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守佐
摘 要:本文分別闡述了山花大種鵝管理技術和飼養技術要點,希望延續養鵝業投資小、見效快的優勢,同時從技術層面幫助養殖戶和相關工作人員提升養鵝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山花大種鵝;產蛋期;休產期
種鵝的作用是幫助養殖場繁殖,有公種和母種之分,種鵝的飼養需要科學合理的技術,養殖戶通過技術的升級可以實現養殖專業化,達到擴大養殖場規模的目的,這對于我國養鵝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種鵝飼養場地選址
在養殖戶選擇養殖場地址時,應根據養鵝需要的環境避免在山地或陰暗地區建立養殖場,同時應與村莊有一定的距離,按照我國有關規定,為落實動物防疫工作,養鵝場的選址應距離村鎮至少500m且與相鄰養鵝場距離應不小于1000m。此外,山花大種鵝的生產地點應在地勢高而平坦且有緩坡的干燥地帶,土質方面應選擇透水力和清潔能力較強的沙質土壤。
養鵝場的空間布局也需要按照一定的標準來規劃,首先是辦公生活區域,即宿舍、食堂、辦公室等,此區域應該設立在養殖場的上風口,通風良好避免養殖場空氣影響養殖人員的日常工作。其次是為了避免將細菌等帶入養殖場內導致種鵝生病,養殖場應在入口處設立消毒池和更衣室,要求人員及車輛出入消毒。最后是種鵝生產區應設置在地勢比鵝舍稍低且便于排水的斜坡。
在養殖場內應設置無菌隔離區,區域內包括鵝舍、病鵝治療、死鵝處理、化糞池和污水排放等功能,其中化糞池應設置在養殖場的下風口保障養殖場空氣質量,避免污染鵝舍空氣,且在設置化糞池門的朝向時應注意為方便運輸糞便將門設置成向外開的形式。此外,病鵝應有單獨的隔離區,該區域設置應處于養殖場偏僻處,為避免疫情擴散和交叉傳染,此區域距離鵝舍和生產區應控制在50m以上,化糞池和死鵝處理區應盡可能遠離鵝舍以及生產區,至少要將距離控制在100m以上。
以貴州省思南縣強國華彩益農養殖專業合作社養鵝場為例,該養鵝場內設置量兩條功能不同的道路,一條用于飼料和受精蛋的運輸,另一條則用于糞便以及養殖場各類垃圾,且由于兩條道路的功能和設置目的不同,用于飼料和受精蛋運輸的道路出入口與辦公區相連,而另一條道路則單獨設立出入口,與鵝舍和生產區等設置隔離帶。
二、種鵝幼苗選種標準
由于外場引進種鵝幼苗有較大的風險,可能將病菌等帶入養殖場,因此種鵝選擇的原則是自供,養殖場內的種鵝選擇是經過內部的優勝劣汰的,因此基因問題不大,外部引進的種鵝容易存在遺傳病,若非必要養殖場不會選擇外部引進種鵝。但如果必須由外部引進種鵝幼苗,則要將外部鵝苗與養殖場的鵝群分離飼養一段時間觀察情況,同時及時為種鵝注射疫苗,再逐漸與鵝群混合飼養。種鵝幼苗選擇原則應該是出殼時間、外形等都比較正常,雙眼黑亮,毛發光亮,能夠明顯感受到活力。此外,種鵝幼苗選擇的公母比例應該是1∶4,選擇時還要結合養殖場當年所需鵝的數量進行調整比例,在需要的種鵝總量基礎上多選一些,保障種鵝選擇堅持優勝劣汰,能夠隨時進行補充。
如:貴州省思南縣強國華彩益農養殖專業合作社養鵝場選擇種鵝幼苗時不僅選擇符合要求的優質品種,還將日后的產蛋量等因素考慮進去,在健康的幼鵝中選擇各方面素質更好的進行留種,并且及時注射疫苗,確定配種比例后淘汰質量較低的種鵝幼苗。
三、種鵝日常管理技術
種鵝的日常飼養管理需要根據鵝齡變化調整,春孵鵝在三周齡以內需要進行籠養,這樣方便衛生條件的控制,且種鵝成活率更高,在種鵝三周齡以后即可進行地面飼養。種鵝的十周齡以前是快速生長期,其飼養管理方式與肉鵝相同,在6~7個月齡時,種鵝達到性成熟期,于秋后開始大量繁殖,因此養殖戶需要結合種鵝生長期調整飼養方式。
如:貴州省思南縣強國華彩益農養殖專業合作社養鵝場的養殖戶在喂養種鵝時,保障飼料充足的同時控制營養攝入,保持每天早晚各喂一次的頻率,且及時為種鵝補充清潔的飲用水,在進入冬季后注意鵝舍保暖,同時加強種鵝的飼料供應和營養補充,為開春后的種鵝產蛋繁殖打下基礎。
四、育成期飼養技術
種鵝的育成過程分育成前期、限飼期和恢復期三個階段,這三個時期通常在種鵝幼苗的5~30周齡內,其技術要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育成前期的技術要點,種鵝5~16周齡期間為育成前期,此時期的種鵝生長發育較快,且能夠完成換毛。因此,養殖戶應對該時期的種鵝提供充足的營養,為其進入限飼期打下基礎,在10~11周齡進行二次選種,淘汰發育不好的種鵝幼苗。
其次是限飼期技術要點,種鵝在17~22周齡時進入限飼期,該階段養殖戶需要對種鵝體重進行合理控制,防止種鵝過于肥胖不利于后期產蛋,但同時也要保持種鵝營養攝入,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養殖場經濟效益。
最后是恢復期飼養技術的要點,種鵝產蛋前期的60d開始為恢復期,這段時間種鵝的飼養目的是提高飼料營養水平,使種鵝恢復體重,方便人工換羽工作的展開。
五、產蛋期飼養技術
產蛋期的種鵝飼養管理技術主要有三個要點,一是采用舍飼和放牧結合的方式飼養,要注意放牧地點應選擇平坦的草地,驅趕時避免鵝群過于擁擠,控制鵝群進出圈舍保持秩序,堅決避免鵝群在污染的水源和環境中進行放牧交配。二是培養母鵝就巢性,有意識的訓練母鵝產蛋習慣,并在飼料中添加“醒抱靈”幫助母鵝醒抱。三是提高種鵝蛋受精率,種鵝群中的公母比例需要合理控制,防止公鵝爭斗,若發現公鵝只和固定母鵝及交配應及時制止。
六、休產期飼養技術
種鵝進入休產期需要以放牧飼養為主,飼料也要更換成育成期的品種,同時在休產期養殖戶可以抓住機會淘汰價值低的母鵝,及時補充優質種鵝,且這個時期的種鵝需要換羽,為避免換羽時間較長妨礙后續開產整齊度的控制,養殖戶可以輔助人工換羽,提高養鵝效益。
七、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種鵝養成技術也得到了提高,種鵝養殖戶只有掌握科學合理的種鵝養殖管理技術才能切實保證養殖場中種鵝健康生長,提高鵝蛋的受精率和產蛋率。
參考文獻:
[1]劉曉燕.產蛋期種鵝飼養管理技術[J].科學種養,2019(11):43-45.
[2]楊少雄.種鵝飼養技術要點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19,15(0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