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測量部,山西 陽泉 045000)
建筑物、水體、鐵路下壓煤(“三下壓煤”)一直以來是制約煤礦資源開采的技術難題,為了解決“三下壓煤”問題,離層注漿開采作為控制地面沉降的減沉技術之一,在工程實踐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例如離層注漿的機理研究[1-5]、離層注漿開采地表下沉預計方法研究[6-7]、火成巖下注漿開采減災研究[8-10]、離層注漿的開采試驗[11-16]等方面。離層注漿開采具有不干擾井下的正常開采,并達到地表減沉的優點。將其用于鐵路隧道減沉控制具有軌道維護與調整空間有限、鐵路隧道凈空要求嚴格的2 個難點及特點。但由于目前各礦區地礦矛盾尖銳、搬遷費用高,無法實現遷村開采,目前主要采用留設煤柱方案對受開采影響的村莊進行保護,造成大量煤炭資源損失。研究針對坪上煤礦鐵路隧道壓煤及資源緊缺的矛盾,并考慮經濟效益,采用覆巖隔離注漿開采技術進行開采沉陷的地面減沉,形成覆巖隔離注漿的鐵路隧道采動變形控制一體化方法,保護鐵路隧道的正常運行及附屬村莊的安全。
坪上公司15104 綜放工作面走向長1 060 m,但外段鐵路隧道及上莊村壓覆,若不采用地面減沉技術,工作面回采總長僅498 m,將丟棄壓煤70 余萬t,對資源匱乏的坪上公司造成極大的損失。由于工作面巷道主體已經形成,壓煤段的回采成本相對較低,預期經濟效益明顯。15104 工作面開采15#煤層,煤厚 6.0 m,傾角為 6.7°,埋深 287~292 m(平均約289 m),黃土層厚度0.8 m。地表地形主要為山體,在外段壓煤中心區地形相對平坦。工作面采寬里段201 m,外段219 m,采用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工藝。
工作面外段上方被運煤專線鐵路隧道所壓覆,15104 工作面離層注漿孔分布與鐵路隧道關系如圖1,運煤專線鐵路受影響區域內存在鐵路隧道1 個(北嶺山隧道),洞口與15104 工作面機巷的最小間距為69 m,向收作線方向隧道與機巷間距逐漸減小。根據設計,運煤專線由北往南的設計為上坡(坡度3.2‰),按照設計要求,重車最大上坡為6‰。若15104 工作面(考慮15101 工作面已采時累計采寬374 m)采用傳統的綜放開采方法,預計地表累計最大下沉達6.0 m,將對鐵路隧道產生嚴重影響。
圖1 15104 工作面離層注漿孔分布與鐵路隧道關系Fig.1 Relation between grouting hole distribution and railway tunnel in 15104 working face
從地質開采因素方面對15104 工作面覆巖隔離注漿充填技術適用性進行評價,15104 工作面技術適用性評價見表1。
表1 15104 工作面技術適用性評價Table 1 Technical applicability evaluation of 15104 working face
在地質開采因素方面,其有利條件包括:①基巖厚度充足(289 m)、具備典型關鍵層,適宜于選擇注漿充填層位;②地表地形相對平坦,鉆孔施工與注漿充填站建設的難度相對于山地有所減小;③壓煤建(構)筑物均不位于工作面正上方,為目標保護提供了有利條件。
但是,從采寬與采深的比值(0.70~0.76)來看,工作面采寬偏大;同時,工作面采厚達6.0 m,與前期試驗工作面采厚(最大5.0 m)相比偏大。
1)相鄰采空區條件下注漿充填。相鄰15101 工作面已經回采,且兩工作面之間無隔離煤柱,在15104 開采期間存在疊加開采影響、下沉速率快,沉陷控制的難度本身就很大,注漿充填控制難度更大。
2)一側充分采動條件下注漿充填。由于15104工作面注漿充填區域為工作面外段437 m,非注漿充填區域采用垮落式開采將導致巖層破斷、下沉,并超前發育,會對注漿鉆孔孔壁穩定性保護帶來極大技術困難,有可能導致鉆孔塌孔、注漿充填量小。
3)工作面采高大。由于工作面采用綜放開采工藝,累計采厚將達6 m,且一次采出空間體積大,將導致地表沉陷量大、巖層破斷充分,影響鉆孔穩定性與注漿充填控制關鍵層穩定性的難度。
充分考慮到工作面覆巖條件、一側垮落式充分采動、工作面日產高等地質開采因素,結合地面地形并經現場勘查,確定了工作面鉆孔布置方案,如圖1。
關鍵層在采動覆巖中的作用,上可影響至地表,下可影響至采場和支架,內部影響到采動裂隙的分布和流體的運移,因而它一定程度上可作為采場礦壓、巖層移動及地表沉陷、采動巖體內的流體運移研究統一的基礎。采場覆巖一般力學模型如圖2。
判別某一巖層是否為關鍵層,必須同時滿足剛度(變形)判別條件(式1)和強度判別條件(式2):
圖2 采場覆巖一般力學模型Fig.2 General mechanical model of stope overburden
式中:n<s;hi為第 i 巖層厚度;ρi為第 i 巖層平均密度;Ei為第 i 巖層彈性模量;l1、ln+1為第 1、第 n+1 層的破斷距離。
采用中國礦業大學編制的關鍵層判別軟件。輸入巖層厚度,密度,抗拉強度,彈性模量,巖性,巖層破斷角,松散層載荷傳遞系數。根據關鍵層判別結果,確定終孔注漿層位位于第三亞關鍵層下方。第一亞關鍵層深度284.4 m(距離煤層9.3 m),為8.9 m 厚的細砂巖;第二亞關鍵層深度206 m(距離煤層87.7 m),為8.6 m 厚的細砂巖;第三亞關鍵層深度138.8 m(距離煤層154.9 m),為3.1 m 厚的中砂巖。
各注漿鉆孔采用3 開成孔:第1、第2 開均下入石油套管,第3 開為裸孔至終孔。各鉆孔深度平均160 m。在現場地面標高變化、揭露巖層厚度發生變化、鉆孔位置處煤層埋深變化或遇到斷層等構造時,根據具體情況對孔深作出適當調整。
自2016 年8 月17 日回采至原定停采線開始,截至2017 年9 月,工作面已終采,共采過原定停采線367.3 m,采出煤量73.63 萬t。采面過隧道洞口95.8 m,與鐵路平距52.8 m。在注漿充填開采期間,工作面日平均推進速度為1.3 m/d,月平均推進速度為40 m。
注漿充填自2016 年8 月25 日開始,截至2017月9 月,各個鉆孔均已實施了注漿充填,累計充填注粉煤灰 18.42 萬 t。
從工程實施實踐來看,可注性及沉陷控制效果要比預期要好。對隧道內布置26 個測點約230 m。累計進行了52 次地表沉陷觀測,對歷次觀測數據進行了及時分析,并同步調整了注漿充填參數,保證了地表沉陷控制效果。隧道沉降監測曲線如圖3。
圖3 隧道沉降監測曲線Fig.3 Tunnel settlement monitoring curve
根據觀測結果,隧道最大下沉81 mm,最大水平移動55 mm。隧道限界仍然滿足要求,列車正常通行,達到了保護隧道的目的。
通過實施注漿充填,工作面共采出鐵路隧道壓煤 73.63 萬 t。2016 年 8 月至 2017 年 9 月,工作面采出煤炭平均售價 400 元/t,銷售收入總計29 452 萬元。工作面注漿充填總費用合計2 403.23 萬元,折合噸煤32.6 元。扣除注漿充填成本后,新增收入為27 048.77 萬元。
由于采用了充填開采,符合國家財稅[2014]72號文中的“對充填開采置換出來的煤炭,資源稅減征50%”規定。經坪上公司申請、山西省煤炭廳、稅務部門認定,共計減免資源稅 600 萬元。根據上述計算,鐵路隧道下綜放面覆巖隔離注漿充填開采試驗研究項目,增收節支總額為 27 648.77 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1)首次將覆巖離層注漿開采技術應用于鐵路隧道下采煤,并獲得了成功。采出煤量70 余萬t,延長開采時間近1 年,有利于礦井接替,同時將為坪上公司乃至陽煤集團“三下”壓煤開采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2)評估了15104 工作面實施覆巖隔離注漿充填開采的適用性。在地質開采因素方面,該區域實施注漿充填的有利地質條件是:①基巖厚度充足(289 m)、具有關鍵層,能夠選擇出合適注漿充填層位;②壓煤區地表地形相對平坦,鉆孔施工與注漿充填站建設的難度較之山區相對偏小;③鐵路與村莊不在工作面正上方,為其保護提供了有利條件。
3)本項目的重點正是集中于北嶺山隧道采動損害防護,保證隧道限界滿足通行要求,隧道襯砌不出現影響行車的破壞或塌落。確定了隧道原始限界及其富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