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
摘?要:本文以“天府事變”組合的嘻哈說唱作品為研究對象,對具有代表性的網絡社區——百度貼吧、網易云音樂、微博等進行網絡民族志觀察,基于文化研究、亞文化和后亞文化等相關理論,重新審視青年亞文化的嘻哈說唱,對其進行符號再現與解讀,探求“天府事變”說唱文本中的話語秩序,并對嘻哈說唱風格背后的意義進行解讀。同時,通過嘻哈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互動,探討嘻哈亞文化的生存與發展。
關鍵詞:嘻哈說唱;青年亞文化;認同;情感宣泄
中圖分類號:G1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2-0056-03
長期處于“地下”層面的嘻哈文化是一種典型的青年亞文化。近年來,嘻哈文化通過大眾媒介的呈現進入人們視野,引發全民討論熱潮。但一些有關嘻哈文化的負面事件,使得剛剛嶄露頭角的嘻哈文化又有“下沉”的趨勢。同時,隨著大眾媒體的發展,大眾的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增強,主流文化在敘述其自身合法性時,會吸收不同文化的表達方式,展現出更輕松、更貼近年輕人的姿態。嘻哈文化本身的特點使其能承載更多的經驗和表達,潛移默化地影響主流文化的優勢。然而,真正可以利用嘻哈文化進行有效的中國化表達的少之又少。因此,對這一領域進行挖掘、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對嘻哈文化的研究述評
(一)嘻哈文化的產生
嘻哈是指由黑人和拉丁裔青年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美國東海岸開發的關于音樂、藝術、媒體、文化運動和社區運動。嘻哈音樂最初包括以下藝術元素:1.吟唱和旋轉主義;2.說唱和主持的傳遞和抒情;3.霹靂舞和其他形式的嘻哈舞;4.涂鴉藝術和寫作,以及將他們統一起來的知識體系。然而,在嘻哈的上述幾種元素當中,只有說唱樂依靠發行唱片,涌現了大量的著名歌手,產生了遠比其他幾種要素大的社會影響力,演變成為嘻哈文化的代名詞。而嘻哈文化中的其他幾種元素,則成為說唱樂的陪襯元素。因此,下文筆者將以“天府事變”組合的嘻哈說唱作品為對象進行研究。
(二)對現有研究動態的述評
目前,國內關于嘻哈文化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大部分還停留在嘻哈文化的歷史梳理、現狀發展和淺層次文化研究。作為一種典型的青年亞文化,嘻哈文化風靡全球,尤其近年來,通過網絡綜藝節目,嘻哈文化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力量。由于嘻哈文化熱度增加,學界對嘻哈文化的研究較往年也有所增加,但總的來說,學界對嘻哈文化的研究尚未有足夠深入和完整的成果產生。筆者重點統計了中國期刊網(2002~2019年)中關于嘻哈文化的文獻后發現。
第一,國內最早關于嘻哈文化研究的期刊文章在2002年,是趙芳發表于《當代青年研究》的《從Hip-Hop運動看青年文化》,該論文主要是介紹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城市青年中流行的一種新的文化形式:Hip-Hop運動及其文化表現、文化定性、文化歸因。
第二,有關嘻哈文化的著作數量不多,如《20世紀后的草根藝術:嘻哈文化發展史》,學位論文也多為碩士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較少。期刊論文的研究數量相對較多,但存在研究問題相對單一,偏向于淺層次的文化研究等問題,這可能與中國嘻哈自身較弱的影響力有關。總之,國內對嘻哈文化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力度欠缺。
二、風格的建構:中國化的自我表達
本文以“天府事變”的嘻哈說唱作品為研究對象。“天府事變”成立于2015年10月1日,是成都的一個說唱組合,組合四人能獨立完成包括作曲、編曲、填詞、演唱再到混縮的全部過程?!疤旄伦儭庇谜f唱形式表達愛國主題,摒棄暴力與謾罵,關注社會話題,融入傳統元素,用自己的方式傳遞正能量,成為說唱圈獨特的存在。2017年獲得第六屆中國嘻哈頒獎典禮最具國際影響歌曲獎。
“天府事變”被粉絲們稱呼為“紅歌代表”、為國發聲。他們較少唱口水歌和情歌,大多作品都與中國、“正能量”有關。2016年年初,由他們創作的一首《紅色力量》作為帝吧出征臺灣Facebook的戰歌,將中國的領土主權誓言,豪邁地帶給了全世界。同年,天府音樂發布的歌曲《This is China》,試圖打破西方媒體捏造的偏見,重塑對中國的印象。此歌及視頻一經發布,引爆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受到了來自世界知名媒體的采訪報道。
其作品《No Thaad》告訴全世界“我們”關于薩德的態度以及理性愛國。這首歌曲既有嘻哈的戲謔感,表明對薩德的質疑和對韓國的不滿:“Trynna avoid the sight of me and install a camera in my room?”,又立場鮮明:“Now Im telling everybody all over the globe about THAAD,we say no no no”。批評國人“不理智愛國”行為的同時,表明我國和平發展的愿望?!禤resent Fascism 》揭開了日本右派者的偽面紗,“Ya Japs wanna rewrite the history of the second war,They say they own the Diaoyu Island”,并重申了釣魚島的主權:“So Diaoyu is ours,Know the truth”?!赌虾#虾!贰秴柡α宋业膰返纫幌盗形f唱作品旗幟鮮明地表達愛國主義精神,傳遞中國聲音。
三、從“抵抗”到“突圍”
在傳統的亞文化里,青年亞文化具有非主流性、邊緣性特征,就其本質而言,它反映的是永恒矛盾與張力關系,是“迷失一代”的身份焦慮?!皩箼嗤笔莵單幕淖畲筇卣?。隨著亞文化的豐富和發展,為迎合市場與大眾的需要,青年亞文化的抵抗性有所收斂,但并沒有徹底擺脫亞文化特質。在后亞文化理論中,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關系更加多元,其抵抗性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消解”。馬中紅認為:“現代網絡時代的青年亞文化已經脫去了‘正面沖突的色彩,變得更加‘自我宣泄和‘自我滿足”。
(一)說唱的話語藝術和情緒宣泄
嘻哈文化時刻強調“keep real”及“自我表達”(Self-presentation),說唱者試圖用音樂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中國”。“天府事變”說唱者抱著與世界交流、減少誤解的目的,在歌中講了不少中國的現狀。在話語策略上,《This is china》不止于贊頌,歌詞中表達了對中國的驕傲與感恩,如高鐵、手機支付、青蒿素,但同時也提及了中國存在的污染、醫療安全等現實問題。
“天府事變”的說唱摒棄了西方嘻哈說唱中暴力、謾罵等元素,融入中國地域色彩和中國風元素,重構說唱話語體系。《This is China》中融入中國琵琶名曲之一《十面埋伏》的前奏,戲曲經典唱詞“報上名來”等傳統元素,賦予其作品民族文化的內涵?!秮沓啥?,看成都》中“蓋碗茶”“油碟”“捏面人兒”“點點頭,來碗龍抄手”等融入成都地域色彩,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點,形成中國風說唱,展現了中國文化帶來的自信。同時,融入地域色彩的嘻哈說唱也促使其參與者將自身想象成一個更大的共同體的一部分。集聚起來的青年共同體實現在社會背景下的身份辨識,構成了一種對于社會世界的獨特的介入模式。
(二)身份認同與自我表達
身份認同 (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起源于美國黑人街區的嘻哈文化,自誕生以來就伴隨著團結一致的傳統,自我身份和群體認同感在嘻哈文化中表現得尤為強烈。在“天府事變”嘻哈說唱作品中,“中國”和“國際事件”主題占多數,他們通過強有力的說唱,表達對“中國”及一些“國際事件”的看法,試圖為世界呈現出中國的真實模樣,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實現身份認同的渴望。針對臺灣某藝人涉嫌“臺獨”事件,“天府事變”創作《紅色力量》,立場鮮明地向反華勢力和臺獨分子宣告“我們愛好和平,但我們不是鴿子”。針對DG辱華事件,說唱者用音樂進行回擊,“Lets boycott disrespectful brands out of china foever”。
“天府事變”在音樂文本中將西方視為“他者”,重新描述其特征,試圖解構西方文化的話語優勢。在《Cariema》中,說唱者“我”對抗惡勢力——名為“Cariema”的“無比邪惡的九頭蛇”“勾結虛妄的人,把槍口對準平民,來自無厭的貪婪蒙蔽和平”,在它的統治下,家園生靈涂炭,而我“絕地反擊還擊為我世界”。文本中的“Cariema”字母倒過來意為西方霸權國家。
在“天府事變”組合的嘻哈說唱作品中,他們通過對“家鄉”的強調,以及不斷地反思,試圖回答我是誰?我來自哪?無形中以實現對自我身份的不斷確認,增強了身份認同感。在《DISCO中國》中“我出生在90年代的成都,經歷了太多變化這一切都歷歷在目”,“我慢慢長大,新錦江處處美好風光”,記錄“我”和成都一起成長?!禩his is our generation》中“戰車萬乘人杰百萬,沃野千里所謂天府”,展現歷史賦予成都的“天賦”。2016年,G20會議分會于7月下旬在成都舉行,天府事變“為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來到這座城市,獻上一首歌曲”,發布說唱《來成都,看成都》,“我出生在CD城,那里有一只大熊貓坐在竹椅上”,向世界訴說著成都,“你不妨看西部經濟誰當仁不讓,舉辦著雙創于之你我是雙向,看多少任夢想種在這芙蓉上”等,展現成都的風采。
四、對嘻哈文化的反思
本研究發現,“天府事變”的嘻哈說唱本身代表著一部分青年群體在時代、現實、自我之間的一種選擇,不是激進的反抗,而是溫和的“轉身”。他們試圖用說唱打破西方話語,為世界呈現出中國的真實模樣,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客觀評價中國,實現身份認同的渴望。
同時,嘻哈亞文化模糊其邊界與主流文化進行拼貼,在大眾媒介與消費主義的參與下,與主流文化產生互動,成為傳遞主流價值觀的一種途徑。在建國70周年中,“天府事變”和李谷一推出《我和我的祖國》新版本,在經典中加入說唱元素,“憶往昔,弱小的你,受人欺凌,衣衫襤褸”,“到如今,你的眼神依然帶著那份堅韌,牽起你的手伸過頭頂轉個圈,今天的你如此光彩照人”,干凈利落的嘻哈曲風加上振奮人心的說唱,使嘻哈亞文化以說唱的形式融入主流文化。
“天府事變”嘻哈說唱促使它的參與者將自身想象成一個更大的共同體的一部分,集聚起來的青年共同體富有認同意識,構成了一種對于社會世界獨特的介入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只是對作為青年亞文化的嘻哈說唱進行了初步描述,這一青年亞文化形式有待進一步研究,以便我們可以從中窺探出青年亞文化在傳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采取何種話語策略來進行最為有效的傳播。
參考文獻:
[1]?Afrika liambaataa of the Zulu Nation introduced knowledge as the fifth element of hip-hop, though some argue that it is beat boxing (vocal percussion). For further discussion, see Emmett G. Price* Hip Hop Culture (Santa Barbara, Calif.: ABC-CLIO, 2006).
[2]?趙芳.從Hip-Hop運動看青年文化[J].青年研究,2002(12):15-20.
[3]?馬中紅.青年亞文化:文化關系網中的一條魚[J].青年探索,2016(1).
[4]?高春常.文化的斷裂美國黑人問題與南方重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底特律自由新聞報》編.美國黑人生活[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
[6]?李若瑾.Freestyle背后嘻哈文化的商業突圍——淺析《中國有嘻哈》的商業模式[J].大眾文藝,2017(21):177-178.
[7]?陳敏.當代青年話語權勢的后現代文化特征[J].中華文化論壇,2014(12):120-125+192.
[8]?李會轉.嘻哈文化特質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3,8(1):68-69.
[9]?王嘉軍.《中國有嘻哈》與嘻哈的文化政治[J].文藝研究,2018(6):113-123.
[10]?(英)斯圖亞特·霍爾,托尼·杰斐遜著.孟登迎,胡疆鐸,王蕙譯.通過儀式抵抗:戰后英國的青年亞文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11]?(美)迪克·赫伯迪格著.胡疆鐸,陸道夫譯.亞文化:風格的意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12]?(法)羅蘭·巴爾特著.李幼蒸譯.符號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3]?陶東風,胡疆鋒.亞文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