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智庫《原子能情況反映》編輯部組織相關專家,對2019年國外核領域事件進行梳理,根據事件對國際形勢、核安全態勢以及未來對核工業發展的影響進行篩選,評選出國外核領域十大事件,供參考。
8月2日,美國正式退出《中導條約》,俄羅斯當天也隨即宣布條約失效。作為國際軍控與裁軍領域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導條約》的失效意味著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面臨重大倒退,極可能引發新的軍備競賽。
美國退約的主要意圖是破除發展陸基中程導彈武器羈絆,為放手發展陸基中遠程精確打擊能力松綁,豐富中遠程精確打擊手段,抵消對手的中導優勢。
退約后,美國通過研改并舉發展射程1000~6000千米范圍的巡航導彈、中程彈道導彈、高超聲速導彈等三類陸基中程導彈,理論上它們既可攜帶常規彈頭,也可攜帶核彈頭,尤其是低當量核彈頭,主要用于海外靈活部署。2019年,美國已于8月18日和12月12日分別試射了改進的陸基“戰斧”巡航導彈和反導靶彈改裝的中程彈道導彈。如果發展順利,預計美國到2025年可形成高低搭配、遠中近結合、核常兼備的陸基中導武器體系,滿足美軍“靈活定制”的威懾戰略需求,將對美國軍事能力提升及國際安全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4月1日,美國防部首次發布《核威懾政策》文件,闡述了美國面臨的核威脅、核武器作用及使用政策、核力量現代化與發展新型非戰略核能力的重要性、核軍控及防擴散政策等。此舉旨在為核力量現代化尋求國會經費支持,彰顯強化核力量建設的決心。
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強調核威懾作用,推進陸基、海基和空基核武器及其運載系統的全面現代化,還積極謀劃未來25年核軍工發展路線,采取切實行動進一步推進核軍工基礎設施現代化、擴大或重啟軍用核材料加工生產、擴大钚彈芯生產。為此,美國會已更新核力量建設預算報告,估計2019—2028年需投入近5000億美元,較上一次預估增長24%。未來一段時期內,美核力量建設經費將保持在較大規模,并維持較大幅度的增長態勢。
美國將大國長期戰略競爭視為核心挑戰,強調核威懾作用,全面升級戰略核力量,發展新型非戰略核能力,尋求有利于美國安全的軍備控制,將對國際戰略安全與穩定產生深遠影響。
6月11日,美國發布新版《核作戰》條令。該條令是參聯會制定的美軍規范核作戰行動的重要文件,為核作戰的計劃、實施和評估提供基本原則和指導。
《核作戰》主要包括核戰略概述、核力量的特征與結構、核作戰規劃和目標、核指揮控制、核作戰實施及核保證等六部分,它延續了《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核態勢評估》對核戰略的表述,明確了核力量在威懾、延伸威懾、核打擊和防范不確定性等四個方面的作用。與奧巴馬時期的核戰略與核政策相比,做出了重大調整,更加強調核武器的作用,增加了“防范未來不確定性”,并認為威懾戰略不能“一刀切”,應采取定制方法有效遏制對手和威脅。
《核作戰》是美軍核打擊任務規劃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是制定核作戰計劃的依據之一,主要反映了美國定制的核戰略及核力量的特征,將核武器的使用策略和條件更加具體化。其中以“在常規戰爭中感覺要失敗”等作為核武器使用條件,以及突出了核環境中的作戰能力,明顯降低了使用門檻,引起世界高度關注。
1月18日,美國防部戰略能力辦公室發布小型可移動核反應堆電源的意見征詢書,謀劃啟動名為“雙鋰”的研發計劃,意在推動可移動核反應堆電源的軍事應用。根據“雙鋰”計劃,國防部將資助3種技術成熟原型堆的工程設計活動,并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之前確定一個優選方案。
近年來,美發展可移動核反應堆電源用于軍事意向明確,陸續發布了《核反應堆在前沿/偏遠作戰基地的使用》《美國陸軍可移動核反應堆電源使用研究》等研究報告,根據格陵蘭島圖勒空軍基地、關島海軍基地等12個偏遠軍事基地的現有電力需求,提出輸出功率2~10兆瓦、體積小、部署快、運用靈活等需求指標。截至年底,已選出2種熱管反應堆和3種高溫氣冷堆等5種符合國防部需求的可移動核反應堆電源方案,正處于概念設計階段。
美認為,發展可移動核反應堆電源和相關技術,可作為有力切入點,提升美國海外軍事能力的同時,拉動美國在先進反應堆方面保持世界領先優勢。
10月15日—17日,俄羅斯舉行了代號為“雷霆-2019”的戰略核力量演習,此次演習是冷戰以來參演裝備和人員規模最大的一次,對“三位一體”核力量戰備情況進行了全面檢驗。
演習裝備涉及戰略導彈部隊的“亞爾斯”等彈道導彈發射器213具,“德爾塔”Ⅲ和“德爾塔”Ⅳ等5艘戰略核潛艇,圖-95MS等105架戰機,共實彈(模擬彈頭)發射16枚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演習場所覆蓋俄境內相關機場,各軍區訓練場,北方艦隊以及巴倫支海、波羅的海、黑海、鄂霍次克海和里海的海上訓練場。來自戰略火箭兵、海軍和空天軍約1.2萬名軍事人員參演。演習期間,俄軍測試了“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所有組成部分,所有的導彈均擊中目標,從而確認了裝備的技戰術指標。
俄認為,冷戰后期建立的防擴散體系面臨崩潰,尤其是美國退出《中導條約》,舉行類似演習對俄國家安全尤為重要。俄此次演習參演裝備和兵力是冷戰以來規模最大的,向西方發出強烈核威懾信號,也體現了核武器在俄國家安全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2019年,俄羅斯在研的多款新型戰略武器裝備相繼取得重大進展:1月,“海燕”高超聲速巡航導彈核動力裝置試驗成功;2月,“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的水下測試成功,計劃部署32枚;3月,“鋯石”高超聲速導彈列裝“莫斯科”號巡洋艦;4月,首艘專用于裝載“波塞冬”的09852型核潛艇下水海試,并將進行為期兩年的聯合試驗;6月,“先鋒”高超聲速導彈團完成部署,并于年底前進入戰斗值班;11月,“匕首”高超聲速導彈在北極地區的靶場試射成功。
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后,逐步建立了全球反導體系,反導技術日趨成熟,已具備一定的洲際彈道導彈攔截能力。為對沖美反導優勢,俄采取了強有力的應對措施。一是研發先進突防系統并裝配于現役和新列裝的洲際彈道導彈,提升其突防能力;二是開發上述新型戰略武器,增加導彈防御系統攔截難度或不可攔截。
這些新型戰略武器裝備或采用先進特種核動力技術或選擇強突防彈頭與導彈,是俄羅斯實施非對稱戰略、反制美國全球反導體系的重要手段,服役后可豐富戰略力量結構,并極大提高俄戰略核力量的有效性和威懾的可信性。
12月19日,俄羅斯“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浮動式核電廠在俄遠東地區楚科奇半島開始并網發電,計劃2020年并入佩維克市供熱網絡,并投入商業運營。屆時,“羅蒙諾索夫”號將成為世界上首座商用海上浮動式核電廠,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羅蒙諾索夫院士”號船體長144米、寬30米、高10米、排水量2.1萬噸。配裝兩座KLT-40S型核反應堆,其原型是技術成熟、經過了破冰船長期實踐檢驗的KLT-40反應堆。每座電功率35兆瓦,使用豐度18.6%的二氧化鈾燃料,換料周期3~4年,壽命為40年。該電廠可為近20萬人供電,也可用于海水淡化,日產24萬噸淡水。
俄認為,浮動式核電廠可為其海洋開發活動、偏遠島嶼與海上基地的供熱供電和海水淡化提供充分可靠的能源保障,對維護海洋權益、開發海洋資源和實施北極戰略具有重大意義,也具備一定出口價值。
7月1日,俄羅斯一艘核潛艇發生重大火災事故,造成14名高級軍官死亡,潛艇內部損毀嚴重,據推測發生事故的應是項目10831“洛沙里克”號核潛艇。此次事故是俄羅斯自2008年“海豹”號潛艇事故以來發生的最嚴重海軍事故。
3日后,俄羅斯官方披露,發生火災的潛艇是一艘核動力“科學實驗深水裝備,用于研究自然環境與海底”,火災起源于潛艇電池艙,隨后蔓延到整艘潛艇。火災發生時,潛艇正在巴倫支海域進行“深海測量”作業;事故發生后,潛艇返回北冰洋岸北摩爾斯克港口,俄已組織設計人員和行業代表對潛艇待維修的部件和進度進行評估,潛艇反應堆已“完全隔離”,可確保安全。
俄羅斯潛艇事故時有發生,引發對潛艇安全問題的關切。據不完全統計,俄羅斯自1957年第一艘核潛艇下水至今,共發生過138起核潛艇事故,其中反應堆事故49次,主要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碰撞事故41起;火災事故23起;其他事故25起。本世紀以來的嚴重核潛艇事故包括2000年“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事故,造成118人死亡;2008年“海豹”號核潛艇火災事故,造成20人死亡。此次核潛艇事故造成14名高級別專業技術人員死亡,或將嚴重影響俄深海秘密軍事任務的順利開展。
自2月朝、美首腦河內會談失敗以來,雙方相繼于6月底和10月初在板門店及斯德哥爾摩進行了短暫的首腦會晤和工作組磋商,但均未取得任何成果,朝鮮半島無核化問題談判進程一直處于僵局狀態。伊朗核問題方面,伊朗于5月8日起著手采取逐步升級的反制措施,暫停履行“伊核協議”部分條款,回擊美國單方退出協議及其對伊朗的制裁,截止年底,伊朗已采取四個階段的措施,主要涉及突破濃縮鈾和重水儲量限制、提高濃縮鈾豐度、重啟福爾多濃縮廠、研制新型離心機等。
朝鮮希望盡快與美國在無核化談判上取得進展,以緩解國際對其經濟制裁,為此,朝鮮宣稱給美國設定了期限(2019年年底以前),否則將全面恢復核與導彈試驗,而美國拒不承認“期限”,朝美核談判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雙方的敵對情緒卻趨于激烈;伊朗威脅退出“伊核協議”并暫停履行部分協議條款,同時宣稱“這些措施都是可逆的”,旨在迫使俄、法、英等協議各方重視其訴求,2019年協議各方也重申了將完整、有效地履行協議。
未來朝鮮核問題與伊朗核問題矛盾均將長期存在,后續局勢將如何發展和演變,引發國際社會持續關注。
12月23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就福島放射性污水處置提出草案,建議將放射性污水稀釋到國家排放標準以下后,排放到太平洋或(蒸發到)大氣或兩種方案并舉。草案將廣泛征求福島等地區各方意見,并由日本政府作出最終決定。草案提出的方案具有引發海洋和大氣放射性污染與熱污染的隱患,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與爭議。
當前,放射性污水處置是福島退役迫切需要解決的最棘手問題之一。截至2019年年底,福島貯存著近120萬噸放射性污水。由于地下水和雨水等不斷流入,污水數量仍以每天約170噸(2018年平均值)的速度增加。由于可供建設水箱的土地有限,福島最多僅能建設總容量約137萬噸的水箱。因此,到2022年,福島污水將無處可存。對此,日本經濟產業省先后提出了地圈注入、海洋排放、蒸汽排放、氫釋放、固化處理后地下埋藏以及場外長期貯存等6種處置方案,并組織專家從技術可行性、處置時間和費用等方面對前5種方案進行了評價,認為這些方案均能安全處置污水,但成本差異巨大:稀釋后海洋排放方案的成本最低,不超過34億日元,約合2.2億人民幣;其他方案的成本需十倍乃至百倍。
由于福島退役將持續約30至40年時間,因此日本一旦啟動污水排放,必將是一個長期過程。這一排放規模及其持續時間均將是空前的,無前例可循。鑒于放射性污染和損害的潛伏性、累積性、長期性和遲滯性,最終損害是不可預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