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艷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重點資助課題“指向言語表現的高中語文專題教學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本文以《赤壁賦》為例,重點分析文章照應的三種方法,即內容與文題照應、內容與作者照應、前后文照應。筆者認為,照應是文章扣住中心的主要方法,因有照應的存在,文章結構上才能前呼后應,內容上才能緊扣中心,照應是文章無懈可擊的法寶。
【關鍵詞】照應;照應方法;緊扣中心;結構嚴謹;無懈可擊
照應這種手法的運用,在蘇軾的《赤壁賦》中達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
一、文本內容應與題目嚴格照應
《赤壁賦》一文中,題目是由兩個部分構成的,即“赤壁”“賦”。“赤壁”交代地點,“賦”交代了文章的文體。蘇軾在寫作《赤壁賦》時,可以說是在照應題目上下足了功夫。
《赤壁賦》由事件開啟,那么事件就有發生的地點,在文章第一段交代主客夜游的逸興這一片段里,就有“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語句,交代地點是在赤鼻磯的下面,這是圍繞題目來寫的;而接下來的“清風”“明月”“水波”“白露”“水光”等景象,以及“高歌吹簫”引起的悲傷情緒,無疑都是寫赤鼻磯之景美,進而寫因為景美,幸甚至哉,樂極生悲,想起了自己的悲慨往事,才有了舉酒主客、情緒轉悲的描寫,也可以說“此悲來乎于赤壁之樂也!”。在主客問答環節,客人開始傾訴其悲傷的原因,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更加的典型,有說服力,客人懷古傷己,舉了曹操的事例,以曹操曾是千古英雄人物,如今卻灰飛煙滅,來證明古代英雄尚且不能久存,何況“滄海之一粟”的我們?此事例依然是圍繞題目中“赤壁”來寫,因為文中指出“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這個“此”就是赤壁。即便是第三段中客人直接傾訴的傷感之語,如“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以及第四段蘇軾為排解客人內心的憂愁而進行的解釋——“舍與不舍、取與不取”也是由第一段赤壁之景引申出來的,間接的照應了題目中的“赤壁”。
由此可見,《赤壁賦》通篇文章的內容都是緊緊圍繞“赤壁”來寫的,無論是直接對赤壁的景物描寫,還是間接對赤壁之處曾經的英雄人物的回憶,以及如今的主客之悲,作者都是圍繞主線展開,毫無偏頗之嫌。
題目中的“賦”字,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赤壁賦》通篇在句法上講求語言優美,以四六言為主,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是四言,“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是六言;多用對偶,句式整齊,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等;講求韻腳,但是不斷變換,如開篇的韻腳是“間”“天”“然”“仙”,同一段內同一韻腳,到第二段時韻腳變為“槳”“光”“方”“慕”“訴”“縷”“婦”,韻腳不僅和上一段不同,而且在段內也發生了變化。而這些,都是照應了題目中的“賦”字。
二、文本前后內容你呼我應
在《赤壁賦》中,“水、月”意象貫穿始終,前后相互照應,形成一體。
首先,在開篇寫月夜游赤壁,并對赤壁的景物進行描寫之時,作者著力于對明月、江水兩個意象的潤色上,對明月、江水形態作了具體而形象地描摹,如:“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等,這樣的語言,不僅體現了月夜景色之寧靜優美,更為下文寫曹操月夜賦詩,客人借助“明月、江水”抒發內心悲傷的議論,蘇軾借助“明月、江水”的說理做了鋪墊。
其次,客在傷感自己的渺小和人生短暫之時,也是圍繞“明月”和“江水”展開的。
客人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希望自己和明月一樣永存,文中“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就是自己志向的寫照。這樣寫既照應了文章開頭對明月和江水的描寫,同時也真實地體現了客人此時的主觀情思。游覽之時,見到天上的月亮,船下的江水,有感而發,順理成章,后文再借助這兩個意向抒發感想,也是情理之中,很有說服力。內容上的前后照應,使文章主旋律集中,少了突兀感。
最后,蘇軾在幫助客人解決內心矛盾時,亦是從寫“明月”“江水”開始,這至少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
照應手法的運用,可以使文章結構緊湊,使文章渾然一體,并能使文章說理更加深刻,中心明確,避免不必要的偏離中心的贅述。正因為照應手法的存在,《赤壁賦》一文,經歷千百年的洗禮,依舊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