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冬艷

王衛平
社區是一個充滿家長里短的地方,不過在南京市鼓樓區中央門街道新門口社區居民委員會黨委書記兼主任王衛平看來,這正是社區工作的動人之處。王衛平2000年參加社區工作,她擅長挖掘居民間感人的細節,用講故事的方式帶給社區居民家人式的關懷。她因此被居民稱為“故事大王”。因為善于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她又被大家稱作新門口社區社會治理的網紅。
2006年,新門口社區以“孝心”為主題評選“榮譽之星”。社區評選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左鄰右舍都盯著,如果不能讓人服氣,就失去了評選的意義。王衛平為此傷透了腦筋,3月份開始篩選,兩個月后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5月,新門口社區31號的林奶奶過百歲生日,老百姓希望社區帶著大家一起去討個福氣。“她家的情況我們了解,林奶奶跟孫子孫媳住在一起,平時都是孫媳婦在照顧老人。能評孝心兒媳,為什么不能評孝心孫媳?”這打開了王衛平的評選思路。
百歲老人過生日是社區的大事,王衛平帶著社工在社區小廣場上拉了兩條橫幅,擺上大家送的花籃和“壽”字,既為老人過生日,又現場評選社區孝心先進。老人的家人非常感動,張羅著買喜糖,下壽面。家用的鍋太小,王衛平就帶著大家到社區居委會用大鍋下面條。居民發現是長壽面,紛紛前來祝福,也沾沾福氣,就連隔壁三牌樓社區的居民也拿著鍋來裝面,有的老人自己吃了,還要帶回去給子孫吃,面條一直下到下午1點多才結束。王衛平說,活動不起眼,卻實實在在加深了大家的感情。
過去社區沒有處理垃圾的經費,王衛平經常帶著社工到居民小區去清理垃圾。一次,碰到一家住在7樓的住戶,把裝潢垃圾堆在了樓頂,王衛平和社工親自上陣,把垃圾裝到袋子里,從樓頂一袋袋背下來。
結果,干完繁重的體力活回到社區,剛端起茶杯,社區居民來了,看到社工在喝茶說:“你們現在蠻快活的嘛。”年輕的社工非常委屈,眼里噙著眼淚。“我在想,為什么我們辛苦的時候沒人知道?為什么我們加班的時候沒人點贊?我就特別想把工作曬出來,讓大家知道我們在做什么。”
怎樣才能讓老百姓了解社區工作?有一天,王衛平見上初中的女兒特別興奮,比平時去學校要早,便問她怎么回事。女兒說要當輪值班長,負責開關教室的燈。輪值是個好主意,可以把居民喊到社區里來輪值,看看社區都在做什么。
2011年10月11日,新門口社區實行居民輪值,先從支部書記開始,接著是執委和社區的黨員,輪值的人每天來社區兩個小時,觀察社區工作,協助社區接待來訪人員,并記錄到輪值筆記上。慢慢地,老百姓也參與到輪值中來。輪值居民回到社區,成為鄰里調解員、義務監督員、義務巡河員。輪值筆記上開始出現居民的表揚:“社區工作人員真辛苦,他們又去勞動了。”
現在,輪值居民已經從5人發展到120人。
新門口社區有5100戶,居民超過1.1萬人,配有11名社工。以前一個社區只有四五名工作人員,主要工作是計生、衛生、民政,隨著社會治理分工越來越細,社區工作涵蓋的面也越來越廣,比如社區的安全問題、居民樓里的群租房問題、物管小區公共維修基金合規使用問題、老舊小區管委會成員搭建問題、物管小區業委會的換屆問題等。“我認為社區管理就是一個技術活,要講情商,動腦筋。”
新門口社區大多數的物管小區,大多在2000年以后建成,一般物管小區有電梯等公共設施。10年以后,電梯壞了,墻面的飛檐掉了,小區里面的綠化需要更新……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物業跟不上,維修基金跟不上等種種問題。
設備為什么不能得到及時的維護,小區有公共維修基金,還有公共收益,錢去哪兒了,為什么沒有監管它?
通過走訪,王衛平發現物管小區的物業做什么,業主不清楚,業主委員會也管不了,同時,業委會對自己的定位也不是很清楚。
2014年,王衛平提出了對業委會換屆干預。業委會主任的人選由社區來考核,換屆以后,業委會每次開會由社區來搭建平臺。“時代跑在前面,大家沒有做好準備,而在這個過程中,社區需要做什么?我們都在探索。”
2015年,鼓樓區承接了全國民政部的社區協商試點,推進線上工作。“我們建的第一個微信群叫‘好大一個家·新門口社區’,一兩天內就有100人入群,沒多久第二個微信群也滿了。”王衛平分區域建群,建立了線上平臺。
微信群剛建立的時候,居民把它當成投訴的渠道,有居民在群里講:“社區不為老百姓辦實事,對得起老百姓嗎?”王衛平看到后一夜沒睡好覺,當時恨不得把群解散掉。但第二天她就想通了,微信群是反映問題的平臺,比如社區居民看到沒有及時清理的垃圾,拍照發到微信群里,讓社區喊人來拖。“我們回復收到,有車子的話,就及時拖走,沒有車子就回復清理垃圾的時間。當你把事情做好以后,一定會收獲老百姓的點贊。”王衛平說。
2020年1月7日中午,王衛平到小齊的理發店洗頭,正碰到小齊的愛人小高喊她吃飯。小齊說:“不了,洗完再吃。”小高對小齊說:“我來洗,你吃。”小齊和小高是一對年過四旬的夫妻,非常恩愛。王衛平把兩人的對話記錄下來,和兩人拍了張自拍,發到了朋友圈,很快就有人留言說:“新門口好丈夫,對老婆真好。”“老板老了,老板娘也胖了。”
“從這些留言中你能感受到生活的流動,社區居民關注著彼此,這感覺就像家人、朋友一樣。”王衛平說。
王衛平是社區的“故事大王”,她經常用幾句人物對話就能講一個小故事,再配上自己的感受,發到朋友圈,社區的居民都愛看。
講故事是王衛平的工作方法,更是她的工作智慧。這源于2000年,那時27歲的王衛平剛參加社區工作。入職標營社區第一天,社區書記何巳花就遞給她一本筆記本,說:“小王,你初到社區可能有很多事不懂,把你的感想記錄下來,一段時間以后,你會有收獲的。”
4年后,王衛平擔任新門口社區主任。迄今20年的社區工作,她見證了百姓生活的改變,自己的記錄方式也從筆記本變成了微信朋友圈。
王衛平有1500多個微信好友,其中大部分是社區居民。每天,通過王衛平的朋友圈,社區居民便能了解到社區的大事小事,這令王衛平非常自豪。她說:“我就是新門口社區最大的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