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娟
陳之藩的《失根的蘭花》無論思國懷鄉的內容,還是借物抒情的寫法都能很好地成為一種幫助學生發展的媒介,課堂上的一些意外的細節有助于我啟迪學生思維,鼓勵他們自信樂觀地表達。反思整節課,我梳理如下:
一、明確定位學習目標,以目標引領課堂:
1.基礎目標:通過查閱字詞典及相關資料,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掌握生字詞。
2.能力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課文,品味語言,學習本文的“借物抒情”的寫法。
3.情感價值目標:借助批注的方法,讀出蘊含在字里行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家國情懷。
整節課的教學環節的設計圍繞著這一目標展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目標設計對整節課起到了引領統帥作用。
二、由淺入深設計教學,能力培養漸入佳境。
1.課堂設計在“讀”上做文章,在誦讀中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初讀,解決基礎問題,以學生自己交流展示為主,用時少效率高;精讀圍繞語言品析展開,在誦讀展示,詞句理解給予學生充分的誦讀時間空間,本著“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的,不擺花架子,不作秀,呈現真實的課堂,展示師生的本色;整體閱讀拓展閱讀以“思想愛國”為核心,將情感從字里行間慢慢滲透進學生的心田。
2.增加形象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初中學生對形象的東西通常很感興趣,所以從導入開始,我就把兩副不同的蘭花的圖片展示出來,既很容易地抓住了學生的心,又很簡潔地由鄭思肖的“失根的蘭花”圖引入到文本。給《鄉愁》選擇的音樂、背景圖片都很好地起到了調動學生興趣的作用,以至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在當晚的日記中描繪出了自己課堂上所見的情景。
3.教師語言規范生動,以身示范影響學生。課堂導入語是這樣設計的“鄭思肖的失根的蘭花是亡國遺民思國托志的代言,作家筆下的無根的蘭花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陳之藩的《無根的蘭花》聆聽作者的心聲”,流暢的開場白引領學生進入語文學習的情境中。以“語文的規范”來引領學生的語言表達,有對偶押韻句的設計,也有詩化語言的設計,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說也寫都進入了比較“語文”的表達。
三、從善學到活用,潛移默化育心育人。
1.學以致用,寫作練筆讓語文課成為語言靈動的課堂,成為文采飛揚的課堂。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法是本堂課設計的一個教學目標,最后的當堂訓練環節我設計了這樣的寫作要求:從生活中找尋靈感,看魚、看云、看花、看樹、看夕陽、看日出,寫一段話,模仿本文“借物抒情”,說明看此物引發的心中的感受。
摘錄一段他們的練筆:迎著風,我張開雙臂,享受著微風拂面而帶來的縷縷花香,它像一位慈愛的母親,溫柔地伸出她那溫暖的雙手,輕輕地撫摩著我的臉頰,將我的發絲吹亂,卻又不失溫柔,不知什么時候,我對風竟有了對母親般的依賴……曾幾何時,我是那么熱愛風,渴望受到她的垂憐……(王天藝)
2.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一切為了他們的成長。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對自己喜歡的語段做批注,寫自己所愛,自己所想,允許他們在課堂上質疑,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在閱讀余光中的“鄉愁”的時候,小楊同學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有個問題,前面的三段都是寫思念親人,后面一段又寫祖國,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我并沒有急于給出答案,而是把這樣的思考的機會留給學生,后來小司同學給了他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把詩人思家到思鄉愛國的升華講得頭頭是道。試想如果沒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思想的火花是不是會被埋沒?但做學問怎么能離開了質疑呢?沒有了思想的學生將來怎么能成為國之棟梁?我班學生思維活躍,有個性,有創新,與我一貫的教學思想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