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農林學院
2016 年國家出臺《對于加強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1],旨在貫徹全面素質教育的理念,進一步推動高校素質教育在體育方面的完善。《意見》提出以經常運動、健康成長、終身體育等理念改革體育教育體系群面提高體育質量,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這是第一次在國家層面表達出全面提升學生健康素養的制度,標志著我國體育素養研究方面實踐操作的開始。旨在培育高校學生體育素質為重心的終身體育觀念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標取向,輔助學生沖破落后的體育認知,更新為積極的體育價值觀,形成較好的運動鍛煉習性和崇高的意志品德。
概念是進行思維邏輯的起點,也是進行研究的邏輯基礎[2]。深入挖掘體育素養的內涵,對優化目前高校學生體育素養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體育素養(physical literacy)是近年出現的新概念,它產生于體育教育理論不斷發展革新的過程中,有時也被翻譯成“身體素養”,目前學界尚未有統一表述。通過對有關體育素養前期研究文獻的研究,筆者較為贊同賴天德教授的觀點:“體育素養的獲得首先是遺傳性因素的影響,經由后天的學習與運動鍛煉等因素最終形成各類運動而具有的生理與心理能力的綜合,它也包含:身體素質、運動意識、運動技術、性格個性等。”[3]這一觀點強調,個體體育素養的形成,先天因素固然有一定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后天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的結果。因此,明確體育素養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內涵,能夠有助于把握其本質,有利于構建其目標體系,對提升公民健康水平,和終身鍛煉習慣具有較大的價值。
在大學生體育素養培養中,體育意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有較好的體育意識使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基礎條件之一,當前,由于學生體育意識水平的低下,造成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探究其中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高校對學生體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高校體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的重視程度與其他學科活動而言,受到較大的弱化,其產生的育人效果也同樣大打折扣,多數學校對公共體育學生學習的課程缺乏與本校資源相匹配的課程資源與課程計劃,缺乏了整體指導思想和計劃的大學體育很難能夠發揮其應有的效果,更別談發揮學校體育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引領作用了。其次,在以文化課高分為推崇的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學生雖然對體育活動具有較大的學習傾向,奈何學校課程設置的問題,導致學生的體育需求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造成學生體育素養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學生體育素養低下,參與運動鍛煉的愿望低下。由此看來,就學生體育素養培養來看,僅僅依靠高校兩年必修,一年選修的課程設置而言,對比學生體育素養培養要求而言,顯然不夠,而學生體育意識低下的問題也能夠衍生出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們在運動過程中習得團體協作的意識落空。
在落實素質教育的環境下,高校體育中心逐步向終身體育轉變,不但重視體育常識、技術提升,還注重學生體育傳授實力、體育思維素質的培育。鑒于高校缺乏科學性的體育培養模式、合理課程、靈活教學方法等問題,學生體育素養在提升方面的具有較大的難度。多數高等院校對學生體育素質的量化多以及格為主要目的,體育教學處在次流位置。其次,大學體育課程編制的合理性有待商榷,長久以來,高校使用相同的體育課程方案,忽略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并最終導致參與體育活動中的積極性較低,損害了學生體育素養的培育。
體育道德品質是大學體育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只要一,在推進全面素質教育過程中,學生體育素養有了一定提升,但在學生體育道德品質整體偏低的現狀仍舊非常嚴峻,探究這其中的原因,體育道德品質擁有一個較大的范疇,它包含了協作、共進和友誼等方面,對于這些方面,除卻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以外,體育教師的作用仍舊有待進一步發掘,現行的培養體系對于體育教師的要求在于通過體育教學使學生獲得體育達標,因此體育課對學生的培養還停留在技能培訓階段,較少涉及了深層次內容的培育,換而言之,多數高校的體育課程對學生品質的培養多流于形式,體育教師的導向作用并未體現。其次,高校開展體育活動種類單一。大學生是接受體育教育的主體,大多數高校體育運動的形式和手段較為單調,難以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大學生參與運動鍛煉的意愿望較為低下,導致旨在體育活動提升學生品格素養、增強集體榮譽感的目的落空,直接影響學生體育品格的培養結果。
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渠道大都源自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授課。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有邊界的、封閉式的,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都在操場或者教室里,時間也是有所限制,大部分是在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像微信公眾號、微課、翻轉課堂、學習空間、云課堂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將資源有效整合,促進教育效率的提高。以教師借鑒現代媒體技術的翻轉課堂模式,運用生動的聲音、視頻等材料進行教學,結合體育課上與課下的課程銜接,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講解模式。學生通過對網絡資源的學習,對于自己不是很明白的問題,給老師私信留言,教師通過現代的統計手段,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上傳學習資料,或者通過教師通俗易懂的講解和歸類,讓學生能夠體驗到全方位的學習樂趣,能夠保證學生積極的與教師互動,保證體育課程內容的順利展開。簡而言之,多種途徑的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新鮮感和積極性,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體育素養提升。
如何讓大學生都能積極的參加體育鍛煉,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重要一環,對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場地設施是大學生參與健身、追求健康的場所,是完成全民健身目的和實現健康中國目標的重要舉措。2017 年,教育部、國家體總共同出臺《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推行體育場館面對公眾開放,促進公眾更好的參加體育鍛煉[4]。政府部門或場館所有者們運用網絡平臺和大數據手段,將體育設備,場地的使用情況形成數據共享的形式,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場館的利用率,這樣能夠以學生體育需要為起點,經過購置多種體育設施,來滿足學生對運動的需求,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進而養成體育運動習慣。
學校應當要求注意加強體育教師互聯網思維的學習,定期舉辦教師互聯網思維培訓,另外要充分借助區域以及校外教學資源的利用和轉化能力,建立完備的復合型的、實踐與理性結合型的教師資源培養模式。培養體育教師的網絡思維能力,進行互聯網思維教學,同時也要適應互利網形式下的教學組織形式,由原來的教學模式由單一轉向多元或者混合模式轉變。高校之間同樣可以利用建立區域高校聯盟,通過網絡共享的形式,建立多元化的體育教師資源儲備庫,將校外的學校體育教師、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優秀教練員等資源整合,借助互聯網的便捷性,將體育課程建設成為能夠忽略地域、空間的多元課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