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終將成為過去式,縣域的經濟增長依然是主旋律。
時不我待,機不可失,縣域融入經濟強極已進入競跑階段。
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已吹響號角,蘇浙皖三省一體融入,產業是重中之重。
京津冀協同發展,除交通物流貫通,產業發展仍是主角。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個中國經濟的第四極已經登場,產業融合已成趨勢。
未來已來,產業融合的縣域命題已經開啟,縣域的未來,就是產業的融入與融合。與大城共飛,與經濟圈共舞,開啟新一輪的騰飛。
產業融合,一個新近形成的經濟概念,正越來越受到經濟學界的重視,一種新型的經濟理論正在形成。
目前,經濟學界有學者提出五大產業:第一產業農業為基礎,第二產業工業為中介,第三產業服務業為核心,第四產業信息業為配套,第五產業知識產業為主導。而產業融合正是指五大產業或同一產業的不同行業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的創新式動態發展過程。
產業高度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的蘇州經濟取得迅猛發展(資料圖)
這些年我們所說的“互聯網+”“智能+”“區塊鏈+”“農旅融合”“文旅融合”“融媒體”等皆是產業融合理論的一支。
日本學者植草益認為,產業融合是通過技術革新和放寬限制來降低行業間的壁壘,加強各行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
美國學者 Greenste和 Khanna認為產業融合是為了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的收縮或消失。
中國學者盧東斌認為產業融合是高新技術及其產業作用于傳統產業,使得兩種(或多種)產業合成一體,逐步成為新產業。
中國學者厲無畏認為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通過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
在世界第三次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新科技革命正迅猛發展,產業融合已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而當下,風正起,潮已來,全新的融合型產業體系正在催生,或已經催生。
當代縣域經濟記者注意到,近期國家層面出臺的規劃與部署,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均不約而同地緊扣產業融合,緊扣一體化,緊扣區域協調發展。
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產業融合發展正是高質量發展,正是搶占未來全球經濟體系高端、構建新型產業體系的方式與路徑。
在未來面前,我們迎著希望前行,走向風口。
蘇州,一座創造奇跡的城市。
蘇州昆山,一個創造奇跡的縣級市。
蘇州,既不是省會,不是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也不是經濟特區,其經濟卻長期超越省會南京而居全國第七。2019年,其GDP達到1.93萬億元,遠超南京的1.4萬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導產業,產業產值占比達21%。蘇州書寫了中國城市發展的奇跡。
那么,蘇州是如何創造出這樣的奇跡的?
那就是產業融入,融入上海,融入世界分工體系。檢視蘇州的產業發展史,主動融入是其制勝秘訣。
以工業融入世界產業體系。蘇州距上海僅100公里,利用毗鄰上海的地理優勢,蘇州大量引進外資。上世紀90年代初,外資開始在蘇南地區大量聚集,尤其制造業外資占了其中相當大的比重。隨之,制造業逐漸成為全國領先的產業。2003年,蘇州吸引外資的規模已經超過了上海,位居全國大中城市之首。至2004年,蘇州就已成為僅次于上海的中國工業“老二”,成為中國第二大工業城市,國家九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之一,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藥、精密機械、精細化工等新興產業成為主流。
這是一座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的開放之城,每年實現的外貿進出口總量穩穩占據江蘇一半以上、全國近十分之一,實際利用外資總數超過2000億美元。如今,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蘇州實施十二項“三年行動計劃”,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名城。
在嘗到第四產業融合發展甜頭之后,第五產業智能成為蘇州產業融合發展的新目標,人工智能成為蘇州優先發展的“四大先導產業”之一,培育先導產業創新集聚區,加快實施“獨角獸”“瞪羚”等企業培育計劃,打造具有核心技術和綜合競爭力的高水平創新型企業集群。
至此,五大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給蘇州的未來繼續注入強勁動力。
蘇州昆山市同樣如此。
昆山,夾在上海與蘇州兩座特大城市中的小縣城,距兩城均50公里左右,巨大的虹吸效應對其本是致命的,可它卻在大城虹吸中迅速崛起。2019年,昆山市GDP突破4000億元大關,占甘肅省GDP40%以上,長期居全國所有縣之首。昆山的經濟奇跡是如何創造的?
其秘訣仍是產業的強勢融入,變“被虹吸”為“虹吸外資”,融入世界產業體系。
36年前,昆山是江蘇最窮的縣。1984年,深圳蛇口是全中國發展的范本,昆山的新任縣長吳克銓去了一趟蛇口,回到家鄉之后,他發誓也要在昆山建一個。劃出一塊要建開發區的地之后,昆山偷偷摸摸招商引資。憑著堅定的信念、精細的服務和滿腔的誠意,終于引進了第一個外資企業“蘇旺你”手套廠。此后,外資不斷涌入,撐起了昆山強大的外資經濟。
2019年,昆山仍舊在持續推進產業融合,中科可控、寶能新能源整車等70個重大產業項目進入,完成投資150億元,光電、半導體、小核酸及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四大高端產業實現銷售2350億元,增長16.2%,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49.5%、46%。在第五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全市新增省級智能制造服務領軍機構2家、智能示范車間(工廠)32家、星級上云企業93家。
昆山,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疾進,創造縣域“反虹吸”的奇跡。
蘇州面向上海的橋頭堡是昆山市,2019年,昆山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資料圖)
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安徽省動作頻頻。圖為合肥科技館(資料圖)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沒有優勢,創造優勢。面對大城市的“虹吸”,縣域唯有主動作為,積極應對。而主動作為,就是產業的融入與融合,積極參與經濟圈的產業分工與協作。
東部的蘇州與昆山是如此,浙江各縣域是如此,西部四川廣安市的鄰水縣同樣如此。
鄰水縣曾主動將自己的產業經濟稱為“配角經濟”。配角,做直轄市重慶的配角,做重慶汽車產業的配角,主動融入重慶的汽車配套產業鏈,從而實現自身產業的發展。
早在2006年,鄰水縣借鄰近重慶的優勢,主動融入重慶的“1小時經濟圈”,開啟了“配角經濟”戰略。鄰水縣明確表示:要像昆山做上海“配角”那樣,鄰水要做重慶的“配角”,面向重慶,打造工業配套、特色農產品供應、休閑度假旅游三大基地。至2018年,鄰水70%以上的企業是從重慶招商引資而來,汽車配套產業越做越強,撐起縣域經濟的一片天。
發展壯大后,鄰水縣不滿足于原有的“配套經濟”,開始謀求轉型。隨后,全縣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借川渝合作深化的機遇,做川渝合作“橋頭堡”,逐步謀求由“配角”變“伙伴”。2019年8月,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廣安市人民政府、鄰水縣人民政府四方,在成都簽訂了川渝合作高灘新區產城融合項目投資合作協議,四方將共同組建投資開發公司,以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化運作模式,共同推進川渝合作高灘新區產城融合項目建設。
鄰水高灘園區深度對接重慶,向科技領域延伸,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出去。目前,園區正準備分別到重慶和深圳舉辦大型招商引資推介會,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完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一個宜業宜居宜游的產業新城正在川渝交界處崛起。
面對一個強勢的經濟體,要實現自身經濟的快速發展,正確定位和戰略決策尤其重要。秩序論告訴我們,面對一個強大的秩序體,通常有兩種方式:要么融入,要么打破。在不能打破的情況下,融入并借力發展是最佳策略。因而,在大樹之下,選擇“背靠大樹”,借機發展。
面對更為強勢的上海,浙江省的嘉興市,選擇的同樣是與蘇州相同的道路:當好配角,發展配角經濟。
1992年,嘉興市在浙江省率先提出接軌上海戰略,嘉興市委、市政府相繼制定了《關于全面接軌上海戰略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接軌上海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若干政策的意見》。10多年來,“接軌上海”一直作為嘉興經濟社會發展的首選戰略。2001年,嘉興市與浦東新區政府締結了友好關系,簽署了工業、農業、科技、旅游、城建、人才交流、開發區建設等七個領域的專項合作協議。嘉興轄下的嘉善、平湖、海鹽、海寧、桐鄉五縣(市)全部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前50位。
上海已成為嘉興工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技術、人才、業務、品牌等方面的重要依托和銷售市場。2004年,嘉興市1300多家企業與上海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協作關系,90%左右的產品通過上海口岸出口,境外投資項目80%以上來自上海或者源自上海。這一年,嘉興戰略由“接軌上海”上升為“融入上海”,全面融入,共同迎接區域經濟一體化。
在西部內陸,成都近鄰德陽市也堅定了“融入成都”戰略。2020年開年,德陽明確提出“聚焦區域協同,全面融入主干”的發展目標,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推動成德同城化,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產業融合方面,德陽決心推動德陽天府旌城與天府新區共同打造天府大道沿線產業經濟帶,推動凱州新城著力打造成德同城先行示范區,加快工業大道等14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規劃建設,同時,加快什邡-彭州、廣漢-青白江邊界試驗區建設。
蘇州(資料圖)
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的戰略布局接連出臺,即使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經濟發展依然不會止息,中國依然會向“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挺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產業融入,進而謀求產業融合,處于弱勢的縣域理當主動出擊、主動作為、積極謀劃,落后一步就意味著喪失先機,坐失發展良機。
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處于弱勢的安徽省主動作為動作頻頻,尤其是時間方面,顯得急不可待。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時間僅僅過去一個半月,安徽省就于2020年1月16日出臺了《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推出“一圈五區”戰略規劃,包括高質量建設合肥都市圈,加快發展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升發展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大力振興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高標準建設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
產業融入方面,安徽省也是精準定位于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僅加快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還著力完善承接產業轉移支撐體系,全方位推進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
積極融入成都的德陽城市新區(德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自主研發制造的世界最大的8萬噸模鍛壓機? 程果 攝
可以預見,迫不及待的安徽省借勢搶布“先手棋”,一系列的戰略舉措也將接連跟進,僅2020年,安徽面向長三角的交通投資就將達到700億元。全面融入長三角,安徽已先聲奪人。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尤其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給川渝兩地極大鼓舞。1月15日至16日,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清華,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前往德陽市、眉山市、資陽市調研,強調要把成德眉資同城化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川開局起勢。
在產業融合方面,面對大成都,成德眉資四市將建立協同發展產業體系,圍繞“強鏈條、育集群、建體系”,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促進四市產業錯位發展、融合發展。
根據國家發改委2011年5月30日印發《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成渝經濟區包括重慶的萬州、涪陵、渝中區等31個區(縣)和四川成都、德陽、綿陽等15個市,是西部地區城鎮分布最密集的區域,涉及川渝大部分縣域。在國家戰略的大棋局下,縣域都應當主動作為,以成渝雙城為核心,積極融入雙城產業鏈,讓四川盆地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風已起,勢已至,盡快將縣域產業融入區域核心城市,占據產業鏈一席之地,進而有機融合區域、地區甚至國際分工體系,縣域已時不我待。
搶布“先手棋”,當春已發生,知時節的好雨,已率先融進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