是一個大九和弦,也是常用的流行和聲技法之一。第43小節,使用了兩個變音和弦。第一個為(降7-2-4),降七級和弦的使用;同時接上(A-?C/?C-E)“雙三音”和弦,?C和?C的音響碰撞。以上舉例均為規范化的和弦變化音,變音和弦的使用給和聲音響帶來發展生機,為和聲增添色彩性。(見譜例7,節選《月燈謠》第7和第43小節鋼琴部分譜例)
譜例7 《月燈謠》
潮語合唱是潮語歌曲中的一個嶄新的表現形式,它成功地將現代合唱手法與潮汕音樂元素相結合,開發潮汕音樂的新領域。它的出現和成功傳播離不開潮籍音樂家的專業創作和積極推動,以及各藝術團體的不斷藝術實踐與探索。它使潮汕本土音樂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汕頭市愛樂合唱團是最早嘗試演唱潮語合唱作品的團體之一,他們也是潮語合唱的傳播者,他們先后到國內外等地演出,如深圳、香港、泰國等地舉辦潮語合唱專場音樂會,為傳播鄉音鄉情,聯系鄉誼,受到海內外潮人的熱烈歡迎。該團2014年4月,應邀赴香港與中樂團合作舉辦“唱和潮樂,演唱了《潮汕頌》、《俺是潮汕人》等多首合唱歌曲,受到當地潮人華僑的廣泛好評。2015年應邀赴泰國曼谷南大演“潮音樂鄉情音”專場音樂會,將富有鄉味的潮語合唱歌曲介紹給當地潮人,盛況空前,引起潮人的強烈共鳴。此外,汕頭市各合唱團也為潮語合唱的傳播付出了努力,如汕頭大學合唱團在參加廣東省第2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中演唱參賽作品潮語合唱《一壺好茶一壺月》獲普通高校組合唱一等獎。2010年參加世界合唱比賽演唱《月光曲》、《一壺好茶一壺月》2首潮語合唱歌曲獲現代作品組銀獎。汕頭雅南合唱團也把《月燈謠》等潮語合唱曲目列入該團的保留曲目,經常在各種晚會及校園演出展示傳播。此外,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合唱團在“汕頭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四場宣傳晚會上,也將潮語合唱《俺是潮汕人》作為壓軸節目展演,受到省市有關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為汕頭市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做出了貢獻。汕頭市教育局近年來舉辦的汕頭市中小學合唱比賽中,也有不少參賽團隊演唱了潮語合唱曲目。如在2019年汕頭市中小學校園合唱節總決賽中,汕頭市龍湖區金陽小學的教師合唱團演唱的《月燈謠》獲得金獎。
以上所列舉的團隊和單位,都致力于潮語合唱表現形式與地方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的藝術探索,不斷推進潮語合唱的向前發展,贏得了專家和海內外觀眾的好評。
雖然,潮語合唱在展示和傳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們也清醒的看到一些局限和不足,如由于汕頭的地理位置(省尾國角),創作隊伍的薄弱等問題。這些都對潮語合唱的展示和傳播不利影響。如何推廣和應用潮語合唱,使它向良好的方向不斷發展、傳播,是我們一直要研究的課題,因此,我們建議如下:
(1)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電腦、手機以及各類廣告信息媒體都可成為我們宣傳本土音樂文化的有力工具;
(2)由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主導,提供平臺,在國內外舉辦潮語合唱征歌比賽,以及引各地音樂家的關注和參與,從中發現優秀潮語合唱作品,擴大影響力,推動潮語合唱歌曲創作的繁榮和發展;
(3)定期舉辦潮語合唱節,面向海內外潮籍團隊,受眾面廣,影響力大。提高潮籍人士的參與度和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建議潮語歌曲作為鄉土音樂教材進入全市中小學的音樂課堂,從小培養學生們對本土音樂文化的熱愛和認同感,接受潮語歌曲的熏陶,3在每年全市中小學合唱節的比賽中,規定必唱一首潮語合唱曲目,增強潮語合唱的推廣和傳播力度,使潮語合唱可持續發展,長久不衰,永葆藝術魅力。
潮語合唱從無到有,從潮汕到全國、到海外,走過不平凡的歷程,引起了廣大海內外潮人的關注和喜愛,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心愿,值得自豪。但是,我們還需要不懈地努力。開拓潮汕音樂新領域,發揚光大,使潮語合唱走得更遠,傳遍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