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由山西省歌舞劇院創排的民族歌劇《三把鎖》,正式首演于2019年12月27日。那時距離2020年還有四天時間。沒有人會想到,一個多月之后,在庚子年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新冠疫情的陰霾就將國人的生活節奏徹底改變了。自此,十幾億人的中國,幾乎“停擺”了近半年的時間。《三把鎖》是國家藝術基金和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雙扶持”劇目,這半年的“停擺”,對于這部劇目的演出和推廣必定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然而,也正是這樣一段時間,可以讓劇院和主創們沉下心來、心無旁騖,細細梳理、認真琢磨,及至大幕重啟之時,我們才能看到《三把鎖》閃現出的新亮色。
就在正式首演八個多月之后,2020年9月5日、6日,《三把鎖》在山西大劇院開啟了打磨修改之后的新一輪演出。這應該也是山西歌舞劇院在疫情之后首次的歌劇演出。故事還是那個故事,演員還是那些演員,依舊是清新質樸、虛實相宜的舞臺,那么,重啟之后的《三把鎖》到底“新”在哪里?事實上,對于舞臺藝術作品特別是綜合性極強的歌劇作品而言,從誕生那天開始,“變”就是一種常態,比如演員在表演上,這一場和那一場略有差別的處理;樂隊的演奏上,今天和昨天在節奏把握上的區別等等。這種“變”是由舞臺藝術的特性決定的。而民族歌劇《三把鎖》在重裝亮相之后,它“變”的幅度盡管不算大,但卻讓人眼前一亮。
首先是更加強化和點明了“思想扶貧”這一核心主旨。當下文藝舞臺,圍繞精準扶貧的作品很多,物資扶貧、教育扶貧、科技扶貧……《三把鎖》獨辟蹊徑緊緊抓住“思想扶貧”這一核心主干,在此基礎上展開一系列的戲劇動作,讓作品的戲劇脈絡、戲劇發展方向更加明確清晰。《三把鎖》是主創們根據發生在山西當地幾個貧困鄉村、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綜合改編而成的、一個比較有事實基礎的戲劇故事。一口井,三把鎖,構成了最基本的戲劇矛盾鏈條。但是,這個基本的戲劇矛盾只是表象,“三把鎖”看似鎖在井上,實際上卻是鎖在龍泉村村民心口上的重重枷鎖,這個枷鎖是“私心、懶惰、不求進取和無所作為”。
中國有句老話:“救急不救窮。”意思就是靠接濟是無法改變貧窮面貌的,所謂外因要靠內因才起作用,如果內心沒有徹底改變現狀的愿望,那么發再多的救濟也于事無補。劇中的王二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村里唯一一口井被上了三把鎖,王二蛋就是其中一把鎖的“主人”,而他上鎖的原因,是自己沒有被定為“貧困戶”,吃不到救濟進而對村干部心生不滿。雖然某一地區貧困的狀況是經年累月所形成的客觀事實,但是在中國很多貧困地區,如王二蛋這樣“坐、等、要”的貧困戶大有人在,面對貧困,他們的反應是被動的,甚至有些“誰受窮誰英雄”、得理不饒人的意味在其中。所以說,《三把鎖》在劇中塑造的王二蛋這個人物形象,不僅準確而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品能夠抓住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也反映出主創者們在創作之初,體驗生活的深入和有效。
與王二蛋這個人物相比,閆彩彩和錢公道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鄉村農民形象。目前,三個人的戲份似乎更偏重于閆彩彩,我想創作者可能是考慮到閆彩彩女性角色,會讓戲劇更好看,同時她與李有志的戀情,也會為戲劇故事有更多調色。不過我個人以為,由于王二蛋的形象與“思想扶貧”的主題更加契合,所以,可以考慮在接下來的打磨中,對于這個人物能夠有更多內心情感的挖掘,不僅可以凸顯戲劇主題,也能讓這個角色更加鮮活生動起來。
歌劇是音樂的戲劇,而民族歌劇的定位,讓《三把鎖》在立足歌劇本體的基礎上,更要凸顯其民族性。山西是中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豐富而深厚的民歌、戲曲資源,都成為《三把鎖》可以盡情發揮民族音樂特色的優勢。新一版的《三把鎖》在序曲就有了全新的改觀。首先是主題性更加鮮明,《楊柳青》的旋律不僅在序曲中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并且作為主題音樂動機貫穿全劇。同時,為了彌補《楊柳青》以下行為主的旋律會讓音樂整體顯得消極,作者又將《羊倌歌》《人在外前心在家》《割莜麥》《圪梁梁》以及《太行頌》等耳熟能詳的素材和旋律動機加入進來,讓全劇音樂的整體走向更加積極,也更貼合戲劇主題的需要。應該說,從音樂的整體構思上來看,作曲家是在遵循歌劇創作技法的同時,將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戲曲的音樂元素融入創作中,賦予了作品比較濃郁的民族韻味。
山西省歌舞劇院在轉企改制后,原有的交響樂團分離出去,留在劇院的只有民族樂團。《三把鎖》的演出選擇民族樂團,除了考慮作品體裁為“民族歌劇”,由民樂團擔任演奏可以更加體現民族性,我想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排演成本的問題。但是民族樂團作為歌劇的演奏樂隊,如果想要體現出交響性的音色、音質同時能夠與臺上的聲樂部分實現比較均衡的契合交融,還是會有相當大的難度。所以量身定制也好,看米下鍋也罷,對于作曲家而言,用民樂隊來演奏這部歌劇也成了唯一的選擇。去年首輪演出之后,很多之前預想到的樂隊方面的欠缺也毫無遮攔地顯現出來,如何根據演出當中的經驗和教訓對作品進一步修磨,成為這幾個月作曲家全力攻克的重點。
從新版的呈現來看,音樂寫作采取了民族樂團管弦化的寫法,在旋律的鋪排、唱段設置、和聲走向、樂隊編制上做了一些設計和調整,增加了弦樂聲部如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組的配置,配器也更加交響化,從演出的聽覺效果上來看比去年首演的時候有了非常明顯的改觀和提升。當然,由于民樂隊中樂器的和諧與共鳴本就欠缺,加上配置中銅管缺失的問題,還是會感到在關鍵時刻戲劇推動力上的不足。這恐怕還需要作曲家在下一步的修改中,繼續深入研判,并且多多學習借鑒老一輩藝術家們在民族歌劇音樂寫作和演出中的寶貴經驗,讓《三把鎖》的音樂未來能夠在各方面達到更加理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