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常田
(日照市茶葉科學研究所,山東 日照 276800)
近幾年來,地區栽種綠茶給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綠茶在國內外的銷量也明顯增加,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我國生產技術朝著科技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茶葉栽培技術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所以,對茶葉栽培技術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能夠更好的推動農業健康發展。
茶樹生長期比較長,在最初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種植茶樹的成本以及周圍的環境需要在種植之前提前考察,加強監管,保證茶葉的高產優質的同時能夠更好地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為了提升茶葉的產量和質量,首先需要選擇適合茶樹生長的環境,為其奠定堅實基礎。茶樹適宜選擇環境適宜、背風向陽、土壤呈酸性、土層較厚、有水澆條件的緩坡區域。另外,茶園周邊需要保證交通便捷,這樣耕地、噴灑農藥、施肥和運輸茶葉都較為方便,經濟效益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
在保證茶樹的生長環境之后,就要對茶園進行科學規劃,實現規?;彤a業化的發展。首先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茶葉的品種要求,合理的設置茶道,設置過程中,主要是橫道,輔之以直道,同時還需要加強蓄水和排水管理,保證茶園的灌溉便捷。
茶樹在適宜的環境之下種植,經過合理的規劃之后,就需要選擇種子投入生產。種子的產量和質量會對茶農的收益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
茶樹品種不同,生長的氣候條件也存在有明顯的差別,所以選擇樹品種時,需要考慮樹種原本的生長環境是否和當地生長環境相一致,選擇的樹種要盡可能各個方面都有良好的適應性,這樣才能為茶葉產量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與此同時,要盡可能選擇多樣化的樹種類型,這樣消費者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外,還能提升最終的產量。茶樹在種植時,要合理的把握茶樹的發芽和采摘時間,合理栽培種植,提升茶葉的品質,這種方式進行種植一方面可以提升茶葉的產量,另一方面還可以減少病蟲害對茶樹的傷害。
濕潤的土地和充沛的降水能夠幫助茶籽在最短時間里發芽扎根,提升茶籽的出苗率。北方茶樹播種時間以“清明”前后為宜。如播種過早,因地溫低,茶籽萌發遲緩,在土壤中過多地消耗胚體養分,影響出苗和苗情。如播種過晚,幼苗破土時易遭受干熱天氣危害,不利于出苗和幼苗生長。
茶籽播種之前,要合理規劃區域,對園地進行深翻,施足底肥(有機肥)并加以平整。
底肥(有機肥)的施加會對茶樹產量和質量產生久遠影響,因此要聯系當地實際情況,科學施足底肥,同時,在生長季節要合理追肥,每一次的追肥肥都要定期開展,要根據茶樹的生長情況確定最終肥料施加量。
茶樹在栽培過程中,需要聯系當地的氣候狀況和地理條件合理種植,坡度相對較小的地區,土畦挖深,土畦和土畦之間的距離需要控制在1.2米;行與行之間的幼苗需要間隔0.25米,幼苗和幼苗之間的距離為33厘米;坡度較大的位置,土畦不管是寬度還是間距只需要保證符合單行的栽植要求即可。不管是選擇何種栽植方式,都要確保每一顆幼苗都有著充足的養分和光照,這樣才能更好的開展后續的管理工作。
茶樹在成齡之后的修剪分成了輕修剪和深修剪兩種,輕修剪通常情況下,是秋茶結束采摘到春茶開始生長時,利用修剪機將茶樹冠面上方3厘米枝葉減去,深修剪一般是三年到五年一次即可,結束秋茶的采摘之后,將冠部上方10厘米的弱枝剪除,病枝和弱枝也要順勢剪除。
新移植的幼苗,緩苗時間是三天,然后根據土壤的濕潤程度和當地的降水量合理的設定澆水時間和澆水量,20天后,要施加肥料,肥料的施加要聯系幼苗的需要,這樣除了保證茶樹健康生長之外,還能夠提升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茶樹生長過程中,修剪至少要三次,要讓茶樹的高度控制在70厘米,等到幼苗的葉子長到五片左右即可采摘,茶葉在采收時也需要注意的是采高養低,采中間的留下邊上的,盡可能的留三片到四片的葉子,于多數的成齡葉子需要采取這種方式進行采收。
加強茶樹的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收獲時,所有的標準都滿足了預定的目標,茶樹的種植也填補了很多地區的空白。綠茶的高產為當地其他作物的種植提供了保障,也滿足了國內外眾多消費者的需要,更好的推動了當地種植業的健康發展。
綠茶在人們的生活中較為常見,但是有有部分茶農沒能真正的認識到應該采取何種栽培方式提升茶樹的產量。所以,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綠茶高產栽培的途徑,也要深刻的認識到綠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要對這項工作加以關注,加大投入力度,更好地推動我國茶葉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