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焜
摘 要:農機技術應用的范圍不斷擴大,在整個農業生產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簡要分析了農機技術的作用,如:提高生產力、節約人力資源等,并對其在農業活動中的運用進行了重點的闡述,包括土地整改、播種施肥等環節,以期為有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機技術;農業種植;土壤結構
現代化和機械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生產工具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以及質量,目前,農機技術在部分地區的推廣情況存在一定問題,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制約了生產水平的提升,因此,應對農機技術在農業活動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一、農機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農業的生產力
早期農業活動的機械化程度低下,缺少農機技術,大部分的農業生產都是依靠人工完成,造成農業長期處于小規模生產中,社會生產能力較差。目前,部分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導致進行農業生產的人力不足。利用農機技術可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升農業生產率,從而加速現代化農業種植的進程。
(二)減少人力資源使用
加強農業生產力以及提升農產品產量為農業經濟提供了發展的動力,現代化管理和自動機械化的農業生產技術,大幅度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農機技術的推廣及使用,解放了大量的人力,減少了農業活動的勞動量,更可靠、高效地完成農業生產。
(三)提升市場的占有率
傳統農業活動過程中,機械化程度比較低,農民進行生產種植時過度依賴于實際的地理條件,比如水分、土壤以及光照等因素,而且種植的種子也是來自于大自然,造成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過大,從而使部分不適宜農業活動的地區作物產量低。對于自然災害較多的地區,如無法進行及時補救,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收成,使其市場占有率下降。利用科學的農機技術,能夠對農業生產進行有效管理,盡量減少自然因素的制約。
二、農業種植中農機技術的有效應用
農機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耕種、收獲方式,從傳統的人工種植模式轉變為現代機械化種植模式,推動了農業活動一體化的進程。現今,農機技術已經成為部分農民的耕種習慣,大面積推廣農機技術,并不斷更新該技術,實現農業結構的優化,滿足農業生產者的需求。
(一)田間整地
農機的整地技術是對土壤進行行間或全方位的深層耕作,通過拖拉機牽引帶有深松部件的聯合整地機,如深松機具,利用農機技術可在保證不翻土且不打亂原有土壤結構的基礎上,打破犁底層并加厚松土層,從而使土壤耕層結構得到改善,提高土壤的蓄水和抗旱防澇的能力,加強糧食的生產力,促進農作物增產,增加勞動者的經濟收益。
整地有固定的標準,農機深松土壤的深度應保持在35~50cm,以此有效打破堅硬的犁底層,提高土壤的透水性與透氣性。盡量使深松后的土壤體積密度保持在每立方厘米十二到十三克,這樣密度的土壤能夠使農作物的根系深扎入土,利于其生長發育。同時,可加強土壤的蓄水能力,這對干旱季節的作用尤為明顯。做好深松工作的土地,能增加165~330cm3/hm2的水量,而且可以保存在地表到地下一米五的土層中。利用農機技術進行深耕后,0~20cm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會增加5~15%,并在一米以內的土層中增加蓄水三十五到五十二毫米,使雨雪得到更好地利用,形成自然的水庫。農機深松土地可不翻動土壤,從而保證土地表面的植被覆蓋率,以防止因農業活動造成土壤風蝕或水土流失,盡量縮小因翻地導致土壤裸露的面積,利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改善土壤,增強土地肥力,使農作物達到增產的效果。
(二)播種施肥
農作物單株之間的間距影響其吸收土壤養分。傳統的人工種植無法做到精準控制種子之間的距離,并且在種植時基本上是依靠種植人員的經驗,缺乏一定的準確性。運用農機進行種植,可將種子之間的距離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與此同時,農業機械也能夠控制播種的數量,并提高壓實度,使農業種植的科學性得到提高。利用機器作業可大大減少人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農作物的生產成本。
使用精播施肥機和溝播施肥機,可同時完成施肥和埋種鎮壓的工作,若在大規模的農業種植中利用人力會極大地降低施肥效率,影響農作物及時吸收營養。肥料雖可為種子提供養分,但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對種子造成傷害。在施肥時,應將種子與化肥隔開,形成地表隔層,以免化肥燒壞種子,同時要保證肥料連續平均、無漏失,使每株農作物的養分均衡。農業機械可對深度、數量以及距離進行設置,使施肥更加快速有效。
(三)作物收割
傳統農作物收割、搬運以及加工脫粒是利用手工與機器相結合的方式,而利用農機技術,將收割、分離等動作結合在一起。收割機在田間作業時,可將農作物直接收入機器后,在其內部進行分離。使用農業機械作業,簡化了作物收割程序,從而提高了收割效率。提高農機技術的使用率,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生長形態。首先,在收割倒伏作物時,機組的前進方向應與農作物倒伏的方向相反,或者與倒伏方向呈45o左右的夾角,從而降低出現漏割的情況。其次,對于低矮作物,收割臺的高度要盡量降低,但不可觸及地面,同時,適度地提高行進速度,增加喂入量,提高作業的效率。最后,收割時間較晚會使作物過熟,在作業過程中極易導致掉粒,增加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應降低拔禾輪的轉速,并適當調低其高度,在拔禾板上纏繞布條,減輕對作物的打擊力度。為減少損失可做進一步的防范措施,在收割機脫粒滾筒下安放收集裝置,可將掉粒部分回收,需及時清理。
三、結語
為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離不開農機技術的應用,各個地區應加大對該技術的推廣宣傳力度,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希望本文的內容能夠為農業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張艷娥.信息技術在農機技術推廣的運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7):154.
[2]侯智麗.基于信息技術背景下的農機技術推廣探討[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12):39-40.