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淼葭
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
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有一個地方,這里的農民白天腰間別一個竹簍,在茶地里摘茶,夜晚回到家里不打牌、不閑聊,而是拿起畫筆,畫幸福美麗新農村,繪時代美好新藍圖,這就是合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激發出了農村發展的無限動能。
茶隱鄉居民宿? 劉慶紅 攝
合江的茶園變景區
近年來,雨城區立足茶產業資源豐富,自然風光宜人的資源稟賦,以合江鎮為試點,創新探索建立富有特色的文創助推鄉村振興工作機制,用藝術喚醒鄉土、以文創激活舊村,闖出了“黨委政府+藝術家+農民”的文創發展模式,一個個舊村拂去蒙塵,重放異彩。人來了、業興了、村活了,隨著文創的注入,這里,一些新的理念、 新的生活方式層出不窮,舊村新事撲面而來。
合江鎮地處雨城區東部,轄區面積27.4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是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鎮,全鎮茶葉種植面積3.5萬畝,擁有茶葉加工企業56家,茶葉綜合收入超億元。產業基礎有了,如何進一步提高茶葉產業附加值,摘掉原料產地這塊牌子是困擾合江鎮發展的難題。合江鎮按照“農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效益化”發展思路,做足一二三產業融合文章,充分挖掘鄉土文化,引入藝術家打造茶山藝林民俗村,通過藝術家帶動當地農戶學習繪畫、書法技巧,提升村民整體素質,增加農民收入,帶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輻射周邊群眾增加收入。
合江鎮圍繞“產業支撐、文創撬動、旅游聯動、共創共享”思路,挖掘農耕文化,建設魏家、塘壩、穆坪、太坪等旅游小環線,串聯打造人民公社、耕讀傳家文化廣場、桑園公社、龍洞子水庫等環線節點,帶動發展茶隱鄉居、東籬茶社等一批新型業態。實施彩林建設項目,在道路兩側著力打造彩葉生態景觀廊道,形成一步一景的秀美生態人居環境,推進創建省級綠化示范村。依托“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優勢,推廣茶企“煤改氣”,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
在總體風格上,合江鎮堅持“無規劃不建設”理念,堅持原生態、原住房、原材料,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過度設計的“三原三不”原則,邀請國內外知名藝術家“集聚抱團”,建設“藝術范、鄉村味”的西康新林盤。建立“藝術家+工作室+基地+企業+服務”產學研銷發展模式,驅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激發創業的內生動力,打造“文藝民宿+農地茶園”休閑養生產品,實現地域特色文化的衍生、延續,帶動培育當地老百姓發展創意農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雨城區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流轉的土地改革制度,通過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喚醒農村閑置宅基地這一“沉睡的資產”,以實現產業導入,打造田園綜合體、引入主題民宿、文創等多元化業態。
合江鎮作為雨城區的產改工作示范鎮,積極試點先行先改,探索農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在村民自愿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和支持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土地承包權,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土地大力發展新興業態,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率,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
藝術家指導村民畫畫
截至目前,合江鎮盤活農村閑置土地205.3畝,利用農村集體閑置宅基地28.7畝,引入社會資本,打造精品民宿6家,發展星級農家樂、茶家樂10余家。引進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段禹農、著名當代青年藝術家廉學洺等一批學者、藝術家,讓“智力入住”“能人帶戶”,利用新型文化特色,建設“厚山·畫家民宿”“川大環藝研究所文創工作室”“合江書院”“藍頂雕塑藝術館”“筑焱民宿館”“鐵藝大師工坊”“精進畫館”“木雕大師工坊”“古風新韻民宿館”等文創項目,形成“茶山藝林”精品藝術民宿群落。
合江鎮積極探索藝術和茶產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挖掘鄉村文化,引入文創產業,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2017年12月,塘壩村村民油畫培養班正式開班,著名油畫家廉學洺老師親自授課,主要培養村民藝術鑒賞能力以及簡單的油畫創作技法。培養班吸引了當地村民的積極參與,現在每周一下午,都有10余名固定學員在廉老師所在的厚山民宿參加學習,參加培訓的學員均是來自塘壩村的村民,他們當中年紀最小的二十來歲,年紀最大的六十余歲。據統計,目前油畫班的學員已完成作品百余幅,售價從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2019年9月30日,塘壩村民在萬達廣場舉辦了一場油畫展,精湛的技藝,精美的畫面贏得了許多市民的點贊。油畫班學員對于自己能夠放下茶簍拿起畫筆畫畫,作品得到老師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夸贊感到無比高興和自豪。9月,日本福知山大學教授在塘壩村參觀期間,對塘壩村農民油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現場收藏了兩幅畫作。參觀團一行回到日本后,賡即來函邀請當地村民到日本福山大學開設農民油畫展,農民走出國門辦畫展已不再是夢想,如今已變成現實。
油畫班學員創作的作品? 劉慶紅 攝
村民從最初的學習、培訓到油畫創作,從農閑自娛到作品受到社會各界贊譽;再到把贊譽和影響轉換成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農特產品”,從無意識的狂野揮灑到如今的精細描繪,再到藝術品的提升,逐步實現了向“畫家”角色的轉換。村民油畫培養班將藝術帶進農家,讓農民在勞作之閑暇收獲夢想,極大豐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了當地的風俗。
鄉村振興,號角聲聲。雨城在“文創”的推動下,一批文創扶貧模式正在積極推廣、一批傳統舊村正在蛻變、一批特色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一批農民貧困群眾正走在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
(雅安市雨城區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