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加諾
古典詩詞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有著悠久的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它有著嚴格的寫作要求,例如詩詞的平仄問題就是眾多詩詞愛好者創作道路上的一只攔路虎。筆者不揣冒昧和淺陋,就詩詞的平仄押韻等問題,提出一孔之見,就教于詩詞界的前輩方家。
格律詩是十分講究平仄的,誠如陳書良所說:“平仄的作用就是構成聲音的抑揚頓挫,從而產生一種音樂的節奏美。格律詩詞之所以讀起來韻味十足,就是因為它是很講究聲律的;格律詩詞之所以讓一些初學者視為畏途,也是因為它的講究聲律。”同時,他還提出,“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也是詩詞格律的基礎,唯有反復練習,方能在用時隨心所欲,隨指隨識。”
那么,判斷的標準是用“老四聲”抑或“新四聲”呢?這是筆者與社會主流觀點的分歧之所在。解決之道,筆者認為可以實行“雙軌制”,或曰“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指在創作實踐中,既可用“老四聲”,也可用“新四聲”。就像繁簡字一樣,兩者并行不悖,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我們讀前人詩詞,必依前人的韻音為是。”而創作詩詞時,則既可用“老四聲”,又可用“新四聲”。重要的是,在同一作品里面要做到始終如一,不能一會兒西北風,一會兒東南風。這樣,我們只要知道“新四聲”的“一、二聲是平聲”“三、四聲是仄聲”就可欣賞、創作格律詩詞了。這樣創作格律詩詞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謂押韻,就是把音韻相同的字放在同一個位置上,一般是句尾,稱為韻腳。押韻的作用是構成聲音的回環,產生一種和諧的音樂美。那么如何押韻呢?有行家認為“押韻要根據韻書”。此說對于古人來說或可成立,如若用來要求現代人則有待商榷。誠如《詩詞之美》作者陳君所言,“歷代韻書體系也有發展變化……自唐至清,格律詩的聲韻系統基本是《切韻》—《唐韻》—《廣韻》—《平水韻》—《佩文韻府》這個體系。”筆者以為,雖然古人寫格律詩一直以來都是十分講究平仄押韻的。但是,從秦到漢、唐、宋,某些字的讀音開始在一首詩中顯得不那么合韻腳了。怎么辦呢?宋人采取的辦法是,臨時改一個字的讀音,以便讀起來還押韻,這被稱為“葉(xie)韻”。例如,蘇東坡在創作實踐中就經常突破聲律限制,追求自由無拘的形式。那么你能說宋人不講押韻、不守規則嗎?
實踐證明,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語言文字作為社會交流的工具,也會出現變化。例如作為語言載體的文字,不就有一個由繁到簡的發展過程嗎?那么聲音作為語言的另一個載體,為什么就不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呢?為什么一定要畫地為牢、自我捆縛手腳呢?因此,筆者認為,處于韻腳上的漢字,只要韻母相同,就應該認為是押韻的。像李白、王維、蘇軾等大家在創作實踐中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我們現代人無論是創作還是評判詩詞的好壞優劣,都不應過于拘泥于詩詞格律、平仄之說,而應當以詩詞的意境和氣勢為重,至于詩詞的音調只要讀起來順口即可,是為己見。
江蘇鹽城 王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