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地球為什么是藍色的?
A因為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被海洋覆蓋的,海水對太陽光的吸收具有選擇性。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水對光的吸收與光的波長有關系,對波長較長的光吸收顯著,對波長較短的吸收不顯著,通常紅光、橙光、黃光均被海水吸收,而紫光由于波長很短,大部分被海面反射出去,只有藍光及其附近的綠光、青光可以穿入海水,在海水中通過水分子的充分擴散,便將海水映成藍色,因此從陸地上看海水是藍色的,而從太空中看地球也是藍色的。
(回答者: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王愛慧)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院士專家講科學”)
Q是什么因素導致蝗蟲群聚?
A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鑒定出一種能讓群居型蝗蟲發出特異性氣味的化合物4-甲氧基苯乙烯(4VA)。通過實驗,確定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而且,它能夠響應飛蝗種群密度的變化,單只飛蝗不會分泌這種信息素,但4~5只散居飛蝗聚集起來就觸發某種機制,開始分泌,具有很低的誘發閾值。
研究團隊通過室外草地雙選和誘捕實驗證明,4VA對實驗室種群在戶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由此證明:4VA不僅能吸引野外種群,還能不受自然環境中蝗蟲背景密度的影響。至此,可以判斷,致使蝗蟲成群的“真兇”之一就是4VA。
(回答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康樂)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院士專家講科學”)
Q居住在喀斯特石山的白頭葉猴是如何解決飲水問題?
A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崇左市大山里,棲息著中國獨有、世界最瀕危的石山精靈——白頭葉猴。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獨特的氣候條件為它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孤島”,懸崖峭壁之上,高聳叢林之間,它們時時上演著令人稱奇的絕技。水是生命之源,對于白頭葉猴也不例外。對于白頭葉猴棲息的這片石山來說,大自然還是非常眷顧的,廣西年均降水量2200毫米。然而,大自然卻又和白頭葉猴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偏偏不讓白頭葉猴飲用,全部雨水順著石縫流到地下,形成了發達的地下河水系,從而迫使白頭葉猴另辟蹊徑,鍛煉出一套特殊的獲取水分的本領。
白頭葉猴每天清晨要采食含水充分足的嫩葉、嫩芽和掛滿樹梢的露水來滿足水分的需求。在萬般無奈的旱季,白頭葉猴還會戰戰兢兢地冒著風險下到平地上飲用殘留在水坑的臟水。猴群下山喝水,猶如策劃一次軍事行動。
(回答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黃乘明)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院士專家講科學”)
(責任編輯 / 韋斗斗? ?美術編輯 / 李子夜)
牛年即將開啟,回首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國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途上大步前進,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新的一年讓我們盤點一下那些頗具標志性的大國重器。讓我們搭乘奮斗者號潛水器坐底馬里亞納海溝,去萬米深海一探究竟,感受由中國智慧創造出來的中國夢。
說起牛年,牛一直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對農耕文化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那么你了解牛嗎?牦牛為什么只生長在高原之上?吃草莓的奶牛,能擠出草莓味的牛奶嗎?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呢?下期讓我們走近牛“器”和“牛”一探究竟吧!
掃描下方二維碼,登錄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參與填寫讀者調查表,編輯部將拿出《知識就是力量》出品的精美文創周邊作為獎品,獎勵給認真填寫調查表的小讀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