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
【摘 ? ?要】以跨文化傳播為目的的紀錄片是一個優質的社會透視通道,如何在眾多的題材中選擇最佳的傳播符號和傳播方法,以期傳播者意圖的有效達成,是當下包括紀錄片在內的影像傳播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過對近年來有代表性的中外紀錄片的比較,以“中國故事”為研究中心,從題材和內容層面提出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紀錄片;跨文化傳播;中國故事
不同的文明體系構建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觀念。文化傳播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層面,在西方觀眾心目中,神秘的東方大國究竟是什么樣的?這是一個不同的人有不同答案的話題。紀錄片不同于虛構文本,其影像具有真實感,更容易在西方觀眾心里留下確定的輪廓,達到預期的傳播目的。
一、“中國故事”的內涵
“中國故事”的特殊之處在于故事的出處與范圍。發生在中國的故事、發生在中國人身上的故事均在此列。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此后幾年來,新聞傳播領域的工作者一直以此為目標,致力于對內、對外傳播工作中國家形象的良好構建。
在常規的內涵解讀中,“中國故事”包括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廣大中國人民奮斗圓夢、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平發展共贏三個維度。圍繞這三個方面,我國官方與民間已經制作出了很多不同題材的紀錄片,初步構建起了良好的紀錄片發展生態。
《厲害了我的國》《輝煌中國》這類紀錄片影響力巨大,其中體現出的中國的發展變化令全體中國人為之自豪。《我在故宮修文物》《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融會了工匠精神、歷史文化,使觀眾感受到中國歷史博大的精神縱深。這些作品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對內宣傳的層面,在維護輿論環境、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西方國家的紀錄片,很少直接以政治宣傳為目的,但客觀上所起到的宣揚本國價值觀的作用卻是很大的。當下的紀錄片創作者應當從中汲取經驗,選取一些更容易抵達人心的角度去講中國故事,刻畫一個飽滿、生動的“故事中國”。
二、講中國“好”故事
無論傳統媒體時代還是當下的互聯網信息傳播時代,變的是平臺、方式和效率,“內容為王”一直是傳播的核心訴求。以往的中國題材紀錄片,形成一定文化張力的,多數是表現中國較為落后的一面。農村題材、偏遠地區題材、邊緣化人群題材等紀錄片,講的也是中國當下正在發生的故事,許多部紀錄片(包括部分電影作品)聚合起來,形成了很難改變的刻板印象。當代中國紀錄片創作者,有責任將優質的中國傳播出去。認識一個未知的國家、地區或民族,影像化的表達是最為深刻而直接的。作者放大哪里,觀眾就聚集在哪里。從受眾體驗來看,直截了當的宣傳性傳播,其對外傳播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會適得其反。現從四個方面來闡述紀錄片中的中國之“好”故事的選擇。
(一)環境之好
環境,也就是人們身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然、歷史題材往往是紀錄片類型中成本最高的,同時也是最有生命力的。BBC和探索發現頻道的自然紀錄片是其代表性的作品。從塑造國家形象的角度來說,對歷史的尊重、對自然的敬畏,都是其國家氣度宏大、文化品格高潔之側影。
動輒幾億元的投資,非一般民間獨立制片機構能承受。在我國,此類題材紀錄片往往是由央視組織創作的。近年來的《地球脈動》《海洋》等恢宏巨制,展示的是西方文明視野中對傳統的征服者心態的反思。這類紀錄片在東西方都得到了非常高的評價,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制作手段的精良,更在于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懷,這是全人類共同的議題。
我國的自然題材紀錄片在近年來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河西走廊》《第三極》《航拍中國》等作品體現了當下紀錄片創作者的努力與進步。從中國到世界,這里不僅僅是一個獎項能夠連接的。在自然題材紀錄片中,如何將對生存、生命的思考準確呈現出來,讓不同文化族群的人看到中國的思考與智慧,這是紀錄片創作者應共同致力的方向。
(二)人性之好
心理學中有一個“透鏡模型”的概念,指出我們認知這個世界并作出思考、分析和判斷,依據的并不是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而是一套認知系統:透鏡、線索和心理表征。大多數的事物在經過這個心理透鏡之后,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變形,但是人類的情感體驗是共通的,無論是哪種透鏡,都不會將其扭曲。
講述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是一個很好的表達起點。在中國乃至包括日本的東方國家,自然及歷史題材的紀錄片還未達到世界級的優質水準。但是東方國家對生活的觀察、對人物本身的挖掘是非常細膩真誠的。2017年的日本紀錄片《人生果實》,被評價為“一部美好到讓人不怕老”的作品。兩位老人徐徐展開的生活畫卷讓鋼鐵叢林中的都市人微笑著流淚。中國攝影家焦波多年前的一部《俺爹俺娘》,也有著一個相同的走向,二老中的一位先走了,剩下另一位獨自活在世界上。但是愛的力量,讓走的人和留的人,都不悲涼。
人性的故事容易引起共鳴,因為我們是這個星球上的同類。如果說自然觀、歷史觀在東西方有著較大的差異,那么人性的共鳴相對來說是能夠更準確地得到解讀的。在跨文化傳播的內容元素里,存在著不小的誤讀空間。講人性之美好,也要盡可能避免主題的偏移。雖然人性是復雜的,但藝術作品的目的并不是要有意去體現這種復雜,所有的作品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和導向。人類對藝術有天然的敏感,藝術作品特別是影像作品,最容易在人心里留下痕跡。作品主題是積極的,帶給人的思想行為、精神情緒就是積極的,反之亦然。
(三)狀態之好
創新、學習、奮斗,這些詞匯呈現的是一種狀態,而不是結果。將中國人的狀態呈現出來,往往比結果更容易得到認同。
中國是當今世界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在中國的一線城市,生活節奏很快,創新、創意無處不在。從小學生到中老年人,中國人保持著學習的狀態,退休的大媽也熟練地使用電子支付工具,中小學生在課余時間奔走于各類提高班。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地區,如北京中關村一帶,地鐵里、餐廳里的人們戴著耳機學英語、上網課,黃金地段處處可見各類培訓的廣告……這些場景呈現出了中國的進步、中國人的進步,也向世界說明了為什么中國的經濟一直保持著持續增長的態勢。這種發展、前進著的狀態,讓人們看到了青年的努力,看到了中國的希望。
當下的傳播環境中,直白的宣傳已經不合時宜,只需要呈現一種有朝氣、有希望的狀態就足以說明問題。
(四)制度之好
講述制度的故事,應該是最謹慎的。因為制度與意識形態相關聯。與意識形態關聯的內容,很容易被歸類于政治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當下中國已經越來越明確地顯示出來。與其將制度作為內容的主體來表達,不如將其巧妙地隱含于不經意之間。
一個專門設置的“不經意”的細節往往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傳播而言,信息本身的體量和效果并不一定成正比。從認知—態度—行為的傳播效果解讀范式來講,一些相同的本體在不同切入點的制作導向下,能夠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觀感。因為事物的兩面性總是客觀存在的。
《搖搖晃晃的人間》這部紀錄片在國內外都獲得了較多的關注,片子的主線之一即是主人公余秀華的離婚過程。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通過詩歌和社會,達成了自我意識的覺醒,決定挑戰傳統禮俗,勇敢地與不幸福的婚姻告別。這樣的故事并不符合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但片子從刻板印象中的元素開始談起,最終到達了一個突破刻板印象的結局——余秀華成功離婚了。這個故事表面上在講一個女詩人的故事,實際上在講一個關于自我意識覺醒的中國故事。這樣的故事,發生在西方不奇怪,發生在中國便不一樣。從這部片子里,觀眾認識了一個普通的中國女性,也認識到了一個文化、民生、法治同步發展的當代中國。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我國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的增長、市場的擴大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都處于很好的狀態。不同意識形態的交流與對話可以產生別樣的創意與理解,繼而作用于國家軟實力的提升。任何時候的文化交流都需要載體,紀錄片這種以真實故事結構的影像作品便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紀錄片創作者的創新體現在拍攝方式上,也體現在內容的精準選擇上。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推動全球化進程,在適合的角度上去挖掘和呈現,去延展開一個立體的、有親和力、有共鳴的中國形象,將我國的優質文化和制度優越性傳播到各國各地區,是一個需要持續思考和創新的議題。
參考文獻:
[1]李巖.傳播與文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2]劉新傳,冷冶夫.角色與認同: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戰略[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3]陳薇,常夢軒.“文化中國”的跨文化敘事與形象構建[J].電視研究,2019(03).
[4]沈悅,孫寶國.“一帶一路”視閾下中國夢的多維構建與全球想象[J].云南社會科學,2019(02).
(作者:長治學院中文系新聞學教研室主任)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