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洪
【內容提要】 將東莞文化有效融入“一帶一路”的文化,既是東莞實施“一帶一路”文化戰略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項創新之舉。本文著眼現狀,分析了東莞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的優勢、不足以及挑戰,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對于老年教育實施“一帶一路”文化戰略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通過東莞老年大學教育平臺的主渠道,將東莞文化有效融入“一帶一路”文化,促使東莞老年教育走進“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既是東莞實施“一帶一路”文化戰略的民心工程,也是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偉大事業。客觀分析東莞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的文化融通有什么優勢,劣勢在哪里,存在什么機會,有哪些威脅,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對于東莞實施“一帶一路”文化戰略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一流的老年大學硬件設施。東莞從事老年教育的主要陣地是東莞老干部大學、東莞市老年大學(旗山書院)以及東莞開放大學。東莞市老干部大學2000年8月竣工,占地面積為1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68萬平方米,基建及購置設備等總投資2514萬元,有活動室32間,學習室共16間,4間大小不一的會議室,有容納400人的大禮堂。東莞老干部大學2017年3月被授予“全國示范老年大學”。東莞市老年大學(旗山書院)2018年10月投入使用,總投資約1.31億元,用地面積1.5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26萬平方米,東莞市老年大學采用嶺南園林與現代建筑相結合的形式,具有學習、活動、服務三大功能,可提供1萬個學位。設有書畫、音樂等專用課室29間,教室寬敞明亮,教學設備現代化;設有臺球、乒乓球等活動場所11個,另有可容納520人的禮堂、3間大小會議室、擁有400個車位的停車場。東莞一流的老年大學硬件設施為“一帶一路”的文化融通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證。
(2)共同的文化根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不少的華僑講粵語,與東莞老年人有共同語言,說起話來容易溝通并有親切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不少華僑鐘愛吃粵菜,有喝早茶和晚茶的習慣,與東莞老年人有共同的飲食文化,有共同的話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不少華僑喜歡唱粵劇和粵曲,與東莞老年人有共同的文藝愛好,有良好的溝通條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華僑注重傳統習俗,每逢清明都要回家鄉,與父老鄉親一起祭拜祖先,為東莞促進“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獨特的機會。
(3)眾多具有文化底蘊的人才。東莞一直是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不僅吸引了海內外大量的經濟與管理人才,而且也吸引了國內外一大批文藝人才,涵蓋琴棋書畫、樂器表演、舞蹈等多個方面。改革開放40多年,通過東莞理工學院等大專院校,東莞也培養了不少本地的文化藝術人才。大量有文化底蘊的人才為東莞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4)領導的高度重視。在我國,黨委政府的重視對于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東莞市委、市政府領導不僅高度重視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合作,也非常關心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更牽掛老年教育融入“一帶一路”文化。東莞市委老干部局局長陳榮武、副局長袁植權經常深入老年大學指導工作,幫助解決老年教育的實際問題。東莞市老年大學的校領導不僅十分重視,而且積極落實措施,讓市委領導的指示精神落地生根。東莞市老年大學不僅聘用了3名專職的專家教授研究東莞老年教育規律、特點以及相關理論,還聘請了一批兼職老年文化人,從不同角度探討和總結東莞老年教育融入“一帶一路”文化的實踐活動。
(1)文化融通的基礎薄弱。東莞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更是一片剛剛開墾的處女地,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東莞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的基礎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東莞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的快速發展。
(2)文化融通與活動經費的矛盾。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開展文化融通,必然要大幅度增加各種開支和費用。目前東莞老年教育經費主要是由東莞市政府承擔,主要的資金來源是市財政撥款,少量的資金是老年大學學員繳納的學費。東莞市財政撥款只能維持老年大學教育最基本的日常運作支出。老年教育是公益事業,老年大學的學費不能按市場規則運作,只能象征性收費,故難以滿足正常的教學支出。東莞老年教育要開展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融通,自然會遇到資金短缺的問題,而且文化融通的規模越大,資金的缺口會越大。
(3)對外文化融通課程的基本材料短缺。為實施東莞老年教育對接“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既需要開設跨文化交流的有關課程,也需要開設“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風土人情文化歷史宗教課程,還需要開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課程。由于國內老年教育對接“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融通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目前這些課程的教材、教學大綱以及PPT在國內很難找到。對外文化融通課程的基本材料短缺,也是制約東莞老年教育對接“一帶一路”文化的重要因素。
(4)師資隊伍不穩定。師資隊伍是老年教育的根基。東莞老年教育要對接“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必須要有一支高水平、數量充足、穩定的師資隊伍。現實的情況是,東莞老年大學的大多數教師是兼職的,年齡偏大,待遇偏低,流動性較大,師資水平參差不齊,而且沒有完善的師資培養培訓體系,導致師資隊伍不穩定,很難保證課程教學的連貫性。
(1)《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是重要契機。《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第一個主要發展目標就是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老年教育無疑是全民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東莞老年教育提供了綱領性文件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明確提出扎實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文交流,這既是提升我國教育影響力的重要舉措,也是實施東莞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的重要抓手。
(2)可以搭乘東莞與“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快車。東莞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成績斐然,遙遙領先廣東省和全國其他地區。2018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達到2632.9億元,同比增長25.4%。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已成為東莞第三大出口市場。東莞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快速發展,為東莞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的文化融通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東莞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可以帶動東莞老年教育的對外文化交流,反過來,東莞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對外文化交流又可以促進經貿合作,文化交流與經貿合作可以形成良性互動。
(1)國際關系的復雜多變。東莞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與我國的國際政治、經貿和文化關系緊密相關。從總體來講,“一帶一路”的大部分國家與地區與我國有著友好的經貿和文化交流傳統。但是,當今世界局勢復雜,有些“一帶一路”的國家與地區也有可能中途終止與我國的文化交流,無法實現預定的文化交流目的。
(2)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可能出現風險。從事“一帶一路”文化融通的最基本條件是需要交流者有健康的身體。老年人由于自身的年紀等多種因素,在出訪“一帶一路”國家與地區進行文化融通期間,發生疾病等意外風險的概率遠遠高于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
擁有足夠數量的資金是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目前東莞老年教育的資金來源渠道比較單一,籌措的資金有限,無法滿足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的需要。要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積極探索拓寬老年教育經費投入渠道,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老年教育中來,形成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和學習者等多主體分擔和籌措老年教育經費的籌資機制,實現辦學經費來源主體多樣化。要借鑒英國老年大學的經驗,暢通社會捐助渠道,吸引公益慈善機構入主東莞老年大學。
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的教材和教學大綱直接關系到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的效果,是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的基礎性工程。要盡快專門組織專家學者編寫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加快老年教育與“一帶一路”文化融通的特色課程體系建設。
浙江平湖老年大學 王燕萍
東莞老年教育要對接“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師資是關鍵,因此要盡快充實師資隊伍。一方面,東莞老年大學聘用的教師要有“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理論功底和專業知識,要有教學熱情和奉獻精神,要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管理,要通過優秀教師、優秀教材、優秀在線課程、講課比賽等活動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加入老年教育行列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