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駿鋒
(中共宣城市委黨校,安徽 宣城 242000)
作為現代文明的載體,城市匯集了勞動、資本、土地、技術、制度等各種經濟要素,并與外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競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發展融合,世界各國城市間競爭已成常態化,國內外學者也越來越重視城市競爭力這個研究課題。
城市競爭力源于國際競爭力研究的演化。1979年,歐洲管理論壇(后改名為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第一期《全球競爭力報告》,揭開了研究競爭力的帷幕。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瑞士洛桑國際管理與發展學院開始發布《世界競爭力年度報告》,兩者在國際競爭力研究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統一的定義、原則和方法逐步得到國際學術界和權威人士的認可。國內外關于城市競爭力的研究基本聚焦在定義模型、評價體系和研究區位上。在城市競爭力定義上,國際上尚未形成統一定論,國內具有典型代表的有中國社科院倪鵬飛[1]給出的定義:一個城市相對于其他城市,具有吸收、奪取、占有、管理和轉換生產要素,爭搶和控制市場,轉換為價值,并提供給其居民的能力。李永強、沈海燕[2-3]等從資源聚集、要素流動、價值創造、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概括了其核心要義。在城市競爭力模型建立上,具有代表性的有:丹尼斯[4]的大都市模型,其城市競爭力主要和營商環境、國內大環境、產業規模和貿易條約相關;波特[5]的鉆石模型,其城市競爭力模型主要和生產要素、企業戰略、需求條件、產業支持相關;倪鵬飛[6]的弓弦模型,其城市競爭力模型分為硬競爭力(弓)和軟競爭力(弦)兩個部分等等。在城市競爭力的研究區位上,以城市群和省域城市居多,李九全等[7-10]對陜西省、山東省、長江中游城市群、淮海經濟區等的城市競爭力進行了計算和評價。
安徽毗鄰江浙,地處長三角腹地,位于江淮中下游,區位優勢明顯,但經濟實力與江浙存在不小的差距,急需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從國家層面將安徽合肥、蕪湖、宣城等8個地市納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見圖1)。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提高了其在世界格局中的能級和競爭力。2020年,習總書記在考察安徽和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都再次凸顯安徽高質量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安徽的融入能夠提升長三角經濟增長極水平,另一方面,長三角也能為安徽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帶動和支撐作用。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在長三角一體化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面臨激烈的競爭考驗。區域經濟格局的變化為安徽城市發展帶來極大的機遇挑戰,對此進行系統性研究十分緊要,而目前關于安徽省城市競爭力的研究寥寥可數。由此,以長三角一體化中心區暨長三角城市群安徽省域8個地級市為研究樣本,對其進行城市競爭力評估,并提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建議對策,期望為安徽更高質量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一種重要的分析視角。

圖1 安徽省被納入長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區位圖
據上文可知,城市競爭力是在政治、經濟、人文、區位、環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產生的結果,并通過人才引進、營商環境、宜居生活、資本流入等多方面交匯展現,且處于持續融合發展中。基于其多元動態特性,選用主成分分析法作為實證分析的定量分析法,其優勢在于簡便清晰且能直接反映影響因素。
綜合評價城市競爭力重點在于構建一套科學有效、客觀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同時還要結合城市競爭力的定義、評價特征和各市數據分布的統一性。基于此,指標選取綜合參考了劉強[11-15]等的評價體系,形成了由綜合實力、基建設施、生態環境、對外開放、產業結構、生活狀況和科研實力等7個一級指標和28個二級指標共同構成的評價體系。數據獲取于《安徽統計年鑒》(2019),并參考其他相關數據。
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將具有一定相關性的指標通過正交變換轉換成少數互不關聯且蘊含原指標信息的綜合指標,綜合指標和原指標之間為線性關系。設原指標為x1,x2,x3,…,xn,為了消除原指標之間由于性質和量綱的差別造成的影響,對原指標數據進行Z-score標準化,具體公式如下:
式中,Zxi為標準化后的指標值;xi(1≤i≤n)為原指標值;Ex為原指標算數平均值;Si為標準差。
設F1,F2,…,Fj(1≤j≤n)為轉換后的綜合指標,即被提取出的主成分,主成分線性模型為:
式中,akm(1≤k≤n,1≤m≤j)是Zxi協方差矩陣對應的特征向量。主成分兩兩之間包含的原指標不同,不具有相關性,且第一個主成分即F1貢獻率最大,對原指標的解釋力最強,隨后依次遞減。
根據以上主成分線性模型和相關指標數據,運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軟件進行分析處理。首先對原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后的數值有正有負,正的表示高于平均水平,負的表示低于平均水平。再將其輸入軟件進行分析,可以獲得各主成分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中可以看出,前5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超過95%,已經基本囊括了城市競爭力的大部分指標信息。通過各評價指標載荷值可以看出,F1主要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批發零售總額等18個指標變量確定,主要反映城市的綜合實力、基建設施、生活條件和科研實力等;F2主要和貨運量、客運量、綠化率、空氣質量率等4個指標變量有較大相關性,主要反映城市開放程度和居住環境等;F3主要和二產從業人數占比、人均道路面積、人均住房面積、生活污水處理率等4個指標變量有較大關聯,主要反映城市產業結構比例和生態環境狀況等;F4和F5分別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和固體廢物利用率兩個指標有較大關聯。

表1 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對外開放貨運量/億噸·公里客運總/億人·公里旅游收入/億元利用外資/萬美元就業比重二產從業人數/全部就業人數/%三產從業人數/全部就業人數/%生活狀況人均年用水量/m3人均年用電量/Kwh人均擁有私家車量/輛·萬人人均住房面積/m2科研實力高校數量/個人均科學預算支出/元人均擁有高校學生數/人·萬人

表2 主成分特征值及方差貢獻率
結合軟件計算出的元件矩陣和特征值,可以得到主成分因子akm,主成分得分表達式為:
通過上式可以得出各城市在每個主成分上的得分,再結合所占權重,即可計算出各城市的綜合得分,權重和綜合得分公式分別表示如下:
式中,Wj(1≤j≤5)為各主成分所占權重;βj(1≤j≤5)為表2中的特征值;F為綜合得分,即城市競爭力得分。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表3中得分負值表示低于平均水平,反之亦然。

表3 評價得分及排序
根據實證分析計算出的結果,可將8個城市劃分為3個層次,城市綜合得分大于0為第一層次,得分介于-1.5~0為第二層次,得分低于-1.5為第三層次。從表3中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合肥得分不僅遠高于最后一名池州,而且還是同一層次城市蕪湖的5倍,說明層次間競爭力差距較大,且同一層次內差距也很大。
(1)第一層次城市。按照層次劃分標準,合肥、蕪湖、馬鞍山為第一層次城市,城市競爭力水平高于安徽長三角城市平均水平。
合肥作為省會,是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和國家重點科教基地,從表3中可以看出,合肥在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旅游客運、外資利用、公共交通、私家車擁有量、醫療、教育、科研等方面不僅和其他層次拉開差距,在第一層級中也屬獨一檔,其綜合實力、科研實力、基建設施等方面遠高于其他7個城市;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職工收入、城鄉儲蓄、建成區綠化等方面,雖居全省之首,但是差距不大,主要是合肥產業聚集力強,流入人口較多,總量大,但人均不占優勢;在人均居住面積、鋪裝道路、空氣質量和固體廢物利用率等方面,位于全省倒數,其生態環境質量亟需提高。
蕪湖近年來發展迅速,穩坐省內第二把交椅,是省內最大的貨運外貿中轉港和華東重要科教基地,通過表3可以看出,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人均財政收入、居民儲蓄、三產人員占比、外資利用、郵電業務、醫療科研等方面數據占優,雖與合肥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優于省內長三角其他城市,因此在綜合實力、基礎建設等方面得分較高;其貨運總量、客運總量、人均居住面積、人均公交、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數值相對較低,在城市開放程度、居住環境、節能環保方面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馬鞍山作為馬鋼所在地,跨江毗寧,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經濟實力較強。從表3指標數據上可以看出,馬鞍山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人均財政收入、職工工資、居民儲蓄外資利用、生活用水用電、科研支出、建成區綠化、生活污水處理等方面數值較高,因此在綜合實力、基建設施和科技實力等方面得分較高。而在貨運總量、客運總量、人均居民面積、空氣質量達標等方面數據較低,其城市開放程度和生態環境等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尤其是空氣質量達標率,位于省內長三角城市倒數。
(2)第二層次城市。該層次標準為競爭力得分大于-1.5小于0,競爭力處于平均水平以下,滁州、銅陵、宣城等7個城市依次位列其中。滁州地處皖東,東鄰南京,西毗合肥,從表3指標數據上看,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職工工資、人均鋪裝道路面積等指標數據位居前列,尤其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9%,位居第一,經濟發展迅猛,但是其空氣質量達標率位于倒數,僅次于合肥。銅陵地處安徽中南部,產銅,屬資源型城市,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儲蓄、醫療衛生、科學研究支出、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等指標在第二層級城市中遙遙領先,經濟發展較好,在城市的產業結構比例和生態環境狀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銅陵在社會消費品批發零售、旅游收入、貨運量、客運量等方面位于后列,城市開放程度上較為薄弱。宣城位于浙蘇皖交界,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優勢,其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擁有私家車數量、空氣質量達標率等指標數值較高,居住環境良好,但是只有1所高等院校,在綜合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改善。
(3)第三層次城市。安慶、池州這兩個城市競爭力得分小于-1.5,處于本次排序的第三層次,競爭力水平較弱。安慶歷史文化悠久,有“文化之邦”之譽,還是國家園林城市,其國內旅游收入、貨運總量、客運總量、人均住宅面積等指標數值較高,城市開發程度較高,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郵電業務、人均財政收入、人均科研支出等方面數值較低,綜合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相對薄弱。池州市地處安徽西南,人口較少,域內森林覆蓋率高,生態良好,作為國內佛教名山九華山所在地,其國內旅游收入僅次于合肥,但是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批發零售、職工年平均工資等指標均位于后列,綜合經濟實力方面較弱。
從研究解析中可以看出,屬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安徽8市經濟差距較大,城市競爭力發展不平衡,嚴重阻礙了整體競爭力水平的提升。為此,提出以下對策觀點。
(1)以點帶面,推進域內共同發展。合肥自身經濟實力強勁,位于安徽中部,但其經濟輻射領域窄、輻射半徑小,對附近城市經濟發展帶動作用小。應以合肥為強點和帶動點,發揮其區位優勢,進一步擴容合肥都市圈,盡可能地向距離較遠的省內長三角城市輻射,同時加強城市間互聯互通和生產要素間的便捷暢通,如合肥向周邊科研院所較少的城市輸送人才或技術指導,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錯位發展,減少和避免同質化競爭造成浪費,逐步實現長三角區域內緊密合作和一體化發展。
(2)借勢助力,融入域際協調發展。安徽8市應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尤其是習總書記在合肥召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之后,要借助國家政策導向,把握市場潮流,針對自身不足,如思想觀念不新不先、市場機制不靈不活、產業體系不全不優等問題,全面對照滬蘇浙,吸納復制推廣其先進發展理念和經驗做法。一方面,加快城市群內部要素流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進城市間產業鏈融合,如打造合肥-蕪湖-宣城城際汽車產業鏈;一方面,立足自身,強化創新推進發展戰略,匯集產業鏈和創新鏈,推動兩者雙向融合,拓寬擴充協作領域,與滬蘇浙形成產業優勢互補。
(3)規劃引導,構建核心競爭能力。各市應充分分析把握國內外宏觀經濟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產業行業的變革、外部競爭條件和消費者需求升級的變化,科學梳理盤整城市內部資源,細分市場找準定位,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數字經濟和三產緊密融合,強化政策引導,著力構建城市核心競爭力,并將其融入城市產業發展規劃,實施城市企業化管理,完善政府服務功能體制機制,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
(4)以人為本,追求城市持續發展。不僅要改善生態環境以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還要促進人文環境和營商環境的改善,以“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為理念,加強經濟部門、環保部門和統計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制定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推進制度、經濟、文化和環境相互協同發展,加快低碳節能環保技術開發與應用,在政策扶持和營商環境方面加強低碳經濟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