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冬梅 楊乾 劉慶祖 楊海榮



摘 要:通過試驗研究表明,會寧縣高海拔地區早熟期的馬鈴薯生育期及出苗率、經濟性狀、產量等方面會受不同播期的影響,播期間的出苗率、產量要想達到較高的水平,需要將播種的時間控制在4月21日-30日,該時段的成活率較好,產量最高,對提高地區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黑膜;馬鈴薯;播期
馬鈴薯是白銀市傳統糧食作物,馬鈴薯產業是一項富民的朝陽產業,白銀市轄三縣兩區,大部分屬于半干旱區,土層深厚,降水稀少,日照充足,尤其在會寧縣和靖遠縣是白銀市優質馬鈴薯主產區,已成為當地的農業主導產業,但該地區年降水量不足400mm,由于干旱原因導致馬鈴薯產量始終得不到提高。近年來,白銀市各縣區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加工精深化的要求,緊盯全市精準脫貧目標任務,瞄準貧困村和貧困戶,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著眼農業發展大局,立足資源潛力和技術優勢,全面推廣旱作農業綜合實用技術,集中打造黑膜馬鈴薯種植,穩定農業主體地位,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
為此通過探索不同播種時期對黑膜早熟馬鈴薯品種性狀的影響,特進行不同播期對比試驗,以確定適宜黑膜覆蓋栽培早熟馬鈴薯生長的不同時期,為進一步提高早熟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提供依據。
一、試驗方法和材料
1.試驗材料
荷蘭十五,由會寧縣六合薯業開發有限公司提供。
2.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隨機試驗,分別設定5個不同早熟馬鈴薯播種期:第一個播期2017年3月31日,處理代號A;第二個播期2017年4月10日,處理代號B;第三個播期2017年4月21日,處理代號C;第四個播期2017年4月30日,處理代號D;第五個播期2017年5月9日,處理代號E。試驗以當地常規播種時間為對照。試驗設3次重復、小區面積36m2,早熟馬鈴薯采用鋪膜起壟種植,株距30cm,行距120cm,整地起壟時用40%辛硫磷乳液7.5kg/hm2加細土450kg,拌成毒土撒施,或750kg噴施地表,噴完1帶覆蓋地膜后再噴一帶,提高藥效。播前深施農家肥37500kg/hm2,豆粕肥1200kg/hm2、尿素225kg/hm2、磷酸二銨375kg/hm2、硫酸鉀鎂375kg/hm2,同時記錄馬鈴薯生長期特性,小區單收測定產量。
二、試驗結果與分析
1.不同播期對生育期及出苗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黑膜早熟馬鈴薯出苗至成熟全生育期為67~77d,生育期隨著播期推遲不斷縮短。總體的出苗率為93%~97%,出苗率會隨著播種期的推遲而逐漸穩定。通過試驗結果表明,在4月21日播期處理(C),馬鈴薯的出苗率最高、生育期較短。隨后馬鈴薯出苗率趨于穩定。試驗結果表明,在會寧縣高海拔地區4月21日播種早熟馬鈴薯成活率較高,生育期短,更有利于馬鈴薯的高產和提前上市。
2.不同播期對馬鈴薯經濟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會寧縣旱山地區,黑膜早熟馬鈴薯株高隨著播種時間延遲逐漸增加,最后趨于穩定。馬鈴薯單株結薯數以3月31日最多,平均4.54個,較對照增加0.95個,單株大中薯重以4月30日最重,同樣大種薯率隨著播期延期逐漸增加,4月21日后趨于穩定,4月30日播種的最高。結果表明早熟馬鈴薯在會寧高海撥地區4月21日-30日時間段播種,馬鈴薯各項經濟指標較高。
3.不同播期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通過表3看出,在不同的播期進行播種,馬鈴薯的產量存在較大的差異,通過運用方差對馬鈴薯的產量進行分析表明:早熟期的馬鈴薯在會寧縣高海拔旱區,產量會隨著播期的推遲而升高,在4月30日播種產量最高,3月底產量最低。通過對新復極差進行測定可知,早熟期的馬鈴薯處理的D相對于C、B、E、A、具有明顯的優勢,通過研究表明,早熟期的馬鈴薯在會寧縣高海拔地區的最佳播期在4月20―30日,該段時間播種早熟馬鈴薯產量較高。
三、結語
通過試驗研究表明,會寧縣高海拔地區早熟期的馬鈴薯生育期及出苗率、經濟性狀、產量等方面會受不同播期的影響,播期間的出苗率、產量要想達到較高的水平,需要將播種的時間控制在4月21日-30日,該時段的成活率較好,產量最高,對提高地區經濟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向宏,何明珠.試驗設計與Design-Expert、SPSS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陳小花,李豐先,等.7定西市安定區馬鈴薯主糧化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甘肅農業科技,2018(05):70-74.
[3]石玉霞.不同種植方式覆膜馬鈴薯栽培效益分析[J].寧夏農林科技,2017(08):12-15.
[4]趙淑萍.會寧縣黑膜壟上微溝集雨增墑馬鈴薯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18):56-57.
[5]毛向紅,白小東,等.不同類型覆膜和壟作對馬鈴薯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1):106+93.
[6]李彥強,張鵬飛,等.不同膜色及覆膜方式對旱地馬鈴薯生長的影響[J].中國馬鈴薯,2015(04):202-208.
作者簡介:楊海榮,理學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顧冬梅(1974-02-)白銀市白銀區農村新能源利用技術服務站,農機工程師。
通訊作者:楊海榮
基金項目:白銀市科技計劃項目(2015-2-1N);科技部“三區”服務支持計劃(2018-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