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復林

2018年8月19日,25歲的李子涵與閨密張敏結伴去上海市淮海路逛街。路經一家知名游戲公司新開的體驗館,她們被幕墻上滾動播放的畫面吸引了眼球,逼真的場景和玩家驚險的動作,迅速讓她們產生代入感。李子涵在朋友家電腦上玩過VR(虛擬現實)游戲,但虛擬和真實融合的VR游戲還沒見過,于是,兩人決定進去體驗。
進館后,李子涵在工作人員的推薦下選擇了“高空跳樓”項目。這是一款單人體驗模式的游戲,工作人員在手機屏幕演示體驗過程:游戲中的玩家乘坐電梯到達高樓頂層,隨著電梯門打開,一條木板延伸到空中,玩家從木板走到前端,然后縱身跳下。看完,李子涵佩戴上VR眼鏡,率先體驗。
李子涵乘坐電梯至高層,電梯門打開后,她走到木板盡頭張開雙臂飛身而下,不料整個人卻重重摔倒在地板上。李子涵感到下巴被磕到,劇痛難忍,隨后前往附近的醫院診治。醫生治療后開具病情證明單,建議休息三日。李子涵花去醫療費2600余元。在治療過程中,李子涵回憶起從木板上跳下去的瞬間,心有余悸:“我還以為自己摔死了。”
事發后,張敏陪同李子涵到體驗館和游戲公司討要說法。體驗館拒絕承擔責任,雙方發生激烈爭吵,李子涵報警,并向市場監督管理局投訴。執法人員前往現場調查,認為體驗館與注冊地不一致,且未懸掛營業執照,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
事發后,民警兩次召集李子涵和游戲公司及體驗館協調,因雙方各持己見而未果。2018年10月,李子涵向徐匯區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游戲公司賠償醫療費等各項損失1.6萬元。
法庭上,游戲公司不同意承擔過錯責任,辯稱由于李子涵走到木板前段時畏縮不前,被緊隨其后的張敏推出摔倒在地面,對此,游戲公司當庭提供了錄音片段。
李子涵稱錄音不全,因為戴著VR眼鏡,無法觀察外部環境,在自己快撞到墻面時,張敏拉了一把。對此,游戲公司反駁稱:“空中跳樓”開始前,玩家需要通過激光測量游戲環境,然后進行場景設定。如果李子涵走出游戲區域,會看到警示框,所以不存在游戲過程中撞墻的情況。
一審認為,李子涵體驗的VR游戲存在恐怖因素,但恐怖并不等于危險,且游戲中對游戲者的要求僅為正常行走跳躍,并無非常規的危險動作,結合李子涵摔傷部位以及恐怖游戲中的正常反應,無法認定游戲館在其摔倒中存在過錯,故對李子涵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游戲公司作為經營者,自愿補償李子涵包括醫療費在內的損失3783元,予以許可。
2019年5月23日,徐匯區人民法院駁回了李子涵的訴訟請求,同時確認對方自愿補償的行為。
李子涵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二審確認已查明的事實,審理認為,游戲公司應承擔不作為侵權責任,并逐條提出了分析意見。
首先,VR游戲的特性決定經營者必須盡到高度注意義務。VR是借助特殊設備把人的意識帶入虛擬的世界中,臨境感是VR體驗的核心。然而,當人們進入VR世界,許多全新的特征需要大腦重新適應。同時,VR還會對人的空間巡航能力產生影響,進而使人出現VR迷航現象,并模糊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邊界,可能會使人產生錯誤記憶。本案中,當李子涵佩戴上VR游戲顯示器后,看不到自己真實的身體,從而忽略自己原本身體的存在。
因此,作為VR游戲經營者,在玩家進行體驗時,需要盡到高度的注意義務,即事先詢問玩家的身體狀況,并告知其體驗時的具體注意事項;當玩家選擇某款游戲后,還應當向玩家告知該款游戲的基本情況以及操作要點;當玩家在體驗時,經營者應當派工作人員在現場進行全程保護,且該工作人員應當與玩家保持能夠有效阻止危險發生的距離,或者對玩家的身體予以半固定。工作人員還應當禁止他人進行言語慫恿以及擅自進入體驗區域。在硬件方面,經營者在體驗區域應當安裝攝像頭,并保證該攝像頭的正常運行。經營者應當確保體驗區域的地面平整、干燥以及覆蓋有安全地墊,且體驗區域的面積應當符合游戲的要求。此外,經營者還應當對體驗區域內容易發生人身損害的硬物進行軟包。
其次,游戲公司在客觀上存在不作為侵權。雙方當事人之間在涉案人身損害事故發生時存在服務合同關系,即游戲公司向李子涵提供VR游戲體驗服務,李子涵則支付服務價款。《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條規定:“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據此,游戲公司對李子涵負有法律規定的人身安全保障義務。而從其提供的音頻和照片來看,體驗區域地面未覆蓋安全地墊,工作人員未能在李子涵體驗游戲時及時有效制止其同伴擅自進入體驗區。李子涵在體驗VR游戲時因其大腦無法安全、合理地控制身體而摔倒受傷。體驗館在李子涵體驗“高空跳樓”時,未盡到應有的人身安全保障義務和安全注意義務,因此應對李子涵的摔傷承擔不作為侵權責任。
2019年8月26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終審落槌,游戲公司賠償李子涵4454元,并支付自愿補償款中醫療費以外的829元。
【以案說法】
本案中從庭審查明的事實看,體驗館對李子涵在游戲前是否履行安全告知義務,游戲過程中是否有工作人員全程陪同等都無法證實。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并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