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家
摘要?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尋繹節點,也就是反復研究文本,找到解讀文本的關鍵點,以點帶面,引導學生理解文意、掌握字詞意義,從而讓學生投入全文學習,形成學習文言文的思路。
關鍵詞? 文言文 關鍵點 以點帶面
最近,我閱讀了王榮生教授主編的《文言文教學教什么》,受益匪淺。王榮生教授認為要“確定文本的要緊處、關鍵點”。基于此理論,我進一步實踐和拓展,認為文言文教學要尋繹節點。
一、釋“尋繹節點”之涵
何謂“尋繹節點”?“尋繹”是反復探求的意思;“節點”是電信網絡術語,指連接多個支路的點,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所說的尋繹節點,是指教學文言文時,教師通過反復研究,找到解讀文本的關鍵節點,以點帶面,引導學生投入全文學習,增進文意理解,并形成文言文學習框架。
王榮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學教什么》里確定的“關鍵點”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概念清楚,內容比較模糊。比如講析《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時,他認為文本解讀的關鍵點是“文本的社會現實意義”和“文本簡潔雋永的語言”。這兩方面的內容比較模糊,不能算是關鍵節點。二是王榮生教授確定的關鍵點是靜止的、孤立的,缺少以點帶面的能量。
二、明“尋繹節點”之因
我發現,文言文教學課堂效率不高,重點不突出,教師唱主角,而學生不在“服務區”的現象非常普遍。特級教師徐華教授說過:教師逐字逐句串講,學生被動地聽,課堂沒有雙邊活動,文言文教學此種教學方式要不得。
我認為,文言文教學要走向本真、高效,教師必須創造性使用教材,要有抓關鍵點的意識,尋繹文言文文本的節點,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文言文學習中來。
三、行“尋繹節點”之策
葉圣陶先生主張:“要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教師在講授文言文時,要注重策略設置。“尋繹節點”策略就是比較高效的策略,是能牽動文言文這頭牛的“牛鼻子”。
1.因“質”尋繹節點
文言文的特質是用古代漢語記錄古代文化的文章。基于此,教師可以從詞語和句式尋繹節點。教師在文本解讀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把詞語解讀從頭講到尾。比如《湖心亭看雪》一課,只要抓住文中的兩個“癡”,用這個節點打開全文的詞語的理解,便可構建重點詞語體系。
教師還可以把文言文藝術手法、文章主題、文化滲透等作為節點,要少而精,一篇文章抓住一到二處即可,如果面面俱到,反而會收效甚微。比如《湖心亭看雪》一文的藝術手法只要抓住景物描寫,讓學生懂得“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內涵,并能熟練運用到寫作中即可。
2.因“學”尋繹節點
“學”就是學情。學情不同,尋繹節點就應該不同。關注學情,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某位老師在講授《小石潭記》一課時,上課伊始就拋出這樣一個問題:“請同學們說說,什么是文言文?”這個問題學生之所以很難回答,是因為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認知規律,學生難以投入學習中。結合學生認知規律,教師可以拋出這樣的問題:小石潭周圍沒有風霜雨雪等,柳宗元為何有“凄神寒骨”的感覺?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節點,并適時講解這篇文章的創作背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凄神寒骨”,更好地投入文言文的學習。
3.因“材”尋繹節點
“材”就是教材。教材是編者參考權威的著作,按照一定意圖和規律編排的。教師要充分熟悉教材,根據單元前言及課后練習等,確定編者的意圖,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要明確文言文的文體特征;二是誦讀文章,積累重要文言詞語;三是了解古人的思想、智慧、情感;四是品味精美語言,理解文章豐富的內涵。這些都為尋繹節點提供了方向。
統編語文教材八(下)第三單元編排了《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核舟記》《詩經二首》四篇文章,其中前三篇是文質兼美的文言文。因此在教學《小石潭記》一課時,結合單元教材編寫意圖,教師可以從情感的角度尋繹節點,引導學生抓住兩個情感變化的詞語“樂”和“寒”,以此帶動對全文其他詞語的理解和歸納。
4.因“體”尋繹節點
“體”是指文言文的體裁。每一種體裁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尋繹節點時,教師要充分考慮文體特點。著名教育家于漪說過,不同體裁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教法。
《核舟記》是篇說明文,根據說明文的特點,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牽動學生學習全文:作者按照什么說明順序介紹核舟?為何不按照船頭、中問、結尾介紹呢?教師也可以從說明的角度,尋繹其他節點。
5.因“異”尋繹節點
王榮生教授提出“要區分不同類型的文言現象,要確定同中求異的常用字詞、特殊句式”。我認為文言文的“異”不限于詞語和句式,范圍應該更大,不僅包括詞語,也包括章法、內涵等。
《桃花源記》一課中,教師可以縱向尋繹,引導學生在句子中尋找“悉”“具”“咸”“皆”等詞語,分析是什么意思。通過這個節點,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文言文詞語用法,歸納文言文語言特色,形成文言文知識體系。
教師也可以橫向尋繹節點。比如《答謝中書書》一文寫水“清流見底”,《與朱元思書》一文寫水“千丈見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二者表述有什么不同,作用如何,幫助學生比較兩篇文言文字詞、句式、章法、情感內涵等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比較、歸納、掌握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激勵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提升思維能力。
6.因“平”尋繹節點
黃靈庚教授建議文言文教學“切忌因其淺易而不作深入思考、研究”。“平”就是黃教授說的“淺易”、平常的意思。文言文有些看似平常的語言,往往隱藏著深刻的內涵,教師要善于從平常的表述中尋繹節點,平中見奇,平中尋味。
比如《與朱元思書》一文,教師可以尋繹“寒”作為節點,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寫兩岸樹木時,為什么寫“寒樹”而不寫“暖樹”“美樹”,進而探究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語句,如“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體會作者表達方式下隱藏的思想情感,并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相聯系,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師尋繹節點,領動學生思維,可以讓學生真正走近文言文,發現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回歸文言文課堂本真的面貌。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墩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