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青



摘?要:《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是高更患病期間所創作的大型畫作,這幅畫是他上升到哲學的角度對生命及其存在意義的疑問。高更將生死通過畫面分成三部分,并且其中蘊含的信息量很大,高更對于人物的造型和裝飾性景物已經把握的很熟練,根據腦海中的印象來創作,達到了人畫合一的境界。
關鍵詞:高更;藝術;生活
中圖分類號:B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2-0148-02
高更的《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如圖1所示)這一巨幅畫創作完成于1897年,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也是他迄今為止耗費精力最多的大型哲學性畫作。高更一生為了追求內心深處完美的藝術夢想放棄了高薪水的工作和安穩的家庭,最終去追逐生命的意義。他說:“整整一個月,我一直處于一種難以形容的癲狂狀態之中,晝夜不停地畫著這幅畫,盡管它有中間調子,但整個風景完全是穩定的藍色和韋羅內塞式的綠色。所有的裸體都以鮮艷的橙黃色突出在風景前面”。這句話說出了這幅作品最廣為流傳的原因。
一、自由靈魂的選擇
高更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去過巴黎這樣時尚浪漫的城市,也曾去秘魯過悠閑的生活,但最后他的歸宿屬于塔西提島。他的大多數畫作都是描繪塔希提島上的原住民,以原始風光為主題,正如他的人生,他的生命也在此熄滅。高更骨子里渴望原始、自由和本真,他總是想著遠離喧囂的城市,尋找原始的寧靜,所以他畫作運用的繪畫語言也是如此,單一色調和強烈的色彩關系,造型夸張的人物形式,頗具裝飾性和象征性[1]。在他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他的風格獨樹一幟,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不僅在當時,他的作品流傳到現在也是獨一無二的,無人超越的經典,也為后人的創作和學習帶來了靈感和刺激。
二、淺析《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幅作品從右到左描述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揭示了人們總是擺脫不了從生到死的命運,整幅畫有一種濃濃的原始格調,神秘又莊重。這幅畫從創作到完成,高更沒有擺設任何的靜物或者模特來做造型,這些形態都是從他腦海中信手拈來的。正因為他在前期不斷地局部積累,才會對塔希提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是他所有作品的集大成者,這幅畫薈萃了島上許多風土人情和當地特有的原始色彩。畫面的整體基調是神秘而莊重的藍色和古樸典雅的綠色,人物則是采用亮麗的橙黃色或是赭石色,運用強烈的色彩,給觀者一種很強的視覺沖擊。在高更的另一幅作品《瑪利亞》(如圖2所示)中,一位年輕母親肩上扛著一個孩童,孩童面部表情純真又充滿疑惑,他仿佛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與幻想。
正如這幅畫里的嬰兒,還沒有從夢中醒來,一個新生命即將到來又會對世界提出怎樣的質疑。中間的亞當在采取智慧之果,寓意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高更的《采摘水果》(如圖3所示)、《美麗起來》(如圖4所示)中同樣有相同的人物形式感,果實代表豐收和喜悅,也代表一個人逐漸成熟并走向未來的含義。
隨后是一位面色憔悴的老人,她雙手拂面,表情痛苦,表示死亡的到來,這樣一副生命三部曲,詮釋著我們已經經歷或者將要經歷的事,不乏引人深思[2]。背景用樹干和遠山與人物形態相呼應,起到裝飾的作用,使整幅畫面豐富飽滿。其中,我們注意到背景中有一尊島上土著人崇尚的神像,這座神像的出場率很高,在另一幅作品《美味的水》中也出現過此座神像,由此可見高更已經融入了土著人民的生活,和島上居民一樣有著共同的信仰[3]。
三、引人深思的畫作
高更認為這幅畫是他頗為滿意的一幅,它完全表達出了自己對生命的疑問,對世界的思考,從繪畫中追尋到了快樂。高更來到這座島之前,他一直學習印象派的畫法,并且一直接受著印象派畫家畢沙羅的影響,視畢沙羅為老師,老師教導高更:“作畫最重要的應在于外形和色彩,不要只在乎素描關系,素描看起來是枯燥乏味的”。因此,高更全身心投入印象派學習中,《伊埃納橋的塞納河》這幅畫的風格就有畢沙羅的影子[4]。這位老師是高更最為崇敬的,在髙更臨死前曾說過畢沙羅是他的老師,他從不會背棄這位老師。在不久之后,他認識了一位可以稱得上是摯友的人,他叫貝爾納,貝爾納對后期高更作畫風格的轉變起到關鍵的影響。高更常與貝爾納探討關于作畫方法以及繪畫思想方面的問題,貝爾納本身也是一位繪畫天份極高,并且很有自己獨到見解的畫家,他認為好的作品是從作者內心出發,可以直擊人的心靈,強調顏色不能割裂,要有沖擊力。高更聽取了朋友的建議,開始嘗試著探索。直至今日,我們所看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樣偉大的畫作,是經過高更對繪畫的瘋狂熱愛并一次次學習和探索的結果。他所創作的這幅畫作作品引人思考,這種思考也將繼續延續。
高更《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這一哲理性畫作,畫面色彩單純而富神秘氣息,平面手法使之富有東方的裝飾性與浪漫色彩。在斑駁絢麗、如夢如幻的畫面中,暗寓著畫家哲理性的對生命意義的追問。
參考文獻:
[1]?鮑詩度.西方現代派美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23.
[2]?(法)保羅·高更著.張恒,林瑜譯.高更藝術書簡[M]. 北京:金成出版社,2011:220.
[3]?蔣勛.生命的熱情[M].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8:153.
[4]?劉冰遠.高更關鍵詞[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124.
[責任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