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津煒
摘?要:彈幕的流行為互動儀式的討論帶來新的主題。不同于以往的集會儀式,彈幕用即時評論的方式來構建身體的在場感,并用文字對參與者的態度、觀點與情緒進行及時準確地記載。因此,彈幕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分析樣本,對彈幕內容的分析也將有助于理解這場新型互動儀式。
關鍵詞:彈幕;互動儀式;情緒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2-0020-02
“彈幕”原是戰爭術語,日本動畫網站NICONICO首次將該詞用于形容在視頻上方滾動的文字評論。當“彈幕”來到中國后,詞義又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不論其數量亦不涉及其內容,“只要符合流動性、覆蓋性特征的,都統稱為‘彈幕”。
一、彈幕:儀式的真實記錄者
國內將彈幕視為一種新型互動方式的研究,總體而言可分為大眾傳播游戲理論視角和互動儀式鏈視角。前者認為,人們在各自的終端前接收或發送彈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傳遞信息,而是為了獲得情感上的表達,即感受上的愉悅。后者認為,彈幕視頻網站將會是互動儀式在互聯網時代的新呈現,給受眾帶來新的參與感和互動感。實際上,這兩個視角分別從心理層面和行為層面揭示了人類的本質:游戲者。一場成功的儀式猶如一場游戲,“儀式行為或儀式行為的重要部分,將始終留在游戲范疇內”。受形式或規則吸引,人群逐漸聚集,他們樂此不疲地進行社交、互動與傳播,在特定的情境內共享情緒狀態,最終得到主觀的愉悅和集體的團結感。這些研究雖然揭示了彈幕互動行為的本質,但卻忽略了彈幕本身就是極佳的互動行為記錄者。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人類進化出了能夠留意對方的神經系統,因此親自在場更容易感知并感染群體情緒。但這并不意味著缺乏身體在場的儀式將會失敗。柯林斯之所以強調親身的在場,是因為親臨其中,將會調動感官的能動性,而彈幕視頻則能通過視頻的聲畫和彈幕的互動營造共同觀看的在場感。
在集體行為中,個體的情緒往往受到特定的群體情緒感染而激發,因此事后對儀式參與過程的描述并不一定準確,而彈幕則彌補了這一不足。它多是對視頻某一幕有感而發的言論,發布的內容就是對這一幕的評價,體現的是當時的情感狀態,為研究互動儀式中的心理狀態提供了準確而真實的范本。此外,彈幕通常以2s左右的速度劃過屏幕,因此受眾只好表達最為核心的情感和觀點,而這些,正是受眾心理最為直觀的反應。
二、研究設計
“人類模仿他人表情的傾向會使得該群體呈現出類似的情緒”,心理學稱之為“情緒感染”。在場感會利于感染群體情緒,而親身經歷形成的情緒記憶,也將會在類似話題再次被提及時快速激活,帶來情感能量。因彈幕的用戶多為青少年,故而本研究選取紀錄片《高考》為樣本進行分析。
通過Python技術,研究紀錄片《高考》第一集的5 997條彈幕內容,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將彈幕按時間分段、按內容分類,并借助心理學的“情緒感染”機制,驗證彈幕這一新型互動儀式中的相互關注和情感紐帶。
三、彈幕:話題的提示者
視頻共有34個主題內容,每個主題下含有3至5個彈幕主題。受眾通常會就視頻中某一句話甚至某一細節提出自己的看法,而這一看法會即時呈現在視頻內容上方,給下一位受眾提示,使后來的受眾源源不斷地注意到這一點并引發討論。視頻中“高三76班”的班牌一掃而過,但卻有人率先注意到這一畫面并以彈幕“76?”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這一畫面其實屬于細節內容,在觀看中很容易被忽視,但通過彈幕,卻引起了多數人的關注,并引發大量討論。可見,彈幕在提示注意點和引導關注點上表現出極強的能力。
此外,彈幕在延長話題的討論時間和拓展話題的討論廣度上也表現出極強的能力。將視頻按照時間和主題分類后發現,常有某一主題的討論延續到下一主題甚至視頻末尾的現象。紀錄片頭出現的學生反復讀誦的畫面,讓彈幕對這種學習方式的有效性進行了討論,隨后又引申出各地的升學率和重本率,最后還將討論拓展到了教育資源的分配和高考的意義上。
彈幕有著提醒受眾注意的能力,還會不斷深化和拓展視頻的主題,將游離的觀影者拉入群體中,以集中的激烈討論增強對彼此觀點的關注和對這場觀影儀式的關注。
四、彈幕:情緒的粘黏劑
“情緒感染是群體事件中群體情緒得以形成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是他人情緒在自身引起的反應,還會轉過來加劇他人的情緒”。通過模仿、反饋和感染這三個階段,相同的情緒在群體間傳遞、聚集和增強,最終形成可持續的“情感能量”。
借鑒“情緒感染”模型,研究認為視頻彈幕存在如下的感染機制:先行的彈幕會對主題進行篩選,確定討論的方向并奠定情感基調,作為“情緒領袖”影響后面的觀影者;隨之而來的彈幕則是在先行彈幕和視頻內容共同作用下的結果,表現出更為強烈的情緒。
評價中包含著一定情緒,而彈幕作為評論的即時記錄者,則能準確地將情緒印刻在恰當的位置,通過播放對情緒進行再現,影響他人的觀影情緒。此外,彈幕往往滾動迅速,受眾只好更直接地表達情緒和態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情緒的感知。
先行彈幕多為提示注意型評價,呈現出較弱的情感強度,隨之而來的彈幕則會對話題進行擴展,延伸出很多與各自經歷、經驗相關的認知與評價,因為個人經驗往往包含著個人的主觀態度和情緒記憶,所以此時的情感強度較之前會更強。
情緒伴隨著彈幕觀點的交鋒逐漸增強。彈幕中關于反復誦讀是否有效的討論,最終演變為諸如“關彈幕保智商”“現在B站小學生這么多”等具有強烈情感偏向的內容。
此外,彈幕對話題的延續使情緒擁有了載體,不至于連同視頻畫面一起一閃而過,而情緒的延續恰好促使了情感的發酵并向著情感能量轉化。
五、結?語
彈幕作為情緒與意見的即時記錄者,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互動儀式中的情感狀態和討論焦點,將彈幕內容作為樣本,將有助于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儀式互動過程。
彈幕還具有提示焦點的作用,他人通過發送彈幕成為這場新型互動儀式的“意見領袖”,奠定討論的主題,隨后的彈幕則會不斷地修改和深化這一主題。此外,彈幕為情感的延續提供了載體,使群體情緒得以存在較長時間,為群體情緒的感知提供了條件,促使情緒在討論中傳遞與感染,最終匯聚成情感能量。
參考文獻:
[1]?(美)蘭德爾·柯林斯著.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荷)約翰·赫伊津哈著.傅存良譯.游戲的人——文化的游戲要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樊煒娣.互動論視角下彈幕使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
[4]?張奇勇.情緒感染的發生機制及其調節模型[D].上海師范大學,2014.
[5]?鄧昕.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彈幕視頻解析——以Bilibili網為例[J].新聞界,2015(13):14-19.
[6]?丁依寧.受眾的表演與想象:彈幕使用族群研究[J].新聞春秋,2015(4):87-95.
[7]?馬志浩,葛進平.日本動畫的彈幕評論分析:一種準社會交往的視角[J].國際新聞界,2014,36(8):116-130.
[8]?謝梅,何炬,馮宇樂.大眾傳播游戲理論視角下的彈幕視頻研究[J].新聞界,2014(2):37-40.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