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鋒,羅伙根,王 超
(1.國家能源集團 神東技術研究院,陜西 神木 719300;2.中國神華神東煤炭集團 保德煤礦,山西 忻州 036600;3.安徽理工大學 能源與安全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煤炭自燃是礦井生產過程中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分析煤炭自燃事故案例,結合國內外學者的技術與理論研究,發現采空區、破碎煤柱、斷層等位置是井下煤自然發火的主要地點,特別是采空區遺煤自燃尤為嚴重,準確劃分采空區自燃“三帶”對防滅火有重要作用。在防治采空區瓦斯災害時,埋管抽采是常用方法之一,但在抽采瓦斯過程中,勢必會造成采空區漏風嚴重,影響采空區自燃“三帶”分布,從而導致遺煤自燃。因此,針對高瓦斯易自燃煤層開展采空區埋管抽采對自然“三帶”分布規律的影響研究,對預防采空區遺煤自燃,防止瓦斯爆炸具有十分重要意義[1-2]。
以保德煤礦81307 綜放工作面為研究對象,通過現場實測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手段,研究采空區埋管抽采瓦斯條件下自燃“三帶”分布規律,從而為礦方合理確定各種防滅火工藝的具體參數提供依據,能有效指導工作面的安全生產,減少煤自燃事故的發生。
神華神東保德煤礦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保德縣境內,礦井總面積為 55.9 km2,南北縱向長 14 km,東西橫向長約 5.7 km。規劃煤炭地質儲量 12.5 億 t,可采儲量 8.2 億 t,服務年限為 64.6 年。2017 年,核定生產能力為500 萬t/a。礦區內含煤地層主要為二疊系-石炭系,共含煤10 層,其中8、10、11 號煤層全區可采,13 號部分區域為可采煤層,礦區其余煤層條件受限,均不可采。2017 年對 8 號煤層自燃傾向性進行了等級鑒定,8 號煤層自燃傾向性等級為Ⅱ類,煤吸氧量為0.66 cm3/g,屬于自燃煤層。2017 年礦井瓦斯等級鑒定結果:礦井絕對瓦斯涌出量為100.66 m3/min,相對瓦斯涌出量為 12.38 m3/min,屬高瓦斯礦井。
81307 綜放工作面東鄰81306 綜放工作面(已回采完畢),北為二號主、輔運大巷,南鄰礦井邊界,以西為未開發實體煤。工作面設計可采長度為2 470 m,傾向長240 m,平均煤厚7.3 m,屬厚煤層,回采煤量為 518.7 萬 t。
煤炭發生自燃的 3 個條件:一是煤層本身具有可燃屬性,同時呈破碎狀態堆積;二是連續通風供氧條件;三是燃燒環境,必須能夠保持熱量不易擴散,能夠蓄熱。在有煤自燃傾向性的煤層開采過程中,工作面漏風給采空區遺煤提供合適的通風供氧條件,漏風速度大小和遺煤堆積狀態決定了煤氧化蓄熱的環境,而氧氣濃度大小則決定了煤氧化自燃能力[3-7]。因此,根據供氧濃度可以將采空區劃分出自燃“三帶”,分別為散熱帶、氧化升溫帶和窒息帶。以氧氣濃度在采空區內分布情況,對采空區自燃“三帶”進行劃分:散熱帶,氧氣濃度>18%;氧化升溫帶,18%≥氧氣濃度≥8%;窒息帶,氧氣濃度<8%。
81307 綜放工作面采用偏 Y 型通風方式,其中一號回風巷和運輸巷進風,運輸巷靠近切眼處的聯巷回風。為了治理采空區瓦斯,采用采空區埋管抽采方式(布置間距100 m,抽采負壓為32 kPa,抽采流量為600 m3/min),工作面布置方式如圖1。
圖1 工作面布置示意圖Fig.1 Schematic layout of working face
根據81307 綜放工作面進、回風巷以及瓦斯抽采巷道布置的特點,并結合煤層特征及現場實測數據。煤層平均厚度7.3 m,垮落帶高度可達3~5 倍。進風巷高 3.4 m,寬 5.0 m;回風巷高 3.6 m,寬 5.2 m。建立采空區三維物理模型:綜放工作面長度240 m,采空區垮落高度取30 m,深度取500 m,距離工作面500 m 處與采空區兩側及頂部一致,按照壁面處理,設為漏風邊界;采空區回風側瓦斯抽采采用的是800 mm 瓦斯管,具體幾何模型參數見表1。
表1 幾何模型參數Table 1 Geometric model parameters
因此,采空區垮落帶,斷裂帶和工作面兩道之間的松散煤巖體是采空區內部滲流去。采空區內不同區域由于塌陷,浮煤和垮落的巖石等壓實程度不同,造成不同區域的孔隙率不同。根據經驗,由工作面向采空區深部延伸,孔隙率逐漸變小。忽略其他因素的耦合影響,針對聯巷埋管抽采瓦斯條件下,研究采空區內部自燃“三帶”的分布規律。建立的采空區幾何模型如圖2,并對其進行網格劃分,由于抽采管尺寸較小,需要對局部網格進行加密處理(圖3)。
利用ANSYS FLUENT 軟件,對埋管抽采條件下采空區內氧氣濃度分布規律進行數值模擬(圖4)。
由圖4 可以看出,在埋管抽采條件下,工作面附近氧氣濃度為20%~21%。隨著深入距離不斷增大,氧氣濃度逐漸下降。當深入采空區一定距離后,氧氣濃度下降趨勢減緩,濃度變化不大。這是由于工作面向采空區深部方向上壓實程度逐漸增大,孔隙率逐漸減小,氧氣濃度逐漸降低的緣故[8-11]。對模擬結果進行量化處理,當一號回風巷側深入采空區175 m 時,氧氣濃度下降至18%,深入采空區330 m時,氧氣濃度下降至8%;運輸巷側深入采空區120 m 時,氧氣濃度下降至18%,深入采空區255 m 時,氧氣濃度下降至8%。由此得出,一號回風巷側氧化帶范圍為175~330 m,運輸巷側氧化帶范圍為120~255 m,運輸巷側氧化帶寬度略大于一號回風巷側。這是由于運輸巷側存在瓦斯抽采管,受瓦斯抽采的影響,運輸巷側氧氣濃度較高。因此,瓦斯抽采對采空區風流流動影響比較嚴重,如果遺煤條件和漏風條件滿足自燃要求,瓦斯抽采口附近就容易發生自然發火。
圖2 81307 工作面采空區物理模型Fig.2 Physical model of goaf in 81307 working face
圖3 81307 工作面網格劃分示意圖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meshing in 81307 working face
圖4 采空區氧濃度分布圖Fig.4 O2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goaf
為了研究采空區埋管抽采條件下自燃“三帶”的分布規律,在81307 綜放工作面運輸巷布置氣體和溫度監測點,在監測點鋪設束管和安裝溫度傳感器,實時監測采空區氣體和溫度變化情況,測點布置如圖5。
圖5 81307 工作面采空區自燃“三帶”測點布置圖Fig.5 Arrangement of measurement points of thre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zones in goaf of 81307 working face
當監測點進入采空區后,每天取氣樣送實驗室分析,并記錄采空區溫度。當監測點所采集的氧氣濃度低于8%時,可停止觀測。通過現場實測,得到的采空區氧氣濃度和溫度隨進入采空區深度變化曲線如圖6 和圖7。
圖6 采空區氧氣濃度隨推進距離變化曲線Fig.6 Variation curve of O2 concentration in goaf with advancing distance
由圖6 可以看出,在有采空區埋管抽采條件下,81307 綜放工作面運輸巷側漏風量較大,氧氣濃度在工作面推進約30 m 時才出現下降趨勢,推進至110 m 時,O2濃度降至 18%,250 m 時降至 10%,265 m時降至 8%。根據自燃“三帶”劃分標準[12-13],81307 綜放工作面運輸巷側氧化帶范圍為110~265 m。
圖7 CO 濃度隨推進距離曲線Fig.7 Variation curve of CO concentration in goaf with advancing distance
從圖7 可以看出,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出現一氧化碳濃度的峰值,最高可達8×10-6。回風側由于漏風的聚集,通風供氧條件好,氧氣濃度較高,煤的氧化較為強烈,使CO 的濃度較高。測點在距工作面110 m 處時,一氧化碳濃度開始逐漸增大,呈直線上升趨勢,說明遺煤進入了加速氧化階段;在170 m達到了濃度峰值,之后逐漸下降,超過260 m 以后CO濃度逐漸趨于正常。這一測試結果說明:在距工作面110 ~260 m 范圍內,采空區內部有明顯的煤炭氧化現象發生,結果與采空區氧氣濃度分布規律一致。
測點溫度隨推進距離變化曲線如圖8。由圖8可以看出,81307 綜放工作面初始溫度為25 ℃,隨測點埋深增加,采空區溫度逐漸上升。這是因為采空區遺煤在氧氣作用下發生氧化,放出熱量[14],溫度升高。當推進至110 m 時溫升曲線斜率急劇增大,溫度迅速上升,最高達43.5 ℃,預計進入加速升溫階段。推進至260 m 時出現較為明顯的降溫,這是由于隨著工作面的推進,深部區域氧氣濃度降低,遺煤氧化速率變慢[15],放熱量大于產熱量,表明此時進入窒息帶。對比驗證溫度變化規律與采空區氧氣、一氧化碳分布規律,可以判定結果具有一致性。
通過現場實測,81307 綜放工作面在采空區埋管抽采條件下自燃“三帶”分布情況見表2。綜合數值模擬和現場實測的研究結果[16-18],得出81307 綜放工作面采空區在埋管抽采條件下自燃“三帶”分布規律為一號回風巷側 0~175 m 為散熱帶,175~330 m 為氧化帶,大于330 m 為窒息帶;運輸巷側0~110 m 為散熱帶,110~265 m 為氧化帶,大于265 m 為窒息帶。
圖8 測點溫度隨推進距離變化曲線Fig.8 Variation curve of temperature of measuring point with advancing distance
表2 實測81307 工作面埋管抽采條件下采空區“三帶”Table 2 Three zones of goaf under the condition of buried pipe extraction in 81307 working face
1)采用FLUENT 軟件對81307 綜放工作面采空區埋管抽采條件下自燃“三帶”分布規律進行數值模擬,得出一號回風巷側0~175 m 為散熱帶,175~330 m 為氧化帶,大于330 m 為窒息帶;運輸巷側0~120 m 為散熱帶,120~255 m 為氧化帶,大于 255 m 為窒息帶。
2)采用氣體濃度法和熱電偶測溫法分別對自燃“三帶”進行現場測定,氣體濃度法測定結果為0~110 m 為散熱帶,110~265 m 為氧化帶,大于265 m為窒息帶;熱電偶測溫法測定結果為0~110 m 為散熱帶,110~260 m 為氧化帶,大于260 m 為窒息帶,兩者實測結果基本一致。
3)綜合數值模擬和現場實測的研究結果,得出一號回風巷側 0~175 m 為散熱帶,175~330 m 為氧化帶,大于330 m 為窒息帶;運輸巷側0~110 m 為散熱帶,110~265 m 為氧化帶,大于 265 m 為窒息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