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青年時期毛澤東同志曾發表體育論文《體育之研究》認為:體育具有“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使人“身心并完”的作用。主張通過發展體育,走救國救民的道路[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任務。根本任務是培養什么人——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將大學生德育素質培養融入體育課程中,是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應該著手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體育課改的發展方向,對于高校人才培養具有不容忽視的重大意義[2]。籃球運動簡單易行,因人、因地、因時、因需,籃球課是高職院校學生選課熱門,關注度高、參與人數多。以現實問題為切入點,抓準契合點,系統性課程設計,融入思政元素,無縫對接有機互融,“基因式”融合,進而實現“思政”與“相長”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職院校學科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教育教學中應樹立“三全育人”理念。籃球課是公共體育課一門重要課程,但是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
1.籃球課專業教師長期專注于專業領域的研究和學習,缺少思政相關知識、對黨史和國家相關政策理解片面。
2.“課程思政”的課程設計和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深入分析和討論。
3.課程編撰技巧薄弱,停留在理論層面傳授新知,學生聽課形式單調。
4.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邊緣化,課程思政三維課程組織形式,課堂教學、互動實踐、網絡運用無法有效運用融合。
高職院校籃球教學與思政融合,既要通過專業訓練與教學,傳授籃球技戰術、培養團隊合作、尊重對手、公平競爭的道德品質;育其心智、磨煉筋骨、強健體魄、塑造品格、增長見識,更要培養大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優良品質。
1.提升籃球專業教師思想政治敏感度,教師是課程思政活動開展的直接力量[3]。思政素養和技能培養相結合,既要加強籃球教師自身的科研能力、授課育人,更要對教師“思政關”把控意識培養,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要求籃球教師在充分研讀、分析、理解新時代思想政治精髓基礎上,將思政精髓通過籃球專業課程傳授給學生,教師言傳身教傳播正能量,積極向上樹榜樣。結合專業課中哲學理論和哲學方法,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運用哲學方法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
2.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人格塑造的關鍵期,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融合到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從思想實際出發,改進方式方法,進而提升籃球教師親和力,構建思政理論課程、素質教育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課程體系,發揮多學科優勢,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
高職院校籃球課授課三學期:共108 學時,54 次課(每學期36 學時,18 次課);每節課90 分鐘,2 個學時;通過梳理“課程思政”從理論部分、實踐部分、考核體測部分切入,如表所示:
(1)理論部分:(2 學時,每學期第一課)
如表1 所示。

表1
構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重在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5],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守好各門課每道渠。新學期第一課,引導學生結合馬克思哲學規律觀、矛盾觀、運動觀、談體會樹理想,進而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2)實踐部分:(24 學時,共十二次課)
如表2 所示。

表2
三個學期教學安排,每次課90 分鐘教學任務,教學過程按三個部分:準備部分(20’)、基本部分(65’)、結束部分(5’),根據不同資質學生及身心特點、因材施教,教師引導,適當創編游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團結互助、正確對待個人與集體、勝利與失敗,并運用一定的規則限制,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和集體主義精神。
(3)其他:考核(2 學時,一次課),體質測試(8學時,共四次課)
如表3 所示。

表3
為了了解學生每學期學習情況,判斷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同時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個性的機會,培養學生自我意識、自我教育水平。根據平時表現,學習態度、考勤情況、結合體質測試成績,綜合評定學生期末成績。
3.凸顯學生主體,創新教學模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以情境、游戲、拓展創新體育與健康教學手段,快樂教學貫穿學生職業素養,社會適應能力、團隊意識培養、法律法規意識,把運動、素養、快樂三者有機統一。籃球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課程內容完美糅合,科學合理地編撰,實現課程和思政雙教學。教師授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不應片面強調專業技能、水平、成績等作為考核的最高標準。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好勝心強,“課堂反轉”能一定程度調動學生學習討論,籃球理論探討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滲透,引導學生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強化教育引導,品德第一;學生感受快樂籃球的同時,促使學生關注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臨場應變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學生學思悟通弄懂,培養勇敢、堅強、自信、合作、尊重的良好品質。
4.“課程思政”積極探索創新采用課堂教學、互動實踐、網絡運用三維課程組織形式。體育教師在教學階段,應當改革教學觀念,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作為最終目的,改革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活動,以此實現學生創造力、思考力的培養與提升[6]。協調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價值引領和籃球課程從教師示范講解、學生課上練習、課后網上討論、綜合素養隱性價值滲透的有機融合;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師生良性互動,實現課程思政隱性融入籃球素養,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接地氣、更有活力,構建三位一體,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通過籃球教學立本育心從思想上激發學生拼搏團結、愛國奉獻;通過籃球規則理解與實踐,嚴格規范學生日常行為操行;通過籃球運動授技育心,構建學生健康心理、樹立健全人格,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教師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在思想、生活、學習無微不至關心學生成長,QQ、微信、微博等形式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他們所遇到的難題進行解答,有針對性的錄制相關勵志視頻勉勵學生,定期采取視頻直播互動交流,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思想政治教育“慕課、線上、線下”課堂翻轉,充分貫穿整個課程教學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籃球技戰術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全面結合三維課程組織形式,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
提升籃球專業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把思政素養和技能培養相結合;同時科學合理編撰課程,凸顯學生主體,調動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積極性;積極創新采用課堂教學、互動實踐、網絡運用三維課程組織形式融入;進而行之有效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1.應高度重視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系統改革創新。體育教學手段和方法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具有獨特性,是立德樹人重要途徑。發揮學校行政管理職能,團總支、學生會、社團、體育俱樂部號召力,組織各類比賽、文體活動、以賽促進、構建和諧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2.高職體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掌握學生特點根據需要,對組織形式、體育規則深入研究、適時變換內容、模式、規模,達到更好效果教學目標。
3.高職體育課挖掘創新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實現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實現“強身健體”與“鑄魂育人”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