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野

教育、醫療、扶貧、就業……每個詞都關系到“民生”二字。
過去一年里,我省的一個個“民生”新政到百姓手里都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紅包”——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15年連漲;辦護照、身份證以及企業執照等事項免去了排長隊的煩惱;想去哪個醫院、就診哪位名醫,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在網上、手機上完成預約……
龍江百姓民生保障收獲滿滿,是政府用過“緊日子”換來的——2019年,全省各級財政按10%的比例對一般性支出進行壓減,用以保障民生支出。這一“減”一“加”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深厚的民生情懷和堅定的責任擔當。
就業優先,筑牢“民生之本”
“曾經背起行囊浪跡遠方,如今歸來建設大美家鄉……”王旭是土生土長的鶴城人,從黑龍江大學畢業后,他覺得去一線城市有就業發展機會,便去了北京,在一家大型科技公司打拼。幾年下來,他已經升任部門經理,可謂事業小成。
正當家人朋友都覺得他會在首都繼續發展的時候,他卻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報考齊齊哈爾市黨政儲備人選類“名校優生”,來了個返鄉就業。
很多人不理解:“都在北京站住腳了,又回老家干啥呀?”
王旭自有考量:“在現在的崗位上我也感到很充實,每天都在進步,在工作的同時又能享受美好的生活。”他在跟朋友交流時坦言,今天的黑龍江,其實事業發展的機會不比“北上廣”少。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與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為此,省委、省政府堅持“就業優先”,穩穩地托住就業大局,筑牢“民生之本”。
2019年年初,《黑龍江省做好就業創業工作十二條政策措施》正式實施。隨后,鼓勵引導農民加入新業態產業,在田間地頭蓄積增收新動能;為轉崗分流人員提供幫扶,讓他們在新的就業領域安身立命;精準發力搭建服務平臺,為大學生就業創業保駕護航;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大打工族“還巢”的吸引力……一系列利好政策,讓黑土地就業創業的“洼地效應”凸顯,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非常感謝哈爾濱工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和黑龍江對我的支持,讓我從一名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很快成為一名科技領域的創業者。”哈爾濱零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汪開燦言語中充滿感謝之情。2019年,全省像汪開燦一樣的創業者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主動選擇自主創業。
圍繞就業創業,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斷升級,相關部門頻發“紅包”:以前就業見習補貼只發放給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高職畢業生,2019年全省實施的“三年青年就業見習計劃”將補貼范圍擴展為16歲至24歲的待業青年;個人創業擔保貸款申請額度從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申請額度從200萬元提高到300萬元……2019年,全省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9.69萬人,為1.25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3.8億元。
聚焦發力,破解“難點痛點”
“我從教育方面獲得的幸福感特別多。孩子選班干部時不用‘瞎琢磨了,放學之后也不用總麻煩年邁的父母幫著照看孩子了?!痹诠枮I市學府小學學生家長劉悅看來,他感受到了“上學放學都不用求人”帶來的快樂。
劉悅的快樂源于2019年全省教育系統大力實施的“四零承諾”——“零擇?!保瑢W校劃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學;“零擇班”,堅持陽光分班、均衡分班;“零擇位”,建立和執行科學合理的排座制度;“零指定”,民主方式遴選學生干部,不得由學校和班主任指定。
教育系統的“四零承諾”,回應了百姓“上學不求人”的強烈呼聲,無不瞄準教育公平的難點,無不指向百姓無奈的痛點。
“辦事不求人”,不僅是2019年我省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目標,也是民之所盼。奔著這個目標,我省各市(地)致力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2019年11月22日,在哈醫大四院門診醫療綜合服務中心,72歲的李潔茹老人提起現在省內各醫院為提升患者就醫滿意率所推行的新服務,贊不絕口:“以前看病都是樓上樓下地跑,歲數大的實在吃不消?,F在方便多了,省心省力多了?!?/p>
據哈醫大四院門診部主任王立成介紹,2019年“醫療綜合服務中心”將門診部、醫務部等多個部門的18項業務重新整合,以前需要患者跑多趟的事項,現在只需在一個窗口就可以實現“零距離、無障礙、一站式”辦理。
常年在江蘇南京居住的齊齊哈爾市退休職工楊智也感受到“看病不求人”帶來的便利。前幾年,他在南京住院看病之后,需要拿著收費單據回齊齊哈爾報銷,手續繁瑣。2019年,楊智在江蘇省人民醫院入院治療,出院后通過異地就醫平臺直接結算,個人只支付自己應承擔的部分醫療費。“現在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免除了老百姓跑腿之苦,也沒有了墊付資金的壓力。”楊智對此很有感慨。
如今,“辦事不求人”正在深刻地改變著龍江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心理,全省民生相關部門都在賦予其更深刻的內涵——公安部門的“電子居住證”“身份證丟失補領”熱點業務全程網上辦,讓百姓“辦證不求人”;人社部門通過“網上辦、一次辦、我幫辦、就近辦、馬上辦”,實現“參保繳費不求人、社保關系轉移不求人、病退鑒定不求人、檔案認定不求人、辦理退休不求人”……
逐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
“全省城鄉低保標準實現十三連增!”2019年11月25日,惠及全省165.8萬城鄉困難群眾的《提高全省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的方案》發布,全省城市低保標準由556元/人月提高到573元/人月,農村低保標準由3900元/人年提高到4017元/人年;同時,全省城市和農村的特困集中供養指導標準、分散供養指導標準也全面提標。
困難群體的冷暖牽動著各級黨委政府的心。為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戶也不能少、一個也不掉隊,我省全力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防線,助力脫貧攻堅。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個第一民生工程,全省上下合力推進,落實落靠。
2019年,我省對3個深度貧困縣和107個深度貧困村新增專項扶貧資金1.67億元;安排3個深度貧困縣重大項目21個、資金11.27億元;落實深度貧困縣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收益和易地占補平衡項目交易資金10.27億元;支持深度貧困縣發展鮮食玉米、果蔬、食用菌、漢麻等特色作物種植,農業特色產業扶貧項目覆蓋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達94.4%。
一方面政策兜底保障,一方面“扶志”又“扶智”,不僅貧困村屯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貧困村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轉變。
在克東縣的北辰果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乾豐鎮宏升村已經脫貧的村民宋桂香正仔細篩選著滑子菇?!耙堰@些蘑菇按照不同品相劃分等級,還是挺考驗眼力的。”宋桂香笑著說,“自從到合作社上班,每年能賺一萬多塊錢?!?/p>
在北辰合作社,“合作社+產業+農戶”的模式已相繼帶動貧困戶650余人,2019年為貧困戶分紅46萬多元?!氨镜厣习嗾婧?,兼顧莊稼老小。轉移就業一人,實現全家脫貧。”這句順口溜成為他們脫貧后新生活的生動寫照。
2019年,我省全面完成年度脫貧攻堅任務: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有98%脫貧;全省177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全省20個國貧縣已脫貧摘帽15個,剩余5個國貧縣已達到脫貧摘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