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通
2020年2月12?13日,第九次五核國會議在英國舉行。五核國機制是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法定的核武器國家在條約審議進程中形成的協調機制。該機制成立于2009年,旨在通過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間的溝通對話,增進互信,盡早實現條約第六條所規定的徹底核裁軍的法律義務。但該機制自建立以來就面臨諸多挑戰,也曾一度停滯。鑒于當前國際局勢總體動蕩,《原子能科學家公報》專家組在1月23日把“末日之鐘”撥快20秒,調至距離象征世界末日的午夜僅剩100秒,是冷戰迄今人類最接近生存危機的時刻,以此來警示當前核沖突和核軍備競賽的嚴峻威脅。
五核國機制發揮作用的主要空間在于推動核軍控——管控核軍備競賽烈度、降低核軍備競賽的經濟成本和安全風險。在氣候變化帶來大規模的環境災難、大范圍傳染病顛覆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全球經濟下挫風險普遍加劇的今天,通過軍控合作,避免昂貴、無價值且危險的核軍備競賽符合五核國所有民眾的根本利益。具體來說,五核國機制可在以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首先,維護大國核關系的戰略穩定性。核國家戰略穩定性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對彼此核政策的疑慮。美國認為俄羅斯準備在常規戰中搶先使用核武器,而俄羅斯和中國認為美國要主動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并積極發展核作戰能力。五核國有必要設立深入廣泛的核政策對話平臺,避免誤解激化安全困境。此外,新興非核軍事技術對核武器生存和反擊能力帶來越來越大的潛在影響。導彈防御、常規精確打擊武器、網絡武器、無人系統、人工智能等究竟對核武器及其配套系統帶來何種程度的影響,需要五核國設立技術專家組進行共同、透明、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謀求對新興技術的合理管控同時避免過激反應。
其次,降低核武器使用風險。避免和平時期核武器保持高戒備狀態,避免“基于預警發射”的部署模式,這樣的舉措可以有效降低誤發射風險,但尚未被普遍實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國際推廣也遭遇困難,部分原因是一些核武器國家的盟友出于對常規軍力失衡的恐懼而反對不首先使用政策。鑒于核問題與常規軍力問題的密切關聯和相互影響,五核國有必要將重點地區總體軍力的穩定性問題納入軍控討論范疇。各國軍事現代化過程中日益出現的核武器與常規武器的交纏現象,也可能引發核武器使用風險。核、常兩用導彈及未來高超音速武器的核、常混用風險,值得嚴肅對待。一些標新立異的新概念核武器,比如據稱俄羅斯正在發展的核動力核彈頭巡航導彈和核動力核彈頭水下潛航器,對環境、生態和公眾健康的負面威脅不可忽視。如何對其進行管控,防止無序軍備競賽帶來新的核風險,是五核國應著手解決的問題。
再次,推動與無核武器國家的溝通。廣大無核武器國家對核裁軍停滯日益不滿,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面臨割裂與分化。五核國機制的初衷是推動核裁軍,不是為了核武器國家抱團抵制無核國家的訴求。因此,該機制應為彌合當前分歧、凝聚國際共識做出重要貢獻。五核國即將在四月下旬舉行、五年一次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期間向國際社會通報各自的核政策,這是增進溝通的良機。五核國應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聽取無核國家對其核政策的質疑和建議,避免一味宣傳現有核政策的必要合理,以展現誠意。美國提出了要國際社會為核裁軍創造有利的安全環境的倡議,這雖有一定道理,但將核裁軍的責任推給所有國家,核裁軍則很難取得實質進展。有核國家保有核武器的最主要目的是防范彼此之間的威脅,他們之間緊張的安全關系是影響當今國際安全環境的關鍵因素。五核國應主動表示核武器國家在為核裁軍創造有利安全環境方面負有特殊責任,以增強國際信心。
最后,探索軍控新模式。《中導條約》失效、《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續約前景不明、熱點地區陸基中程導彈軍備競賽的危險攀升,表明舊有的軍控規則已不能應對現實危機。五核國可積極探討如何打造軍控新模式,平衡多方利益關切,設計更公平廣泛的規則制度,在軍控領域重塑國際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