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第17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2月5日發布。
這份文件題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全文共5個部分,包括: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
文件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黨中央認為,完成上述兩大目標任務,脫貧攻堅最后堡壘必須攻克,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必須補上。
農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起到“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中央始終最關注“三農”問題,這也是一號文件連續多年“雷打不動”發布的原因。眼下,中國農產品保供城市僅僅是流通問題,但隨著疫情的持續,可能會演變為生產供給問題。文件的發布向各地和廣大農民釋放出按時春耕、盡快恢復農業生產的信號,要確保農產品的穩妥供給,為應對疫情打下基礎。
將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納入幫扶;擴大貧困地區退耕還林還草規模;堅持貧困縣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持續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
修路:有序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等通硬化路建設;供水: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任務;人居: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進“美麗家園”建設;教育:全面推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醫療:消除醫療服務空白點,鄉鎮衛生院可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村醫;保障:適當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文化:實施鄉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支持鄉土文藝團組發展;環境: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開展農藥化肥減量行動,啟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
調整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農民基本收益;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用地指標。
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以政府投資項目和工程建設領域為重點,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排查整頓;開展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
有組織地動員城市科研人員、工程師、規劃師、建筑師、教師、醫生下鄉服務;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發展鄉村產業;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各地應有序擴大用于支持鄉村振興的專項債券發行規模;鼓勵商業銀行發行“三農”、小微企業等專項金融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