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江 佘興蓉



摘 ? 要 ?為篩選適合重慶市萬州區種植的馬鈴薯新品種,促進萬州區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通過對引進的10個馬鈴薯品種進行田間比較試驗,調查各參試品種的物候期、農藝性狀、產量及抗病性等。結果表明: 冀張薯12號、下寨65號、閩薯1號三個品種的綜合性狀表現較好,適宜在萬州區種植推廣。
關鍵詞 ? 馬鈴薯;新品種;比較試驗;重慶市萬州區
中圖分類號:S532 ? ?文獻標志碼:A ?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013
萬州區地處重慶市東北部,馬鈴薯種植歷史400余年,常年種植面積2.3萬公頃,年產鮮薯41萬噸以上。近年來,萬州區大力推廣青薯9號、費烏瑞它、渝薯3號等品種更換鄂薯3號、渝薯1號等,但仍不能滿足生產和市場對馬鈴薯品種的需要。
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是普遍應用的一種選擇新品種的方法[1-2]。為了更好地選擇出適宜萬州區生產的馬鈴薯品種,于2018年底特引進10個馬鈴薯新品種進行田間比較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在萬州區白土鎮丁家村農戶陳群的承包地里。試驗地位于東經108°80′50″,北緯30°61′69″,海拔1 118 m,砂壤土,試驗地前茬作物為四季豆。
1.2 試驗材料
本試驗參試馬鈴薯品種有10個。1)下寨65號、閩薯1號,由青海省農業科學院提供;2)中薯26號、川涼薯10號、川涼芋1號,由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提供;3)鄂薯5號(CK),由湖北省恩施州農業科學院提供;4)米拉、冀張薯12號、冀張薯8號,由巫溪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提供;5)渝昌馬鈴薯2號,由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提供。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
本試驗10個品種,設3次重復,小區長7 m,寬2.5 m,小區面積17.5 m2,7行區,每行15株,每小區105株。100 cm開廂,株距33.3 cm,每667 m2種植4 000窩,試驗地周邊設保護行。
1.3.2 田間管理
2019年1月17日整地起壟點播,起壟前每667 m2施入硫酸鉀復合肥(N∶P2O5∶K2O=15∶15∶15)80 kg,有機肥1 500 kg;出苗后中耕除草2次。4月26日、5月17日、5月22日和6月12日先后用甲霜靈、代森錳鋅和增威贏綠防治晚疫病。
1.3.3 調查內容
1.3.3.1物候期
按播種期、出苗期、現蕾期、開花期、成熟期、收獲期隨機調查2個小區,取2次重復的平均值[3]。
1.3.3.2生物性狀
調查品種葉色、花色、株高、株形,田間長勢隨機調查2個小區[3]。
1.3.3.3塊莖性狀
收獲時隨機調查2個小區,包括結薯整齊度、大小、薯形、薯皮肉色,薯皮類型和芽眼深淺。
1.3.3.4塊莖生理缺陷
收獲時隨機調查2個小區,取2次重復平均值[3],每小區10株,包括二次生長、裂薯、空心率等。
1.3.3.5病害情況
每小區隨機10株,共30株,調查病毒病、青枯病和晚疫病等病害情況。
1.3.3.6經濟性狀
收獲時,每個品種隨機收獲10株考察經濟性狀。
1.3.3.7產量測定
2019年7月11日收獲,每個小區進行實收計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參試品種生育期
由表1可知,10個參試馬鈴薯中,生育期最長的品種是川涼薯10號,為89 d,最短的品種是渝昌馬鈴薯2號,為74 d,其余品種為77~87 d,而且主要集中在85 d左右,與對照生育期相當;出苗期集中在4月15—18日;現蕾期集中在4月下旬;開花期集中在5月初。
2.2 主要生物性狀
由表2知,各品種葉色深綠色;下寨65號、中薯26號紫花,川涼芋1號淡紫色花,其他品種花色都是白色;株高40~86 cm;所有品種株形直立。
2.3 塊莖性狀
由表3知,鄂薯5號和中薯26號結薯大小較整齊,其余品種結薯整齊;薯形差異較大;冀張薯12號皮色白色、中薯26號淡紅、冀張薯8號淺黃,其余品種黃色;薯肉為黃色或淺黃或白色;米拉頂部薯皮粗糙外,其余品種薯皮光滑或較光滑;各品種芽眼淺或較淺。
2.4 塊莖生理缺陷情況
由表4可知,米拉二次生長率為0.02%,下寨65號、渝昌馬鈴薯2號二次生長率為0.01%,其余品種無二次生長;下寨65號、渝昌馬鈴薯2號裂薯率為0.01%,其余品種無裂薯;所有品種均無空心;各品種塊莖沒有其他缺陷。
2.5 病害情況
由表5知,各品種沒有病毒病和青枯病;下寨65號、閩薯1號、川涼薯10號和川涼芋1號輕度感晚疫病,其余品種中度感晚疫病。
2.6 經濟性狀
由表6知,單窩結薯米拉和冀張薯12號比對照低,其余品種結薯10個左右,比對照高;單窩大中薯個數和重量都比對照鄂薯5號高;單薯重川涼薯10號比對照鄂薯5號低,其余品種比對照高;中薯26號商品率較對照鄂薯5號,其余品種商品率65.8%~84.0%,均比對照高。
2.7 品種產量
收獲時,每小區17.5 m2實收分別計產量,詳情見表7。中薯26、冀張薯8號及渝昌馬鈴薯2號比對照產量低,其余品種均比對對照產量高。其中冀張薯12號產量最高,每667 m2產量達2 839.4 kg。
對小區產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下表8。由8可知,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品種間產量差異大。采用新復極差法對品種差異進行多重比較。結果如表9,在0.05水平上,產量差異分六組,在0.01水平上,產量差異分五組。冀張薯12號、下寨65號、閩薯1號和川涼芋1號產量在0.05和0.01水平上都顯著高于對照鄂薯5號;冀張薯8號產量在0.05和0.01水平上都顯著低于對照鄂薯5號,其他幾個品種與對照相比差異不顯著。
2.8 新品種品質鑒定情況
邀請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萬州區種子管理站、萬州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等單位專家及農民代表對參試品種進行了品鑒,重點考察其食味性和薯形,品鑒結果,口感米拉和閩薯1號分值高,薯形中薯26、閩薯1號、川涼薯10號等分值高,綜合評價閩薯1號和川涼薯10號較高。新品種品鑒情況詳見表10。
3 綜合評價及建議
綜合分析,參試品種冀張薯12號、下寨65號、閩薯1號的產量、晚疫病抗性、商品性和品鑒結果等綜合性狀較好,可以大面積推廣;川涼芋1號和川涼薯10號抗晚疫病,且川涼芋1號產量較高,川涼薯10號品鑒綜合評價高,中薯26號薯形好,這3個品種建議再做試驗考察其性狀;渝昌馬鈴薯2號和冀張薯8號兩個品種易感晚疫病,如有生產之需,重點做好晚疫病的防控。
參考文獻:
[1] 蘇年貴,張建玲.晉西南山區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1(2):69-72.
[2] 楊世林.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種子世界,2009(17):41.
[3] 劉喜才,張麗娟.馬鈴薯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