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房子,就是造一個小世界。”這是作者在開篇中講到的一句話。初識此句,雖有懵懂的感覺,但并不明晰。慢慢往下讀,才覺得這句話講的真對。雖說這本書名為《造房子》,但其內容浩瀚廣闊,不僅僅是建筑學,更多的體現了作者對文化傳承自我修行的態度,頗有些東方哲學的味道。哲學恰恰就是個體內心世界的思想精髓,全書的前后呼應,不失為作者的高明之處。
作者本身并不是作家,他是一個獲得過普利茲克獎的卓越建筑師。但他在書中表達的觀點,卻讓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他在書中提出三個關鍵詞:意識、語言、對話。這些詞精準地表達了作者對建筑與傳統技藝、文化底蘊的看法與做法。
在“意識”中,作者以古代園林為核心進行敘述,講述了順應自然,人屬于自然的看法,由淺入深,從二維的文人畫到三維的立體空間,從古人的造園推進至自然形態與人類命運,從一座房子到一座虛構之城,層層遞進,深刻但不難懂。他還將“自然”充分運用到建筑中,使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生命,變成一個獨立于周邊的小世界。在這里,我不得不提到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當我看到書籍中間頁的插圖時,心中一顫,這座學校真的很美。這座學校有一座小山,作者不能用常規的方式進行設計。他將傳統書院的結構模式與場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最終落實為一種“大合院”的母題聚落,運用大量手工建造,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將校園變為一個具有歸屬感的中心場所,接續地方建造傳統。房子間“形散神不散”,如中國書法自由擺動。讀到此處,我驚嘆不已。正如作者所言:“那些校園建筑不是被孤立地設計出來,而是在‘自然與‘城市之間的思考中顯現出來,在中國的建筑傳統中,這樣的建筑被稱為‘園林。”是的,天人合一,萬物生長,這不就是人與自然最好的狀態嗎?而園林將二者有機結合,作者又將其與現代化的城市相結合,妙極,美極。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傳統技藝的堅持與堅守。他在書中寫道:“如果不能在大規模的現代建筑中推廣傳統匠作和現代創造技術相結合的做法,中國的建筑傳統就將死在一個個博物館和建筑師的空談和詭辯中。”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寧波博物館的建設中用“瓦爿”的工藝建造所有墻面。“瓦爿”是一種高超的砌筑技藝,以舊磚、瓦、石料和陶瓷碎片為原料,造出的墻有紋理的質感和古樸的味道,富有詩意。當這項技藝將近失傳時,是作者發現了它,并再次使它在水泥森林中大放異彩,重獲新生。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探索及價值的肯定與傳承,讓我久久動容。
造房子,不僅是建筑結構的運用,更是文化與自然的有機結合。愿你讀完此書后,能在一幢幢沉默的房子中尋找美,尋找心。
熊菁媛: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學高二(4)班學生
指導老師:張苓
編輯 巴恬恬 3655842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