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勇
一是在目標定位上對標“國內一流”。緊盯國家級“旅游目的地”戰略定位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標準要求,牢固樹立“大旅游、大產業、大發展”理念,系統梳理、深度研究萬源旅游資源,著力打造集觀光、休閑、度假、娛樂于一體的國內一流旅游目的地。
二是在規劃布局上突出“康養度假”。聚焦“康養度假”旅游主攻方向,提前謀劃、高質量高標準編制《萬源建設全國康養度假旅游目的地規劃(2020-2025年)》《萬源市“十四五”旅游規劃》,優化完善《萬源市鄉村旅游總體規劃》和重點旅游景區等規劃,在“吃住行游購娛”“文商養學閑情奇”等旅游要素中深度植入康養度假因子。
三是在發展理念上彰顯“生態優先”。立足萬源主體功能區市情實際,打響生態牌,把田園當公園來打造、村莊當景區來規劃、生態當產業來發展,將保護與發展統一起來、資源與產品對接起來、康養與度假結合起來,用最低的資源消耗、環境承載成本尋求旅游產業良性發展。
一是“文旅”融合促內涵提升。深度挖掘萬源本土文化內涵。依托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川東農民起義、玄祖殿戰場遺址等紅色資源,加快建設全省紅色文化黨性教育基地,著力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帶。積極做好荔枝古道、古村莊等歷史古跡保護和太平腰鼓、巴山背二歌、薅草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定期舉辦文旅體驗活動,著力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帶。
二是“農旅”融合促產業升級。注重頂層設計,推進農旅產業在空間布局、產品開發、業態培育、基礎建設等方面整體謀劃,加快形成“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產業互動、優勢互補”的發展新格局。探索拓寬“企業+作坊+農戶”等合作方式,進一步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農業融合旅游、農村變身景點、農民共享成果。推進農產品旅游商品化,將富硒茶葉、舊院黑雞(蛋)、蜂桶蜂蜜、大巴山老臘肉等特色農副產品開發包裝成富硒宴、本土菜、伴手禮等旅游商品,使農旅融合美麗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萬源市城區(萬源市委宣傳部供圖)
三是“工旅”融合促綠色發展。嚴格工業準入門檻,以綠色低碳為取向,大力發展“高新輕凈”工業,推動工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結合生物醫藥、綠色建材、智能裝備制造、孕嬰童產品等生態工業產業區建設,盤活用好白沙原長征機械廠等閑置資源,規劃建設一批生態工業博物館、工業創意基地等旅游景點,著力打造精品線路和優勢產業群,推動工業旅游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信息互通、利益互惠和產業集聚。
一是做大龍頭強帶動。深入推進總投資60億元的黑寶山旅游度假綜合開發項目,以黑寶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國際高端康養小鎮為主要建設內容,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積極推進龍潭河景區提升(二期)項目,加快龍鳳小鎮、漂流碼頭、水上娛樂設施等規劃建設,全面提升景區品質品位;適時啟動八臺山、紅軍公園爭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牛卯坪、龍潭河爭創國家4A級旅游景區工作。
二是做精節點拓規模。按照“集點、連線、匯面”思路,統籌整合全市旅游資源,將重點景區和村莊、院落、古跡以及特色產業帶等“微景觀”同步納入旅游總體規劃,串“珍珠”成“項鏈”,推動形成強大集群效應。規劃實施固軍水庫、青龍嘴、東林山、清灘河、天馬山公園等旅游綜合開發項目,啟動大巴山森林步道、后河廊道等建設,豐富休閑避暑、養生養老、觀光體驗等旅游業態,加速“小旅游”向“大產業”轉變。
三是做優形象塑口碑。加強同宣漢、城口、紫陽等周邊地區的旅游環線共建,共同打造秦巴山區區域旅游品牌。因地制宜舉辦山地康養度假旅游節、滑雪滑草節等節會活動。將本土特色民俗文化升級包裝為舞臺節目,以直觀形式向游客展示萬源紅色文化、富硒文化、民俗文化;邀請爆款綜藝、電影節目來萬源取景拍攝,制作出一批高品位、叫得響、有生命力的旅游精品節目,通過影視植入提升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
一是提升旅游路網通暢率。積極做好西至通江、東接城口鐵路可行性研究,大力推進營(山)平(昌)萬(源)、萬源至城口、萬源至鎮巴等高速公路方案研究,加快萬源通用機場、巴(中)萬(源)高速、萬(源)八(臺)快速通道、黑寶山旅游公路、八臺山至巴山大峽谷快速通道等規劃建設,力爭到2025年,形成萬源至周邊城市1.5小時“交通圈”。
二是提升旅游體驗舒適感。加快旅游示范(點)景區化改造提升,進一步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咨詢服務中心、旅游指示標識等配套建設。深入推進廁所革命,規劃建設一批體驗佳、功能全、設計美、主題新的特色星級廁所,實現重點景區“十分鐘如廁圈”。加快推進城市綜合體、星級酒店建設,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小鎮,辦好“品茗、品蜜、富硒美食”主題節會。
三是提升旅游服務便捷度。深化智慧旅游建設,有序推進重點旅游景區無線WIFI全覆蓋,用好用活“萬源全域智慧旅游DT云平臺”等載體,強化大數據分析,增強旅游信息覆蓋和服務能力。依托LED顯示屏、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旅游APP等載體,滾動發布景區空氣質量和承載能力等信息。創新運用5G技術,探索景區實時VR直播,打破時間和物理距離限制,讓“線上”旅游者獲得身臨其境的沉浸式用戶體驗。
一是強化人才智力支撐。深入實施旅游人才提升工程,通過定向培養、專場招聘、景區實訓等形式,有計劃地培養、儲備、孵化康養度假旅游專業人才。探索旅游智庫建設,進一步深化與西安蓮湖區、成都雙流區、重慶渝中區、舟山普陀區等友好市區的交流力度,通過外聘、掛職等方式邀請權威專家學者組建顧問團隊。
二是強化旅游管理服務。創新建立以“旅游環保巡回法庭為主,景點警務室、景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室為輔”的“一庭兩室”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大力發展“滿意旅游”,突出旅游行業、旅游市場、景區安全“三大管理核心”,組建“旅游警察”,嚴厲打擊“黑社”“黑導”等不法行為。探索建立文明旅游“紅黑榜”發布制度,將景區不文明現象、旅游市場亂象等納入榜單公示。
三是強化政策扶持激勵。制定出臺萬源市促進康養度假旅游產業發展扶持辦法,通過探索實施點狀供地、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方式,對旅游專項規劃、景區開發等進行獎補,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旅游產業,培育壯大旅游市場主體。進一步優化旅游營商環境,堅持市場配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