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燕
一、問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學只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特別是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導致學生學得死,負擔重,忽視了學生整體素質發展,不利于培養具有高素質和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人才。
二、語文學科心理教育的理論依據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
2.教育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必須了解教學過程進行的規律,學習發生的規律,以及教學環境對教學的影響等。要全面了解這幾個方面,研究學生在學科教學中的心理品質是極其必要的,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是其前提條件。
三、語文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實施
(一)挖掘語文教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篇文章都蘊含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體現了作者的人格魅力。語文教師可通過自己的大量閱讀,攝取符合學生閱讀的時文,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學習《十三歲的際遇》可培養學生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做事的健康心理;學習魯迅的作品《藤野先生》《社戲》《孔乙己》,可以教育學生尊重他人;學習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以教育學生呵護親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結合寫作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剖析。
中學階段的學生,他們對寫作的技巧基本已掌握,完全有能力憑所積累的經驗來自由寫作,因此我們無須再把重點放在組織文章結構、運用修辭,練習描寫方法上,而應把眼光集中在表達自我上。結合這一教學重點,我們可以在引導學生激揚文字的同時,也引導他們對自身做一些必要的剖析。這樣不但能加強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還能讓他們更了解自己。而對于老師,則可從作文中更深入地了解到各個學生,從而更有側重點地對他們進行相關的心理輔導。
(三)巧妙利用課外學習,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外學習中最重要的是課外閱讀,而語言文字,除了達意,還有傳情的功能。在一個個故事中、在一篇篇文章中既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而閱讀對人文素養起著決定作用。正因為此,我們大力提倡學生看課外書,給學生推薦各種類型的書:童話書、科技書、歷史故事、兒童詩歌、小說等等。同時,開設閱讀課,向學校圖書館定期借書還書,從而盡可能地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能起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可利用語文課堂這個主陣地,“動之以性,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健康的人格,使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為培養合格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